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求贤如渴”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求贤如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求贤若渴的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求贤若渴,是什么意思?、写龚自珍求贤若渴的诗句、古文中有哪些“求贤若渴”的文篇?以及其解析。、曹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求贤若渴的若是什么意思等

关于求贤若渴的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杀人】(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求贤若渴,是什么意思?

【词目】求贤若渴【拼音】qiú xián ruò kě【用法】作谓语、定语【近义词】思贤若渴、求贤如渴爱才如命、【反义词】嫉贤妒能【基本解释】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

写龚自珍求贤若渴的诗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文中有哪些“求贤若渴”的文篇?以及其解析。

  曹操的《短歌行》是众人皆知的。
  -------------------
  求贤令①
  自古受命②及中兴之君,曷尝③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④,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⑥、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⑦!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⑧?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⑩,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③曷(h6)尝:哪有。曷,何。④闾(l+)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z8)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诗文翻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
  原文:
  高帝求贤诏(出自《古文观止》) 汉高祖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大意: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使人民幸福,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这诏令下达给丞相,丞相酂侯下达给诸侯王,诸王的御史中丞下达给郡的太守,那些确实称得上德行贤明的人,郡守应该去劝他们出来,并为之驾车,送他们到丞相府,登记其经历、容貌和年龄。如果有那样的贤人而郡守不上报,发觉之后就罢免他的官,年老体弱多病的贤人,不要送来。

曹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

在古代政治家中,三国时的曹操是目光深邃,气魄宏大,很有作为的一位。曹操的不同凡响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上。 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 “为国失贤则亡”,这是曹操的深刻认识。为此,他在掌握朝政大后,曾三次下令求贤。这种对人才的思贤若渴,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曹操的重视人才,更重要的表现在他对人才有个辩证的看法。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又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发出的第三次求贤令中,曹操说得更加明白无误了。此令名为《举贤无拘品行令》,令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对那些曾经反对过他,但后来改悔的,他也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一如既往地加以重用。像在袁绍手下的陈琳,曾为袁著文骂曹操及其父祖,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仍予以信任,让他起草重要的文书。 曹操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才思想,就是主张打破传统观念,废除固有做法,到民间去直接选拔人才。在他看来,对人才“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他反对当时的“任子”廉士制度,首先排除了征辟察举制。他说到做到,在自己的活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照这个方针去做。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于牧守者,不可胜数。”当然,对世族门阀出身的人,只要有才,曹操也并不排斥。 重视人才、全面地看待人才、以宽阔的胸怀对待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这就是曹操的人才观。当然,曹操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自然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须知古今中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的基本经验是有其一致性。曹操的人才思想,今天看来,仍不失其教育借鉴意义。1、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见笑之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诗文中,也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曹操重视贤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所以在他的周围,谋臣似雨,猛将如云。2、荀彧是个很有本事、很有谋略的人。史书上说,他先投奔袁绍,见袁绍不成大器,又投奔了曹操。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曹操灭了三十万青州兵就想兵发中原,以成霸业。有了兵,有了将,可还没有谋士呀,曹操就上泰山求教高僧,高僧送给他一只锦囊,对他说:“兵进中原,有敢骂你者,可拆开视之。”这一天,曹操打进许昌,手下兵丁又夺又抢,可苦害了百姓。第二天一早,四个城门上都贴出了帖子,上面写道:“曹操掠又抢,百姓苦难当,治军若不严,必然难久长。”下面落款驿“许昌荀彧。”曹操一见揭贴,气得火冒三丈:好你个荀彧,竟敢指名道姓骂我,这还得了!正想派人捉拿,忽然想起高僧给的锦囊,拆开一看,上面写着六句话:“晌午才说话,日曰叠相加,十天头长草,两撇把或拉,喜遇贝又臣,才过姜子牙。”曹操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细一琢磨:这不是一首字谜诗吗?晌午说的话,说话为言,言午为“许”;日与扁月相迭是“昌”;十天为一旬,“旬”字加个草字头念“荀”;“或”字添两撇是个“彧”字;“喜遇贝又臣”,这“贝又臣”不是个“贤”字吗?“许昌荀彧贤”,唔!这荀彧竟是个胜过姜子牙的贤才!曹操大喜,立即写了名帖派曹仁去请。曹仁去到荀府,递上名帖,家人拿着名帖去见荀彧。荀彧接过名帖,随手撂在一边:阿瞒呀阿瞒,你好大的架子!“去,就说不见!”曹仁吃了闭门羹,回报曹操,非要带兵抓人。曹操求贤若渴,那容曹仁胡来?就亲自骑着高头大马去请。谁知荀彧早已躲了出去。曹操又顶风冒雪来到荀彧的庄园。庄丁说,主人出门访友去了,不知所归。曹操只好怏怏而回。曹操见不到荀彧,朝也思,暮也盼,几乎急出病来。这天,忽然听说荀彧正在家庙祭祖,曹操忙备上礼品,飞马去请。此时,荀彧正在家庙读书,见有人进来,只装不知。看着看着,书“啪哒”摔在地上,曹操弯腰拾起,双手奉上,说道:“荀公,我乃谯郡曹操,特来拜请,共扶汉室。”荀彧说道:“你找错人了。我乃村野草民,哪晓得军国大事,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曹操见荀彧推辞,更加诚恳地说:“久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先生不愿与孟德共事,是怪我治军扰民,还在生我的气吗?”荀彧见曹德如此坦诚,心受感动,问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又诚恳地说:“先生骂得对,骂得好,以后还要多骂为是。”荀彧推说有腿疾,曹操立刻牵来自己的坐骑,恭恭敬敬让荀彧骑上,并执意牵马坠镫。军乐队一路高奏迎宾曲,把荀彧请进军中。此后,曹操如虎添翼,听从荀彧建议,整顿军纪,治国安民,又遍访贤才,力量更加强大起来

求贤若渴的若是什么意思

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解释】: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出自】:《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示例】:~,从柬如流。 ◎《宋史·窦贞固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uxianruke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