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奇才异能”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奇才异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形容很有能力的成语、成语 奇才异能 出处?、惊异中的异是什么意思、异性是个什么概念?、多贴些世界名诗,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的名句!!!多写多加分,种类越多越好!!!等

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变法通议》内容及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师为生。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7岁中举人。18岁购得《瀛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不久,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业于万木草堂,其“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等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耳闻目睹西方之学,思想又有新变。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从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间,撰写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1905年以后,国内革命形势继续发展,但梁启超对清廷心存幻想,思想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为保皇立宪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
1920年以后,梁启超息迹政坛,事著述和讲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任教,还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陆续写成《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著,在学术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学识超群,才华横溢,一生极其勤奋,虽身在政坛不忘笔耕,因而著述极其丰富。据初步估计,其著述约有1400万字!其著作的结集,最早为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的《饮冰室文集》,其后至1937年,共有大约40种不同本的文集行世。其中,以1932年由林志均编、中华书局出的《饮冰室合集》收录最完富,体例最佳。近年,中华书局又将此本影印出。
梁启超的主要教育著作和论文有:《变法通议》(1896年)、《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学约》(1897年)、《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教育政策私议》(1902年)、《论教育当定宗旨》(1902年)、《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1917年)、《教育与政治》(1922年)等,均收录于《饮冰室合集》之中。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时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发表的起止日期为1896年至1899年。《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等12篇,刊于1896年至1898年的《时务报》,《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两篇,刊于 1898年底至1899年初的《清议报》。《变法通议》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的第一卷、入选时,编次略有更动。
梁启超说:1896年,“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因此,《变法通议》全篇都是在鼓吹变法,倡言维新。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因此,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其中,教育思想比较集中的篇目为《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等。
1.在《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上引历史,下及现实,左观印(度)日(本),右览俄(国)德(意志),极言变法之必要,他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这些话的确如春雷惊天,确乎震聋发聩惊世骇俗,惊心动魂,使人们从古国甜梦的沉睡中惊醒过来而直面当时的严酷现实,这无疑是封建帝国里的第一声资产阶级爱国启蒙。梁启超继而进一步回答了法之如何变的问题:“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所有这些最终又需依靠体制的变革,这即是说,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
2.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民智开于学,兴学立于教,因此,教育是系乎国家兴亡的大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学校不兴,教育不立的现实呢?梁启超指出,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使然。统治者为箝制思想,便用制义、诗赋、楷法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此便使学校存其名而无其实。学子除了科举一途无由自进,这样,即使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奇才异能之士”,为了取得中第升迁,也“不得不辍其所学,以焉而从事矣。其取之也无定,其得之也甚难,则倜傥之才,必有十年不第,穷愁感叹,销磨其才气,而无复余力以成其学矣”。所以,梁启超愤慨地揭露道,明太祖之设制艺,同秦始皇之燔诗书,“遥遥两心,千载同揆”,戕民害族,罪不可逭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国民分士、农,工、商、兵五等,而农而不士,农业不兴;工而不士,工业不兴;商而不士,商业不兴;兵而不士,兵业不兴。不惟中国之农、工、商、兵四业不士,即便是士也不士,“聚千百帖栝卷折考据词章之辈,于历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于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如此而欲富国强兵,安内御外,无异于缘木求鱼,未可得也。所以,要举兴百业,就需要对百业之民实行职业教育,广设学校育才。但是,当时培养官吏的国之大学,省之学院,郡县之学官,乃至书院,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愚腐不堪,不教以历代政术,不教以本朝掌故,不教以天下郡国利病,如此则“当其学也,未尝为居官之地,其得官也,则当尽弃其昔者之所学,而从事于所未学,“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如此治国,岂有不败者乎?”而且,即使是如此空疏无用的教育,真正“泽及”者也不在多数。虽号称受教之人有四百兆,但实际上,妇女不读书,已去其半数,农工商兵不知学,终去其十之八九。梁启超于此不由得感慨系之:“故号为受教者四万万人,而究其实能有几人,则非吾之所敢言也。”
梁启超还对当时的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和实学馆之类洋学堂提出了批评。本来,作为门之学,洋学堂对于振兴百业,培养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洋学堂的教育内容也同样是隔靴搔痒,不及实事,“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已无几矣。”另外,洋学堂还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制约:其一,科举不改,就学乏才;其二,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难称其职;其三,门之业不分、难于造就才。所以,梁启超说,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顶多也只能“任象 之事”,当个翻译了事,于实事实业无补。
所以,必须设立新型学校以应时需,若“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新型学校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其总纲有三:“一日教,二日政,三日艺”,其分目有十八项:“一日学堂,二日科举,三日师范,四日门,五日幼学,六日女学,七日藏书,八日纂书,九日译书,十曰文字,十一日藏器,十二日报馆,十三日学会,十四日教会,十五日游历,十六日义塾,十七日训废疾,十八日训罪人。”
在《学校总论》的最后,梁启超门论述了教育经费问题。梁启超指出,没有教育经费,学校之议无异空纸,所以,“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指筹措教育经费)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有感于英、法、德、俄、美、日诸国教育经费之充足,更感于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沉痛教训,梁启超指出,假如中国能早一点拿出甲午海战的战败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的百分之一二用于兴学育才,则二十年间人才大成,那么,甲午海战便不致于落得如此之惨痛结局。所以,只看到敌人的坚船利炮,而看不到其所以有坚船利炮的原因,只不惜重金以治海军,而舍不得拿出薄金以营学校,如此便是知末不知本,治末不治本,最终必是一无所成。梁启超沉痛地疾呼:如果今日仍不图举,则“恐他日之患,其数倍于今之所谓二万万者,未有巳时。”
3.在《论科举》中,梁启超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但是,科举网尽举国上才之人,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所以,“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那么,科举如何变?共有上、中、下三策。何谓上策?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尤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曹。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学生业有定课,考有定格,在学四年而大试之;以教习为试官,不限额,不糊名,凡自明以来,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积弊,一旦廓清而辞辟之,则天下之士,靡然向风,八年之后,人才盈廷矣。”
何谓中策?中策是:“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分设明经、明算、明字、明法、使绝域、通礼、技艺、学究、明医、兵法诸科,使诸科广涉经书、中外算术、中外语言文字、法律、外交、大清掌故、格致制造、教学法、医学、兵法等各个领域。至于取士之法,或特诏举试,或按省附考,给予出身,示以荣途。如此 “则岩穴之间,乡邑之内,与夫西学诸馆,及出洋学习之学生,皆可因此以自达。其未有成就者,亦可以益厉于实学,以为天下用,则其事甚顺,而其效亦甚捷。”
何谓下策?下策是:“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也即试科不变,但具体内容应有新的要求。童子试“必试以中外政治得失、时务要事、算法格致等艺学。乡会试必三场并重,第一场试四书文、五经文、试帖各一首;第二场试中外史学三首,问历代五洲治乱存亡之故;第三场试天算、地舆、声光、化电,农矿、商兵等门,听人自择一门,分题试之,各三首。殿试一依汉策贤良故事,问当世之务,对策者不拘格式,不论楷法。”
总之,科举之变是必然的,完全率由旧章显然有悖于时代的要求,问题只是大变还是小变的问题,“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上策必强,中策可安,下策尚存。
4.在《论师范》中,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当时府州县学官及蒙馆学究多系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辈,其误人子弟,势所必然。而洋学堂中的西洋教习,亦每每存在有言语不通,翻译失真。西人幼学,异于中土,故教法亦每不同“等五大不利因素,而且,西人不懂中华经典,“每拨弃本原,几成左衽”,任用西人,授人以柄,究非长策,所以,“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那么师范学校之制又如何确立呢?梁启超参考日本寻常师范学校之制提出了如下主张:“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至于教学法,学习《札记·学记》而循而用之,殆庶几矣”。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必须将师范学堂的设立同小学堂的设立结合起来。从京师到各省府州县,遍设小学堂,同时辅之以师范学堂。小学堂之教师由师范学堂之学生充任,以小学堂教学之效果,来检验师范学堂教学之效果。如此,“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
5.在《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惊人之论。梁启超列举了世界诸国之女学状况,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也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也次强,英、法、德、日诸国是也;女学衰微者,则其国得存已为辜事,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说,到了太平之世,国界、种界、兵事全无,男女也无有分别,男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因此,梁启超于当时中国妇女并受身心二重戕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指出,中国妇女不仅深居闺阁,足不出户,以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未可作诗填词,无论实学,而且要蒙缠足毁体之害,所以,“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
6.梁启超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论幼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他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先进的儿童教育方法充满了赞美之情,认为这些国家所实行的“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中国当时的未尝识字即先授经,未尝辨训、造句即要作文的儿童教育程序无疑是本末倒置。正是痛感于当时的儿童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戕害,梁启超为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拟定了一个功课表。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之《变法通议》主要是发表于当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时务报》,其影响之巨大更是可以想见的。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他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变法通议》之所以倡言变法,鼓吹改革的理论依据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这种以自然万物之进化与人类社会之发展作自然比附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
《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
《变法通议》涉及到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外围的改革,诸如女子教育改革和连接育人和用人的枢钮——科举改革,到教育内部的改革,诸如教师、学生、育人规格、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无处不着笔墨。
于今看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

形容很有能力的成语

1.能文能武
néng wén néng wǔ
成语解释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2.能谋善断
néng móu shàn àn
成语解释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成语出处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3.驾轻就熟
jià qīng jiù shú
成语解释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4.降龙伏虎
xiáng lóng fú hǔ
成语解释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5.攻无不克
gōng wú bù kè
成语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成语 奇才异能 出处?

奇才异能奇:少见的;异:特别的。奇异杰出的才能。[拼音]qí cái yì néng[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宫》:“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

惊异中的异是什么意思

异 yì 不同的: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分开:离异。异居。 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 特别的: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 奇怪:惊异。诧异。怪异。

异性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你是男性,异性就是女性;如果你是女性,异性就是男性。

多贴些世界名诗,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的名句!!!多写多加分,种类越多越好!!!

  成功是我们的追求
  失败如果是种必然的经历?
  我无所谓
  加油!朋友!!!
  面对失败——
  ●败莫败于不自知。
  ——吕不韦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
  ●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
  ——贾曦光
  ●一个人的希望越大,他的遭遇失败的机会也许就越多,就跟一个人走的路越长,踢着的石子会越多一样。
  ——黄茵
  ●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
  ——林肯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
  ——伊索
  ●多数人的失败,都始于怀疑他们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
  ——司各特
  ●失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得祝福灾难,我们是灾难之子。
  ——罗曼·罗兰
  ●死的伟大的人,永远没有失败。
  ——拜伦
  ●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
  ——雪莱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的人才了若指掌
  ——威·柯林斯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戴维
  ●在我年轻时,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为了不甘于失败,我便十倍努力于工作。
  ——萧伯纳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毛姆
  ●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
  ——丘吉尔
  ●许多赛跑的人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苏格拉底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
  ●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
  ——莎士比亚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
  ●失败之前无所谓高手,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
  ——普希金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富兰克林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惠特曼
  ●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俾斯麦
  成功——
  ●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
  ——薛瑄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冯梦龙
  ●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
  ——韩非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方孝孺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牛顿
  ●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罗兰
  ●成功的秘诀,是在养成迅速去做的习惯,要趁着潮水涨得最高的一刹那,不但没有阻力,而且能帮助你迅速地成功。
  ——劳伦斯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卢俊
  ●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拿破仑一世
  ●沉浸于现实的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雷音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莎士比亚
  ●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
  ——马洛
  ●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法拉第
  ●在别人藐视的事中获得成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它证明不但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别人。
  ——蒙特兰
  ●最困难之时,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之日。
  ——凯撒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罗曼·罗兰
  ●努力是成功之母。
  ——塞万提斯
  ●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歌德
  ●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福楼拜
  ●倘若A代表人生的成功,那么公式是:A=X+Y+Z。X是工作,Y是游戏,Z是保持缄默。
  ——爱因斯坦
  ●我所见过的获得极大成功的人,总是欢欢喜喜,满怀希望的人。他们处理事情时脸上总带着笑容,像个男子汉那样,接受这尘世生命中的变迁与机会,不会轻率地面对来临的艰苦和顺利。
  ——查尔斯·泰士里
  ●成功的法则应该是放松而不是紧张。放弃你的责任感,放松你的紧张感,把你的命运交付于更高的力量,真正对命运的结果处之泰然……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自我享受或爱女人,固然需要孤独,但若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广泛地涉足这世界。
  ——司汤达
  ●勤劳工作、诚恳待人是迈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与没有尝过辛苦,而获得成功的滋味迥然不同。不下功夫,却能成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获得成功,就应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顾问,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护
  人才——
  名人名言—人才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暮气沉沉的人强。
  ——列宁(苏)
  ●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
  ——斯大林(苏)
  ●一个文明的真正考验不在于人口的多寡,也不在于城市的大小,更不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切都不是,而是这个国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
  ——爱默生(美)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吕氏春秋·不苟轮·赞能》(战国)
  ●得士者强,失士则亡。
  ——东方朔(汉)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司马迁(汉)
  ●智士者,国之器。
  ——刘向(汉)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杨泉(晋)
  ●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范仲淹(宋)
  ●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苏轼(宋)
  ●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朱元璋(明)
  ●贤才,国之宝也。
  ——朱元璋(明)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余继登(明)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罗贯中(明)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
  ——汤斌(清)
  ●对于某些人才,必须允许他们各有千秋
  ——歌德(德)
  ●把大师们的绘画胡乱地堆在博物馆里是一种灾难;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
  ——荣格(瑞士)
  ●一群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人在一起工作,难免会对许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戴维·科恩(美)
  ●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
  ——杜拉克(美)
  ●吞周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战国)
  ●骅骝良马,一日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淮南子·主术训》(汉)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刘向(汉)
  ●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乃在槛阱之中,摇尾而乞食。
  ——班固(汉)
  ●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王符(汉)
  ●鸾凤食粒于庭,则受辱于鸡鹜也。
  ——葛洪(晋)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范晔(南朝·宋)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白居易(唐)
  ●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张商英(宋)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吴承恩(明)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翟灏(清)
  ●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也只有在把才能发展出去以后所博得的赞美声中,才可以认识他本身的价值。
  ——莎士比亚(英)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尚书·洪范》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
  ——韩婴(汉)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东方朔(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汉)
  ●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
  ——李延寿(唐)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唐)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宋)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
  ——陈亮(宋)
  ●金石之有声,击之而后鸣;舟航之能运,操之而后动;贤者只有才,用之而后见。
  ——余继登(明)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中)
  ●人才问题,并不取决于每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而取决于能否把他们组成一个集体,能否以总体的力量来取胜。
  ——德田虎雄(日)
  ●对人用六成力,对工作用四成力,应可获得最佳的结果。
  ——田山芳雄(日)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尚书·大禹谟》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孔子(春秋)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韩非(战国)
  ●用人不以私害公。
  ——刘向(汉)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桓宽(汉)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汉)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
  ——吴兢(唐)
  ●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旧唐书·魏徵转》
  ●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
  ——包拯(宋)
  ●取士之方, 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欧阳修(宋)
  ●宁可限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欧阳修(宋)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
  ——黄庭坚(宋)
  ●忠贤既用,奸邪自息。
  ——胡居仁(明)
  ●宽收严试,久任超迁。此八字,用人之良法。
  ——陆世仪(清)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墨子·尚贤上》(战国)
  ●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况(战国)
  ●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刘禹锡(唐)
  ●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
  ——欧阳修(宋)
  ●资格为用人之害。
  ——平步青(清)
  ●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邓小平(中)
  ●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是处
  ——杜拉克(美)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春秋)
  ●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战国策·齐策三》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班固(汉)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葛洪(晋)
  ●用得其长,则才无或弃;偏诘其短,则触物无可。
  ——葛洪(晋)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范晔(南朝·宋)
  ●士者贵其用也,不必求备。
  ——范晔(南朝·宋)
  ●人各有能,因艺受任。
  ——范晔(南朝·宋)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吴兢(唐)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韩愈(唐)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贵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陆贽(唐)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撙其贫贱。
  ——欧阳修(宋)
  ●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司马光(宋)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司马光(宋)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司马光(宋)
  ●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王安石(宋)
  ●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吕坤(明)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魏源(清)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
  ——魏源(清)
  ●听其言,迹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墨子·尚贤中》(战国)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战国)
  ●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韩非子(战国)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淮南子·主术训》(汉)
  ●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于力尽。
  ——葛洪(晋)
  ●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范晔(南朝·宋)
  ●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白居易(唐)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白居易(唐)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
  ——柳宗元(唐)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司马光(宋)
  ●用人不可不慎。才不称事,事何以立。
  ——薛瑄(明)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
  ——张居正(明)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
  ——约里奥·居里(法)
  ●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运地发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养在他那个民族里得到普及。
  ——歌德(德)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苏)
  ●出人才的部门,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的地方。
  ——土光敏夫(日)
  ●无论如何努力,若不能达成使人改变的目标,就说不上是在培养人才。
  ——富山芳雄(日)
  ●发现并培养人们的长处,要求他们在所擅长的各自岗位上创造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工作效率,这就是培养得力合作者的秘诀。
  ——德田虎雄(日)
  ●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司马光(宋)
  ●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
  ——谭嗣同(清)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战国)
  ●教羊牧兔,使鱼捕鼠,任非其人,费日无功。
  ——焦赣(汉)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吴兢(唐)
  ●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陈子昂(唐)
  ●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
  ——王维(唐)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
  ——韦嗣立《新唐书·韦思谦传》
  ●危莫危于任疑。
  ——张商英(宋)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罗贯中(明)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魏源(清)
  ●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
  ——鲁迅(当代)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caiyineng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