成语词典

“古今一辙”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古今一辙”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疯狂猜成语古今杂柔、古今对联欣赏、古今对联欣赏、一个今和一个古的成语、关于古今押韵、疯狂猜成语古今杂柔、关于古今押韵、关于古今的成语等

疯狂猜成语古今杂柔

 1 、古今中外gǔ jīn zhōngwài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处】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2、洞鉴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
  【解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出处】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3、通达古今tōng dá gǔ jīn
  【解释】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结构】动宾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学识等
  4、贯穿古今guàn chuān gǔ jīn
  【解释】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出处】宋·洪迈《夷坚丙志·赵和尚》:“至于贯穿古今,精练吏事,于天下文官实为第一。”
  
  5、古今一揆gǔ jīn yī kuí
  【解释】揆:尺度,准则。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情况相同。
  【出处】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改变
  6、古今一辙gǔ jīn yī zhé
  【解释】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出处】清·姚华《曲海一勺·述旨第一》:“立言者骛高,读书者好奇,与其詹詹,毋宁炎炎,古今一辙颠扑不破。”
  
  7、中外古今zhōng wài gǔ jīn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
 
  
  8、贻范古今yí fàn gǔ jīn
  【解释】贻:留下。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
  【出处】唐·孙揆《令应传》:“今则公之教可以精通显晦,贻范古今。”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9、博览古今bó lǎn gǔ jīn
  【解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古今对联欣赏

同字异音
这是刻在山海关姜女庙上的一副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异字同音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点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赏月。
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童子击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回文倒顺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贴翰林书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顶针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对联故事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相传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对不出不让入洞房,这可难住了我们的少游兄,苦思冥想不得,苏东坡躲在一旁以石块扔进水缸提示,秦对出“一石惊破水中天”
民国时一广告联“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叠字复字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八国联军出上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清朝官员对下联)
谐音双关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李调元互嘲。“锯、蹄”谐“句、题”。 )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 )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隐字联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歇后联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谜语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
(谜底:热水瓶)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集句联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集李白诗句联)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集杜甫诗句联)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集宋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集苏轼诗句联)
名胜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讽喻联
官大,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
(讽某些腐败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总统不是东西”讽贿选总统曹锟)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苏轼讽势利者)
谐趣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狗啃河上(和尚)骨(苏轼出上联)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对下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含六个节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哈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眼皮坠地,欲观孔子之书。(纪晓岚所对)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所题理发店对联)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另一有名理发店对联)
无情对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不拘一格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不妨邀明月 无钱哪得食云吞
其他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里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烟锁池塘柳
炮填镇海楼(或者炮镇海城楼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内)
上联:袁世凯千古;
下联: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古对: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此联相传为【明】唐伯虎点秋香时所对。而古对相传是【清】纪昀和乾隆所对。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相传为一赶考老秀才所作)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原对: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上联:踏破磊桥三块石。
原对:剪开出字两重山。
此联为【清】李调元为一学员所对,其一时没对上,回家后夫人知道后,于是替他对出此联,谁知第二天拿给学员时,学员说此联绝非大人所对,李调元大惊,问何故。学员说:“这剪字为女子所用,如大人所对,当用劈或者砍。”李调元为之语塞。
上联: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下联: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此联为【清】赵礼甫出联给叶廷琯所对。上联马宾王指【唐】大臣马周,字宾王。骆宾王指【唐】文学家骆宾王。叶一时无以对。道光三十年,云贵两地乡试,云南主考叫龚宝连,贵州主考叫龙元禧,叶方以此事对出下联。
弓长张,张长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子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馐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究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黑红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的们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四面灯,单层纸,明明亮亮,照遍东南西北。 八吊钱,一年学,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灯笼,笼灯,没有白纸(芷),岂能防风,捡起红枣当火吹。
锅盖,盖锅,没有柴胡,岂有熟地?巧妇难为无米炊。
一大娇,二小娇,三寸金莲四春腰,五六七两胭脂粉,八九打扮十分俏。
十九月,八成圆,七个翰林六个惭,五更四点三分明,二轿随我一人还。
衣字旁,被袄裤;雨字头,霜雪露。没有被袄裤,怎挡霜雪雾。
金字旁,锅铛铲;草字头,葱韭菜,没有锅铛铲,怎烧葱韭菜?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花果山山山山花熳烂 责任田田田田示葱茏
谭鑫培,谭小培,谭福英,祖孙三代,三代三生,花钵其传,箕裘永绍。
言菊朋,言小朋,言慧妹,艺成一家,一家一业,声名远播,技术高超。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姿百态,千年古佛,千古不朽
三贤苏氏,三贤三高,三杰一祠,三绝文豪,三文长存。
清水清泉泉水清 苕窖苕洞洞窖苕
寒露露寒,霜降降霜,小雪大雪雪大雪小。 长江江长,黄河河黄,微波巨浪巨浪微波。
读好书,种好田,学好都好。 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思想正,作风正,心正行正。 私欲多,杂念多,贪多失多。
举目望,滚龙抱柱,长龙拱桥,卧龙吐水,蟠龙戏珠,四面八方全是龙群围绕龙山。
放眼观,游人满园,老人拄杖,小人攀肩,恋人携手,千家万户都来人群汇成人海。
氷冷酒一点点两点点三点点 丁香花伯头头千头头万头头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月月月明秋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飞雪迎春,瑞雪迎春,飞雪瑞雪齐迎春。 山西过年,陕西过年,山西陕西同过年。
母人骑母马,母上母下;绝士出绝对,绝子绝孙
移椅倚桐同赏月;等灯登阁各攻书。
弓长张,张长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子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烟沿艳檐烟燕眼 树输数暑树书塾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
网友试对:海南护卫舰卫护南海
网友试对:中山黄花菜花黄山中
网友诚对: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鸡饥盗稻童桐打 鼠暑凉梁客咳惊
单枪匹马直入台湾峡 两面夹攻活捉蒋光头
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 花果山,水帘洞,又温又暖。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小龙儿试对)风扇停风,电风扇电风扇。
好可人何处女子 妙人儿倪家少女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爱水中鸥
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 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厂。
婆婆莫搽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拉壮丁。
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馐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究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黑红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的们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四面灯,单层纸,明明亮亮,照遍东南西北。 八吊钱,一年学,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灯笼,笼灯,没有白纸(芷),岂能防风,捡起红枣当火吹。
锅盖,盖锅,没有柴胡,岂有熟地?巧妇难为无米炊。
一大娇,二小娇,三寸金莲四春腰,五六七两胭脂粉,八九打扮十分俏。
十九月,八成圆,七个翰林六个惭,五更四点三分明,二轿随我一人还。
衣字旁,被袄裤;雨字头,霜雪露。没有被袄裤,怎挡霜雪雾。
金字旁,锅铛铲;草字头,葱韭菜,没有锅铛铲,怎烧葱韭菜?
鸭婆无鞋勤洗脚 鸡公有髻懒梳头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雪消狮子瘦 月圆兔儿肥
其人好不悲伤 此地安可居住
花果山山山山花熳烂 责任田田田田示葱茏
谭鑫培,谭小培,谭福英,祖孙三代,三代三生,花钵其传,箕裘永绍。
言菊朋,言小朋,言慧妹,艺成一家,一家一业,声名远播,技术高超。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姿百态,千年古佛,千古不朽
三贤苏氏,三贤三高,三杰一祠,三绝文豪,三文长存。
清水清泉泉水清 苕窖苕洞洞窖苕
寒露露寒,霜降降霜,小雪大雪雪大雪小。 长江江长,黄河河黄,微波巨浪巨浪微波。
读好书,种好田,学好都好。 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思想正,作风正,心正行正。 私欲多,杂念多,贪多失多。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举目望,滚龙抱柱,长龙拱桥,卧龙吐水,蟠龙戏珠,四面八方全是龙群围绕龙山。
放眼观,游人满园,老人拄杖,小人攀肩,恋人携手,千家万户都来人群汇成人海。
氷冷酒一点点两点点三点点 丁香花伯头头千头头万头头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月月月明秋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飞雪迎春,瑞雪迎春,飞雪瑞雪齐迎春。 山西过年,陕西过年,山西陕西同过年。
母人骑母马,母上母下;绝士出绝对,绝子绝孙
移椅倚桐同赏月;等灯登阁各攻书。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的人,人心大过天;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森林之木,木茂林化森。
懒学生,不读书,举头数屋檐,一二三四五,等吃中饭;
懒先生,不讲解,低头算供缮,六七八九十,谁家有鱼肉。
(古)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今)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网友评论:1 ama_wang --10 12:06 给你补几个搞笑的吧:)
上联: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
下联: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
横批:生无可恋
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上联:金沙江,嘉陵江,黑龙江,江江可投!
下联: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楼楼可跳!
横批:空前绝后
上联:爱国爱家爱师妹!
下联:防火防盗防师兄!
横批:恋爱自由
1、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另:茶烹銎壁泉;烽销漠塞榆;灯深村寺钟)
2、
水冷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3、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日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4、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5、
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避迷途退回莲迳返逍遥
6、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7、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8、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合鸣
9、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10、
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11、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12、
(古)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今)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13、
(古)烟沿艳檐烟燕眼
(今)雾捂鸟屋雾物无
14、
(古)寂寞寒窗空守寡
(今)俊俏佳人伴伶仃
15、
(古)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今)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16、
(古)南通前 北通前 南北通前通南北
(今)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17、
(古)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今)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18、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19、
师娘登楼望南北
弟子行路吃东西
20、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
21、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雪飘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悉,诙谐而形象的语句, 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也可以前后文并列,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联」。
1、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2、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3、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4、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盆--嘴敲锣
5、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6、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7、
君子之交淡如--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
8、
未必逢凶化--吉
何曾起死回--生
9、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
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10、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11、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古今对联欣赏

古今对联欣赏
一、巧对数字联。有人游览桂林独秀峰,在凉亭休息,指着这个六角亭对同伴出了个一联:“独角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有一游客对了下联:“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对得也较工整自然。
二、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三、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成都望江楼有幅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百余年来竟无人能对,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赛诗会上有一青年工人对了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若不计较平仄要求,对得算是巧妙了。
四、巧改对联。有一贪赃官,却时时标榜清廉,这贪官在家门口贴了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一聪明的百姓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句,改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这一改,真是还其贪官污吏真面目。
五、触景生情,完成旧对。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后来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真是妙哉。
六、上联中秋写,下联年关对。中秋赏月,一秀才出个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不管秀才们如何的苦思冥想都对不出,直到年关时,一秀才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对得浅显明快,真是一巧对也。
七、临刑对。金圣叹曾向一老和尚借经批点,老和尚知他大学问就要难他,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不想竟难住了金圣叹。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犯了死罪,在中秋临刑时突然想起下联是:“中秋八月中”对得妙极了,只可惜他再也不能为老和尚批点佛经了。
八、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九、闻鼓巧和联。一年元宵节正逢微雨冥蒙,有一县官和友宴饮,一友出了个上联:“上元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这县官一时凝思不就,忽然传来一阵锣鼓声,他大喜,立即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这真是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十、千里寄妙联。徐特立应青年要求,千里这外,寄了一幅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表达了徐老对年青一代的关怀和期待。
十一、妙手添联。康有为50大寿时,保守浙派送了一副对联污辱他:“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众弟子大怒,要去撕联,梁启超急忙阻拦,他提笔在添上四个字使之成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后,称赞不已。
十二、姑嫂巧对。从前有姑嫂俩很爱斗联取乐。一天嫂子回娘家,小姑跟去玩。娘家姓杜,嫂子的有个妹妹叫豆豆,见来了客人,忙去妙蚕豆待客。这豆豆嘴馋,边炒边吃,小姑见了就笑对嫂子说道:“杜豆豆炒豆吃豆肚子装豆”,嫂子一听知道是小姑出对了,恰巧邻家的有个叫牛牛的小孩牵牛经过,便脱口对出:“刘牛牛牵牛骑牛坡上放牛”,真是对得工仗巧妙啊。
十三、佛印吃醋。一次苏东坡等几位文友约佛印去西湖游湖饮酒。事先约定,饮酒要行酒令,规定以一件落地无声之物为首句,中间嵌两个古人名,结尾合乎情理。行不出得付酒钱。那东坡开口便说:“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不种竹,鲍叔曰:只须三二竿,清风自然足。”秦少游接着说:“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不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黄山谷也接着说:“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不种梅,颜回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最后轮到佛印,他说:上天落尘无声,抬头见观音,观音问达摩,僧行近如何,达摩曰:遇客头如鳖,逢斋颈如鹅。”结果不分上下,各自会钞酒钱。东坡一心要捉弄佛印,船至湖心时,菜肴不多,东坡灵机一动,行个数字令,他说:“二八一十六,先吃一片肉。”说完便不客气地夹去了一片肉。黄鲁直一看,马上接口道:“二九一十八,两面一起夹?”随即也把两片肉送到嘴里了。佛印眼看盘里空空,无奈皱着眉头拿起一碟醋一饮而尽,说:“贫僧不识数,且吃一碟醋。”说得两人捧腹大笑
十四、金庸谈对联中有:陆文量在浙江为官时,与同僚陈震一起饮酒,见陈是个光头就出对嘲他:“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髻)可施。”陈震立即对道:“陆大人满脸髭髯,何须如此。”以成语对成语,很有本事,陆又笑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陈笑道:“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两人拍掌大笑。
相传宋代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罗出对曰: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少逸对道: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相传舜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圣朝”的代称。十六字,指《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联语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便竞以此种口气说话,令人震惊。
昆明市滇池岸上的大观楼早已名闻中外了。跃登楼头,那蜿蜒起伏、 云色苍茫的睡佛山,那浩淼无际、云蒸霞蔚的滇池尽收眼底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人画家,在此题词赋诗、文绘画,比肩拦路接踵者不可胜 数。可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写在大观楼圆柱上面的那副长楹联。 上、下联长达一百八十字,可称我国历史上佳联之最了。从湖边仰望,这 副长联好象两条金龙盘绕玉柱,蜿蜒上下,跃然欲腾。望西山之美,览滇 池之胜,以此长联导游,要胜过那“滇池简介”、“西山胜景”、“龙门 俯瞰”之类的导游图了。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 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 裹就风鬟雾鬃,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成顷晴 沙,九夏鞭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 标铁柱;宋挥玉斧,元挎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 火,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这幅楹联上联写景,概括地写了了五百里滇池的磅礴气势和西山上下 的壮丽景色。统报全貌,概括无遗。下联写史,从汉到元,长达千载,概 括汉武唐宗、宋祖元皇的丰功伟业。楹联的词句工巧,对偶整齐,堪称言 简意赅的佳作。即影抒情,情从写景和写史中酝生。 统观楹联的上下两联,是一首绝妙的好词。上下两联分别诵读,又各 自成为一首好诗。分而独做单佩,合而则成完璧。从这副楹联刻在长柱上 面的时候起,就已脍灸人口,名闻天下了。它与滇池并名,更加相得益彰
这幅长联的作者是孙髯翁
“巴蜀鬼才”川中摆擂
悬赏两万征对下联
第六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世纪之光”开幕在即。在自贡工作、生活了40年之久的“巴蜀鬼才”魏明伦满怀激情与乡思,写下了二百余字的“春灯迷”半幅长联,以征求下联。
联云:古城三绝:八百年彩灯,两千年盐井,亿万年恐龙。灯会三奇:走马看灯戏,古鳌狂灯山,射虎猜灯迷。人生如迷,岁月如灯。台上公主猜迷,今夜无人入睡;园内夫妻观灯,明朝有约回门。老百姓一年四季忙于七件事,新千载三更半夜游园化为万颗星。星海一粟,文坛一卒。平生与父老分担忧患,春节前同乡亲共赏烟花。举灯初迎二十一世纪,挑灯重读二十五史书。赞人性三情真、善、美;咏岁寒三友梅、竹、松;忆华夏三贤尧、舜、禹;评风云三国魏、蜀、吴。历代群雄逐鹿,今晚何人作赋?亮开迷面:“八千女鬼,两轮日月,双人匕首”!笑问下联谁续?请四方文友猜吾迷底。
组委会称,有意打擂者可将大作寄往自贡市灯会指挥部,最佳下联将于1月28日灯会开幕之前评出。评委为魏明伦本人及省楹联协会的家,获奖者将得到2万元的的奖金。灯会开幕之时,上下两联将展现在世纪之树的大型华灯之下,供天下游客观赏。(摘自《新安晚报》)
牛松胜联: 黄山一品:九万里云海,五千里松涛,三百里奇峰。棋艺一道:将兵为棋本,车炮立棋神,仕象坚棋局。历史若局,世事若棋。林中丞相观棋,此着梦笔生花;榻旁稚童侍棋,他日百步云梯。首两轮三番五次闯宫硬擒孤将帅,再一回匹马单车偷巧破百重兵。兵家万变,人生万幻。半世偕艺友齐寻真谛,佳日携妻小自品香茗。聚神凝视三十二棋子,闭目感悟二十四节令。叹历代一辙兴、盛、衰;吟古今一体风、雅、颂;看不朽一剧生、爱、死;揽寰球一统天、地、人。万世云烟过眼,明朝谁数风流?揭出迷底:“三国遗魏,元亡兴明,一贯天伦”!惊谓上阙神笔,让皖南樵夫道汝缘因。
机 智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刘贡父善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巧妙,传诵一时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 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服,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一个今和一个古的成语

今古成语 :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
博古通今
谈古论今
今月古月
名贯古今、
学贯古今、
震古烁今
极古穷今
不今不古、
厚古薄今
博览古今
贯穿古今
古今一揆
古来今往、
洞见古今、
空古绝今
古为今用
隆古贱今、
茹古涵今
竞今疏古
古今一辙
酌古御今、
亘古亘今
博古知今、
贵古贱今
疑今察古、
洞鉴古今
指古摘今、
攀今览古
察今知古
超今越古、
超今冠古、
透古通今
古肥今瘠
今愁古恨、
吊古伤今
自古暨今、
荣古虐今
通达古今
攀今吊古
熔古铸今
如古涵今、
引古绳今、
今古奇观
稽古振今、
尊古卑今、
知今博古、
薄今厚古、
泥古违今
借古讽今
演古劝今
贻范古今、
扬榷古今、
铄古切今、
谈今说古
涵今茹古、
泥古执今
行古志今、
继古开今

关于古今押韵

  格律术语简释
  栏目:诗话词论 作者:情诗网 2004-5-5 12:00:55 浏览:9525 相关信息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平仄
  声律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疯狂猜成语古今杂柔

 1 、古今中外gǔ jīn zhōngwài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处】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2、洞鉴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
  【解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出处】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3、通达古今tōng dá gǔ jīn
  【解释】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结构】动宾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学识等
  4、贯穿古今guàn chuān gǔ jīn
  【解释】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出处】宋·洪迈《夷坚丙志·赵和尚》:“至于贯穿古今,精练吏事,于天下文官实为第一。”
  
  5、古今一揆gǔ jīn yī kuí
  【解释】揆:尺度,准则。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情况相同。
  【出处】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改变
  6、古今一辙gǔ jīn yī zhé
  【解释】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出处】清·姚华《曲海一勺·述旨第一》:“立言者骛高,读书者好奇,与其詹詹,毋宁炎炎,古今一辙颠扑不破。”
  
  7、中外古今zhōng wài gǔ jīn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
 
  
  8、贻范古今yí fàn gǔ jīn
  【解释】贻:留下。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
  【出处】唐·孙揆《令应传》:“今则公之教可以精通显晦,贻范古今。”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9、博览古今bó lǎn gǔ jīn
  【解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关于古今押韵

  格律术语简释
  栏目:诗话词论 作者:情诗网 2004-5-5 12:00:55 浏览:9525 相关信息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平仄
  声律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于古今的成语

  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超今冠古 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出处: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超今绝古 指超越古今。  出处:明·李贽《与管登之书》:“细读佳刻,字字句句皆从神识中模写,雄健博达,真足以超今绝古。”  超今越古 指超越古今。  出处:明·无名氏《桃园结义》二折:“凭着我壮志能,胆气粗,博一个黄阁标名,超今越古。”  达士通人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亘古亘今 亘:横贯。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  古今中外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处: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极古穷今 指穷尽古今。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今愁古恨 愁:忧愁;恨:怨恨。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极多。  出处:唐·白居易《题灵岩寺》诗:“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  今月古月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迈古超今 指超越古今。  出处:元·汤式《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方位里都按着郭景纯经天纬地阴阳诀,规矩上不离了鲁公迈古超今造化机。”  披古通今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熔古铸今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出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则先民,熔古铸今,蔚为代宝。”  熔今铸古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那曾见熔今铸古五车饶,冰茧花生玉粟娇。”  镕古铸今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同“镕今铸古”。  镕今铸古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书囊无底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出处: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铄古切今 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援古证今 援:引。引述古事来证明今事。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越古超今 超越古今。同“超今冠古”。  出处: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知往鉴今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酌古参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参照。  出处:清·冯桂芬《邵步青医学三书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说》,重订《万氏女科三书》,发挥经旨,无奥不显,酌古参今,易施于用。”  酌古沿今 指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出处:唐·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  酌古斟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参照。  出处:明·杨慎《词品·填词用韵宜谐俗》:“此词连用数韵,酌古斟今,尤妙。”  酌古准今 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  出处:明·张居正《请官纂修疏》:“今既汇为一书,固当深究本原,备详因革,酌古准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万年之典则。”  尊古卑今 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gujinyizhe.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