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极情纵欲”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极情纵欲”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接龙 极情纵欲、分析印度文学中的禁欲和纵欲、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什么意思、极开头的的成语、纵情纵欲意思含义、纵欲过度 稍微有点情绪就会手抖等

分析印度文学中的禁欲和纵欲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直接提到摩耶(Maya)的地方分别是第一节、第二届和第十八节。第二十一节有“没精美的面纱”、第二十五节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词句。
  何谓摩耶的面纱(the veil of Maya)?摩耶是印度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词汇,意为“幻”。英语的Maya有另一个意思是马雅人或马雅语,因此在熊希伟的译本里将Maya误译为了马雅人。摩耶(Mayā)一词最早出现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它是吠陀诗人和哲学家从对宇宙万象的直观中得到的一个认识论上的共识。它最初是印度教的一个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其他宗教如佛教也吸收了这一观念的某些内涵。印度宗教和哲学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巨大实体——“梵”(又称为大我,与尼采所提到的太一意思相近),梵是永恒的实在,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世间的一切都是梵的显现。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通过刻苦修行,获得自我的解脱,达到与梵合一,即所谓“梵我合一”(又称“梵我一如”)。达到与梵合一之后,人就能脱离轮回之苦,获得永生。因此,摩耶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梵在世间显现的一切就是“幻”即摩耶,人必须要破除“幻”才能找到“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尼采说的撕破摩耶的面纱,看到个体化的真相,也就是要看透生活的表象。但事实上,在印度宗教哲学中,摩耶和“梵”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摩耶虽然翻译成“幻”,但并不是幻觉、也不是幻想、同样不是幻象,它本身是“梵”的显现,因而也是梵的一种,因此也就具有实在性。摩耶是必须经历的,它对人们证悟“梵”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摩耶来喻指阿波罗式的的“外观”是不同的。
  在《梨俱吠陀》里,关于摩耶(Mayā)即“幻”的美学内涵有极具创造性的“二幻”理论。“二幻”即“幻现”和“幻归”。幻现是说外在世界的艺术创造,“彼以摩耶,揭示宇宙,既摄黑夜,又施黎明”。幻归,是说幻现的复归,复归于设定的超验实在:“彼之神足,闪烁异光,驱散摩耶,直上穹苍。”也就是说,幻现,是游戏神通,变换三界——创造世界的力量;幻归,是美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美的幻现复归于美的终极、美的本源、美的绝对体。幻现和幻归二者达到融合的完美统一时,就是哲学的最胜境界,同时也是美学的绝妙效果。吠陀诗人凭借对二幻理论的把握,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诗篇。(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提出:“幻是一个美学手段”,在将“幻”与显现外形联系起来这一个方面,黑格尔的“幻”与印度美学中的“幻”有几分相似。)
  在《悲剧的诞生》第十八节、第二十节和第二十一节,尼采还分别提到了印度文化,在第十八节中是Indian(Brahmanic)culture,第二十节是“从印度到希腊”,在第二十一节是Indian Buddhism 。必须指明的一点是,印度文化和婆罗门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应该说婆罗门文化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血脉和组成部分, 而印度佛教和印度文化、婆罗门文化又是不同的,印度佛教最初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文化而产生,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它最终被婆罗门文化所吸收,消融在了后来的印度教中。
  尼采在《自我批评的尝试》中写道:“……悲观主义一定是衰退、堕落、失败的标志吗?抑或是疲惫而嬴弱的本能的标志吗?——在印度人那里,显然还有在我们‘现代’人和欧洲人这里,它确实是的。……”结合《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明确提到印度文化的三处,可见尼采是将印度文化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悲观主义来看待的,认为印度文化和罗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失去了生命力的文化。尼采似乎是把印度文化当成一种极端消极避世、禁欲克己的文化的代表,从而与罗马文化形成两个极端。印度文化的确是一种向内的文化,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种失败者的或者说弱者的悲观主义。前面已经提到印度宗教哲学认为,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达到与梵的合一,因此对印度人来说,他们所注重的现实不是目前的现世生活,而是此生之后的遭遇,即灵魂的解脱。
  印度传统文化中,人生有四大目的:法、利、欲、解脱。可见印度文化并不是所谓一味的禁欲主义,法、利、欲都是人生的目的之一,但在经过了前面三个目的之后最大的目的还是要得到解脱,追求永恒。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印度人十分注重向内探索,寻求在内心深处与“梵”相通,这样他要摆脱的束缚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肉体的束缚,通过苦行来实现,另一种是解脱各种思维活动的束缚,通过禅定来摄定心神。通过这双方面的解脱,人最终达到内在的小我与纯粹精神的大我“梵”的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宗教文化中人与神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将人与梵的关系比作恋人之间的关系,人是“梵”永远的新娘,永远处在一种对梵的追求和渴望之中。既然将人与梵的关系比作情侣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见人与梵之间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相反,人在追求梵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印度文学史中有非常之多的宗教艳情诗都是以此为题材的。此时,人无需借助酒神的力量就能达到酒神的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在印度神话传说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神话传说,他们没有所谓的历史记载。因此,印度人对待神话的态度和希腊人对待神话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希腊人在对待神话时是既入其中又出其外的,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希腊人对他们的神话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他们把神看作是一面镜子来为人的生活作最有力的辩护(3:4)。而印度人则把神话看作历史,神就是人中的一员,人经过刻苦修炼就可以获得法力,甚至连神也会害怕得道的仙人。因此对印度人来说,他们不是不注重现实,而是他们所注重的现实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实不一样。事实上,在追求这样一种现实时,印度人是十分积极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但同时又充满了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生命力。就好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来源于印度传统文化,但非暴力不合作并不是消极颓废的,它要唤起的实际上是印度人内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求印度人用印度人自己的方式抵抗殖民压迫。一直以来我们把印度文化看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文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误读。
  最后说说印度的佛教。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印度的佛教看成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从禁欲这一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印度的佛教是消极的,那就值得商榷。印度佛教最初产生的时候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那个时候婆罗门教处于形式化、仪式化十分严重的堕落时期,婆罗门上层享有一切特而下层种姓备受压迫。因此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创立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在很长时间里,印度佛教是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宗教而存在的。(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吕澄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先生的名字不是“澄”这个字,是“澄”的一个异体字,打不出来,音是一样的)

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什么意思

过度是指太频繁禁欲是指不再有。

纵情纵欲意思含义

就是很随便的去喜欢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当然大多数时候是指对感情和肉体欲望的释放,放纵,不懂得控制。

纵欲过度 稍微有点情绪就会手抖

这个就是你的不对了,欲望应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纵欲对你的身心都是摧残,请不要再做那些事情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qingzongyu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