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弃俗出家”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弃俗出家”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真的活够了,厌倦这个世界了。想出家修行,没有师父可以收留。一句看因缘,一句随缘,就匆匆把我打发。看、出家还俗在佛家是不是不太好?、出家人为什么叫和尚?、出家修行的人是因为看透了世俗,还是懦弱地在逃避世俗?、出家容易吗?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手续?最快多长时间?、出家弃俗是什么生肖、弃XXX,是什么成语?、出家以后怎样还俗?等

真的活够了,厌倦这个世界了。想出家修行,没有师父可以收留。一句看因缘,一句随缘,就匆匆把我打发。看

很多人觉得出家是走投无路了,很多人误解很深,虽然每个人出家因缘不同,但是出家绝对不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大丈夫所做所为。因为体知六道轮回之苦,因知六道之苦。放弃世俗所有名利,走上续佛慧命,誓度自己众生这条路,一个能够放下所有世俗人,哪里不是大丈夫,很多人造口业,说僧过,因为愚痴不懂因果却又造口业,更麻烦了。所以能出家之人,并不是世俗人能理解的。体知自己苦没解脱,也体知众生更苦,所以出家。如果遇到挫折,就逃避,并没有明白出家的意义。出家解脱是将人真正受苦的因告诉众生,很多人以世俗眼光怎知道,人的痛苦哪里是没钱,而是贪求太多。痛苦是来源于自己。

出家还俗在佛家是不是不太好?

不会。佛门广开,众生平等,出家是修行的方式,做不到也可以还俗,譬如男性可以七进七出,女性只有一次出家的机会(这是佛祖对女性出家的保护,并非重男轻女

出家人为什么叫和尚?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解释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出家修行的人是因为看透了世俗,还是懦弱地在逃避世俗?

真正因为看透了世俗而出家的人其实只有少数而已,绝大多数的人出家其实只是在逃避世俗。但是其实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逃避世俗,只是觉得世俗阻碍了自己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那个境界,所以选择抛弃它而已。
但是事实上,我们生而为人,既然诞生在这个世俗上,就不可能真正能超脱于世俗之外。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兄弟亲情,另一半的夫妻之情,子女的骨肉之情,还有挚友、恩师、知交、红颜,等等等等。这些俗世的感情,哪一个是可以轻易看透的?
能轻易地看透,只不过是你没有真正得到过,或者没有深刻地领会过这种感情而已。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你就说亲情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算看透吗?因为没有刻骨铭心地相爱过,你就说爱情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样能叫看透吗?
所以有句话说,“既未入世,谈何出世”?我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过万般复杂的感情最终依然能选择放下,从内心深处大彻大悟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所谓的放下,只不过是理不清这一头乱账,从而选择眼不见心不烦,出家了事。
当然了,我所谓的逃避世俗,其实并不是贬义的说法。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有万般职业,万般生存方式,而你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而已。毕竟在这个红尘琐事缠绕的繁杂世界中,还有那么多看不透的人存在。

出家容易吗?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手续?最快多长时间?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梵pravrajya^,巴pabbajja^,藏rab-tuh!byun%-ba)】
‘在家’之对称。指辞别家庭眷、弃舍世务而心修行佛法。又称出尘。《显扬圣教论》卷三云(大正31·494c)∶‘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出家的行为自古即行于印度,吠陀时代已有舍世舍家而求解脱之人。之后,婆罗门教徒等亦承受其风,多入山林闲寂处心修道。在佛教而言,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始,乃至尔后之教团乃以出家人为核心。
有关释尊之出家记事,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记载,谓释尊于半夜明星出时,令车匿备爱马犍陟,骑马出城,至闲静处下马,脱宝冠璎珞等与车匿,又取利剑剃除须发,现出家相,后往跋伽婆仙人处问道。故凡欲出家者,先起善法欲,次从师剃除须发,着袈裟,受戒为法,是名正出家。《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大正30·397a)∶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经论中,有关出家的叙述,不胜枚举,如《大乘庄严论》卷十三〈行住品〉谓出家有三种∶(1)受他人怂■而出家(受得,sama^da^na-la^bdha),(2)自己发心出家(法得,dharma-ta^-la^bdha),(3)藉变化而示现出家(示现,nidars/aka)。《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谓出家有二种∶(1)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2)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诸外道,或全无衣,或坏色衣,或涂灰等增上外道。《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二十四列举盗住、越济、五无间、太幼、太老,乃至外道、陋形等二十六种不许出家之人。《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说,谓出家有十八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口,(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着。
大乘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之要谛,而不拘于出家之形服持戒,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为出家之本义。如《维摩经》卷上云(大正14·541c)∶‘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大庄严法门经》卷下亦云(大正17·830b)∶‘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以自持戒行名为出家。(中略)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
此外,有关出家与在家之不同,诸经论各有比较。如《中阿含经》卷三十六〈何苦经〉举出家、在家都有自在、不自在之苦乐,谓在家以钱、金银、真珠、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人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则以其行随贪、嗔、痴欲之自在为苦。在家以钱、金银、真珠,乃至奴婢使人之增长自在为乐;出家则以其行不随三毒之不自在为乐。《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出家、在家之优劣,谓在家多尘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云云。
《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有在家、出家行道之难易情形云(大正25·161a)∶
‘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心行道为易。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中略)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则揭示在家、出家之修学功德之胜劣,谓出家之功德广大,远胜在家。《贤愚经》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及《出家功德经》亦广说出家之功德。
(一)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苟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非常之难事。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还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盘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Maha^tan!ha^san%khaya-sutta〉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色,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感念人生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志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苟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则,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今吾人虽无暇一一记述之,若略举先例,则如赖吒和罗(Rat!t!hapa^la)诚为其中之一人也。按赖吒和罗者,生于俱虑国,为良家之单传子。自受佛陀教诲,即痛念人生,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涕泣劝阻,亦弗听顺,遂至绝粒,下伍乞丐,期修正道。似此态度之坚决,即以全世界畀之,亦莫之能夺也。此项事迹,具载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赖吒和罗经〉(《中部》第二十八经〈Rat!t!hapa^la sutta〉)与《长老歌》(《Theraga^tha》,776 ~805)等,尤其《长老歌》且叙及其出家后之抒怀,益使人肃然正襟。迨佛教诗人马鸣出,撰《赖吒和罗歌》,相传谓多有因诵此歌而出家者,信非妄语。综之,佛教教团,真正理想的出家,实以如斯动机与决心为原则,即佛陀自身,亦系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故以如斯出家,推挚真正之出家也。
兹宜注意者,佛弟子中,由于个人之特殊经验,痛感人生,因而出家者,固不少。但为佛教之仪表者,则谓由于个人之经验,毋宁以为由于人生全体之无常、苦、空、非我而出家,乃为真正。如佛陀及前述之赖吒和罗,与长者子耶舍,其个人均无别项罪恶,亦未受特殊之悲惨,然亦有此伟大之发心是也。尤其为无常与业相结之观念,更最大之动机,与佛陀以至众弟子,皆多因此而出家,盖如前述。吾人之生命,常望其持续发展于无穷,然事实则与此相反,固人事之常,苟加深念,洵为最大悲痛者矣。矧欲世界所最重之财力、力、名誉、恩爱等,胥不能为谁何,此所以不能不离舍之,而别谋拯救之道,凡此在赖吒和罗之述怀中,言之綦详。综之,斯即前篇末所述,适应于窥见人生全体价值判断之出家,乃得谓为出家之哲学的根据是也。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自实际言,现今亦如此。凡为佛弟子,未必均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尤其当佛陀僧伽势力强盛之时,依附之人既多,故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者,亦殊不少。盖有以出家为佛弟子,虽无特定职业,然当勿虞衣食,而以此为乐事者。亦有以国事多艰,盗贼凭陵,债务相逼,心生恐怖,乃至为谋衣食之安全而出家者。甚或有外道欲盗佛法而出家者,是故虽为佛弟子,不必咸热心行道。其中固多有不可信赖之徒,亦奚足异。故佛陀分出家之种类为四∶第一为道行殊胜者。第二为能说道义,而不必能行者。第三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为道行之玷者。夫此非以佛弟子为标准之分类,而得应用于一般之沙门团,固不待论,惟佛弟子亦当包括于其中。即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至于第四种,则为玷辱教团,不足与伍者也。
然则佛陀何以不完全排斥此类不纯之动机者欤?按佛陀为绝世大教主,自信于出家后,能使彼辈变为纯正之动机也!盖如佛弟子中,其初由此道,后卓然成为罗汉者,亦不乏人。试观《长老歌》与《长老尼歌》之所言,其事甚着。即佛陀不别四姓,不分男女,均认为道器。由其出发点言,虽以纯粹之动机为贵,然其不纯正者,亦姑许之,并指导一切,俾至于真道,所谓具有教诫示道之妙术是也。佛陀之所以成为三界导师,固即以此,然自僧伽言,其由于不纯之动机,归依佛陀,是为违反佛陀,污蔑僧伽,乃所最忌者,当不待言。故自上引之《赖吒和罗经》,以至《沙鸡帝三族子经》等之说法,皆不外为记录佛陀之劝诫,排斥不纯动机,而使之转变于真正之动机也。
现在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 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 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 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 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 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资格由省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 ,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 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 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 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 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 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 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 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 单。对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 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 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 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 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 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 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 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 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概括出家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出家条件:
1、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等。
2、年龄在17--60岁之间,而且父母同意。
3、无法律纠纷,无负债,无婚姻关系。
4、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即可,当然越高越好,但文化高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过于注重文字往往对修行不利,成为所知障。
5、欲出家者可以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有认识人和介绍人最好。
6、到寺院后要一切按照寺院的要求去做,放下世间一切娱乐设施,进入考验阶段,
7、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识。
8、僧人的待遇:凡出家为僧者,寺院负责安置其日常起居、生活、饮食、医疗等所需,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并且根据寺院的收入情况,每个僧人每月有5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用于外出乘车、购买自己学习所用经书等。有的寺院会更少。

出家弃俗是什么生肖

羊!迷面:出家弃俗是什么生肖。迷底试答:出家弃俗中的俗,是指风俗、习俗、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延绪、持有相当长时间的一种固定的习惯,风气。离开家了,抛弃家乡的风俗,习俗,那就是洋(谐音羊)了!…故而我猜为“羊”。

弃XXX,是什么成语?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弃甲丢盔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弃旧怜新    
   怜:爱。多指男子抛弃旧宠,爱上新欢。    
       
   弃旧图新    
   抛弃旧的,谋求新的。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的道路走向正确的道路。    
       
   弃之如敝屐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弃瑕录用    
   原谅过去的过失,重新录用。    
       
   弃邪归正    
   不再干坏事,走上正路。    
       
   弃之可惜    
   扔掉它未免可惜。    
       
   弃本求末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弃笔从戎    
   犹投笔从戎。指文人弃文就武。    
       
   弃车走林    
   比喻临阵脱逃。    
       
   弃道任术    
   指统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术。    
       
   弃短就长    
   指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弃短用长    
   犹弃短就长。指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弃恶从善    
   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    
       
   弃公营私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弃故揽新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望为满意回答

出家以后怎样还俗?

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也称反俗。但到了后来,还俗也包含有归俗的意思在内了,不一定是指负面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历代的禁佛、废佛活动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国的僧尼还俗,例如三武灭佛。反之,也有因非自愿的情况下出家,直到获得准允后才得以还俗,例如后宫的嫔妃、随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当小沙弥)等。
佛教的比丘最多可以还俗七次;但比丘尼则仅能还俗一次。相对于男性,女人对家庭的依赖较重、情执也较重,意志没有男人坚定。所以佛陀特别针对女众的习气,规定只有一次出家机会,希望女众慎重决定三思而行,也能使女众珍惜出家的因缘。
除了佛教,在道教中的道士、女冠也常有还俗的情况发生。另外,西方宗教的修道者如修士、修女等不再继续修道时,中文亦称为还俗。
中外历史上,许多宗教皆有因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遭到主政者下令拆毁宗教建筑物、禁止传教、强迫还俗的事况发生,造成宗教灾难(简称教难,佛教徒则多称为法难),是于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种形式。
扩展资料:
如果信徒真的想要出家,首先要去寺庙里找一位比丘,请求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比丘是梵文音译,主要是乞食之意,是说出家人乞食以自生活,当然,“乞食”之外,同时也有怖魔、破恶、净命的意思。总之,想要出家的人,找一位比丘师傅,这是必经之路
不过,别以为出家很容易,一般情况下,找到的这位比丘不能擅自做主,而需要向全寺僧人说明来人的情况,征求全体意见,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才可以同意信徒的请求,为之剃度,并授沙弥戒。
出家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出家之人想要舍戒还俗,却是容易得很,对任何人声明一下,说自己愿意舍戒还俗,就可以放弃比丘身份还俗了。
不过,如果不声明舍戒,却违反戒条,便是“破戒”,是要受惩罚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还俗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suchujia.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