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惊心眩目”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惊心眩目”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心()目、表示惊讶的古文词语、眩子开头的成语、惊赞不已是成语吗?、惊人的惊的成语有哪些等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 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 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本都已省作“梦游天 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 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 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 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 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3hj.cnL\*R%l3|.l? `E N1p,T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 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讲法,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 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 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 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 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讲法。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 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 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 汝询的讲法,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讲法,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 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 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 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 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 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心()目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动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
动心骇目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
甘心瞑目 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
伤心惨目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也?”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
娱心悦目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洞心骇目 形容使人惊异.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刿心怵目触目惊心.见“刿目怵心”.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
骇心动目 犹言惊心动目.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
惊心惨目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无 
惊心怵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无 
惊心夺目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无 
惊心骇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无 
惊心眩目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
适心娱目 犹言喜心悦目.无 
伤心蒿目 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无 
爽心豁目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无 
爽心悦目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无 
鉥心刿目 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无 
游心寓目 指留心观看.无

表示惊讶的古文词语

古文里一般都是单音节词表示现在双音节词的意思。表示结束,消失的:已、止、终、尽、没、既、绝、穷、却、卒别的想不起来了。

眩子开头的成语

  眩子开头的成语只有4个:
  1、眩视惑听xuàn shì huò tīng
  【解释】迷惑人的视听。
  【出处】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眩目惊心xuàn mù jīng xīn
  【解释】使人眼花心惊。
  【出处】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3、眩碧成朱xuàn bì chéng zhū
  【解释】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明屠隆《彩毫记·知几引退》:“宫闱萋菲,眩碧成朱,圣主应投杼。”
  【结构】动宾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颠倒黑白
  4、眩目震耳xuàn mù zhèn ěr
  【解释】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出处】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声色

惊赞不已是成语吗?

  惊赞不已 不是成语,惊 开头的成语如下: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鸿艳影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  惊慌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惶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魂未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惊恐万状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惊师动众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惊世骇俗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惊涛骇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惊喜若狂 形容又惊又喜,难以自持。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惊心悼胆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惊猿脱兔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惊才风逸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惊才绝艳 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  惊采绝艳 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惊耳骇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惊风骇浪 比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惊风怒涛 比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惊慌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慌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惊皇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惊惶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惶万状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惊惶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夺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魂落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同“惊魂丧魄”。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摄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同“惊魂夺魄”。  惊魂失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同“惊魂丧魄”。  惊见骇闻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同“惊耳骇目”。  惊起梁尘 形容歌声高妙动人。  惊群动众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同“惊师动众”。  惊肉生髀 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  惊神泣鬼 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  惊世骇目 指使世人见而惊奇。  惊世绝俗 指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惊世震俗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同“惊世骇俗”。  惊涛巨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惊涛怒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惊天地,泣鬼神 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惊喜交集 交集:一起来。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惊喜交加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惊弦之鸟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惊心悲魄 指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  惊心惨目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惊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惧。同“惊心丧魄”。  惊心怵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惊心吊魄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同“惊心动魄”。  惊心夺目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惊心骇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骇神 指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惊心骇瞩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惊心裂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惊心破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惊心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惊心眩目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惊愚骇俗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ngxinxuanmu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