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片瓦不存”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片瓦不存”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什么什么存、成语,什么什么存、上无根椽片瓦遮风挡雨,下无立锥之地重足而立,何以为家?<对下联>、得陇望蜀,事情的根本就无法保存的含义是什么?、片瓦无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等

成语,什么什么存

存结尾的成语:片甲不存 片瓦不存 片瓦无存 目击道存名不常存 罗缕纪存 两利俱存 岿然独存颗粒无存 齿亡舌存 齿敝舌存 救亡图存继继存存 浩气长存 风韵犹存 荡然无存齿弊舌存 推亡固存 万古长存 百不一存百无一存 涉想犹存 势不两存 手泽尚存硕果独存 硕果仅存 推亡故存 一息尚存运亡为存......

上无根椽片瓦遮风挡雨,下无立锥之地重足而立,何以为家?<对下联>

内无有识之士独当一面,外无栋梁之才舌战群儒,何以强国?

得陇望蜀,事情的根本就无法保存的含义是什么?

【原文】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译文】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释义】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欲望没有限度,人的追求就不会停止,追求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因此,越是疯狂跃进的时候,越要坚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原则,越不能穷追猛打
【事典】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军平汉中,入南郑,军势大振。《三国志·贾诩传》中描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不能止。”曹操借此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而且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军下一步是乘势入蜀,抑还是到此为止,见好即收呢?曹军中产生了意见分歧,但大多数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支持这样主张的包括担任曹操军队高级幕僚的司马懿和刘晔。
司马懿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意思是提醒曹操圣人不违时亦不失时,时机不成熟却盲目蛮干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时机来了却轻易放弃也算不上一个智者。
刘晔也劝曹操说,刘备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攻打他是再好不过了,倘若等他站稳了脚跟再去攻打就困难了。
按说,两人分析得都非常有道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而是出人意料地下令退回长安。
曹操主动放弃这次攻击西川的难得机会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了不少非议。蜀国的法正评价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就是曹军的死党刘备、诸葛亮也认同这一看法。后人南朝时期的裴松之也不无惋惜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曹操是怎样应对众人的这一批评的呢?他感叹地说:“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人何必那么贪心不足呢?还是不要冒险了,见好就收吧。
身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是个聪明人,他主动放弃这次在常人看来攻击西川的绝好机会,绝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恰当好处的“知止”,其中隐藏的人生智慧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得到的。
首先,攻打蜀地并非像探囊取物般的简单。
古人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地地势的险要,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曹操要想进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即便最终能攻占下来,也会元气大伤,对于保存以后的作战实力也是异常不利的。
其次,曹操大军刚刚历尽艰险攻下汉中,如果再以疲惫之师越险攻蜀,相当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此时不知道适可而止,被引诱深入,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到时很可能会损失惨重,乃至全军覆没
再次,曹操攻打蜀地,还受到内忧外患的牵制。曹操在前方指挥作战,势如破竹,但其宫廷很不稳定,曹操不便于长期离开政治中心,否则身陷作战泥潭,一旦后方发生什么政变,不能及时抽身而归,将会造成无穷后患。
最后,自赤壁大战后,三国分分合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大趋势,有识之士早就看清了这一形势。曹操作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对这一点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自己对蜀郡造成致命的威胁,又会促使刘备像当年赤壁之战一样与孙结成战略同盟将矛头一致指向自己,到时曹军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胜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他道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的感慨,与其说是曹操对统一天下无望发出的心中感慨,倒不如说是他本人深谙知足的处世之道。
【事典启悟】
得陇望蜀喜新厌旧贪得无厌,这样的心理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所表现,只不过是表现得程度不同罢了。要止住这一心理,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人生修养,而且还要有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最终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及时避险,所以,他保持了军队实力为何反省它必有益处?
【原文】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译文】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释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系列的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这些祸患的制造者不是山川草木,也不是飞禽走兽,而正是人类自己。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的能力正在无止境地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诱使人们不但试图主宰我们的自然环境,甚至还想主宰我们的人类环境,这就是危险所在。频发的天灾人祸就是在警示人类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恣意妄为
【事典】
在新疆天山以南,横亘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东,有一处由一圈一圈盐壳组成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被称为罗布泊洼地。在这片沙海之中埋没着一座古城,若干城楼和墙基露出沙面,远望如水泥楼群。残城抗击风沙逾千年,不甘愿覆没,好像在呼喊:“我要出来,我要出来!”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兰古城。
当时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植物繁茂、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商贾络绎不绝。有史料中记载说楼兰:“广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出玉,多茵苇、怪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囊驼。”但到了后来,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当年兴旺的城市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居民们不得不弃城别走,寻找新的水源。到了元朝时期,这里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人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在想象中再现当时的繁荣景象了。
虽然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曾经是座山清水秀的乐园。
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楼兰古国有一条古水道从西北方向穿越整个城市流向东南方,城内街道分明,建筑错落有致,官署房位于城市的正中央,高大的门柱、朱漆的栋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居民区位于城市的南部,庭院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城市的边缘栽有可以让人领略到神奇之美的成片的胡杨林。历史学家通过对楼兰遗址周围墓地的考查,还发现这里不仅有汉文木简、汉代钱币、丝绸织锦,还有罗马风格的玻璃器皿,西亚风格的毛布,这些可以证明当时的楼兰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为什么昔日曾经水丰鱼肥的楼兰会从繁华之邦成为一片茫茫荒漠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的呢?其主要是因为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在当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逐渐出现了对林木大规模破坏的行为。原先本来地面有草皮、灌丛的保护,风起扬不动沙,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后,结构疏松的砂岩和页岩裸露出来,迅速风化,碎为微粒,大风一起,便扬起蒙蒙沙雾了。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滥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祸害,为了保护生存环境,楼兰人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但是,楼兰人做到这一点太晚了,当时采取的措施已经无法制止人们对大自然贪婪掠夺之心的膨胀,辉煌的楼兰城最终没能抵挡住前所未有的大风沙击,轰然毁于弹指间。
【事典启悟】
人与大自然本是融为一体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空间,自然需要人类的善心呵护。如果人们对环境缺少应有的保护,沙尘暴、温室效应、大洪水、大旱灾、厄尔尼诺等现象就会纷至沓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后果告诉我们在对待大自然方面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

片瓦无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武陵春》)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

〔今译〕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虽从耕者腹长饥入手,但总的来说,题材仅限于男耕女织。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pianwabucu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