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瑚琏之器”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瑚琏之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杞梓之林,海涵地负 这段文字有出处吗、什么叫器成语、器什么成语、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是谁、杞梓之林, 海涵地负 这段文字有出处吗?、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的翻译等

杞梓之林,海涵地负 这段文字有出处吗

杞梓之林:释义:比喻众多的人材。出处:唐 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海涵地负: 释义: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出处:宋 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希望有帮助!

什么叫器成语

没有什么叫器成语,带器的成语有掷鼠忌器大器晚成藏器待时薰莸同器、临邛涤器
一、掷鼠忌器
【解释】:意思是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便于放手去干。忌:顾忌。
【出自】:《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译文】:“俗话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好知道的。老鼠靠近器物;还怕不投;怕伤了他的武器;何况在接近皇帝的尊贵大臣呢!”
二、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译文】:大气的人就像平原一样没有边际,成大器的人一般都在晚年。
三、藏器待时
【解释】: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译文】:“君子藏器于身,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四、薰莸同器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自】:《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译文】:“我听说薰莸不同器而隐藏,尧和桀不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这类现象。”
五、临邛涤器
【解释】指 汉 司马相如 在 临邛 卖酒,与庸保杂作,涤器市中的故事。
【出自】:宋·秦观《人材》:“文如长卿而有临邛 涤器之陋,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参见“临邛酒”。
【译文】:“文像长卿却有临邛涤器的缺陷,要像韩信却有胯下匍匐在地的侮辱。”参见“临邛酒”。

器什么成语

器宇轩昂 器宇不凡 器小易盈 器二不匮 器满则覆 器满将覆 器满意得器宇轩昂,读音qì yǔ xuān áng,汉语成语,释义为形容人的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出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视其人器宇轩昂,因问泌曰:“此何人?”

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是谁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子贡,姓端木名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鲁国、卫国之相、中华儒商第一人 。中华儒商始祖,儒商文化创始人。 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俐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杞梓之林, 海涵地负 这段文字有出处吗?

杞梓之林”出自唐代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译文:哪怕你是胡琏,在殷庙里你也觉得卑微羞愧。哪怕你是上好楚材,在杞梓林里,你也感觉惭愧不如。
海涵地负”出自宋代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
译文:皇帝陛下,天子之治,才能特异。
杞梓之林
读音:qǐ zǐ zhī lín。
解释:比喻众多的人材。
海涵地负
读音:hǎi hán dì fù。
解释: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十步芳草
读音:shí bù fāng cǎo。
解释: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引证: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翻译:一个只有十步大小的泥泽,一定会有好草;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乡邑,也一定会有忠诚的人。
2、鹤立鸡群
读音:hè lì jī qún。
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引证:晋代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翻译: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造句:他总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杞梓之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涵地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的翻译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一、原文:战国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一、子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二、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ulianzhiq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