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求贤若渴”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求贤若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求贤若渴 成语、求贤若渴的若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是什么意思?、更多求贤若渴的诗句?、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下一句是什么?、曹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等

求贤若渴 成语

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释义] 贤:有才能的人。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语出] 《隋书·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正音] 渴;不能读作“hē”。[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近义] 求贤如渴 爱才如命[反义] 嫉贤妒能[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结构] 补充式。[例句] 抗战时期;我们党~;对参加抗战的文化人;关怀照顾;细致入微。[英译] seek talent with eagerness

求贤若渴的若是什么意思

求贤若渴的若得意思是像,求贤若渴是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贤若渴
朋友:[ qiú xián ruò kě ] 
出自:《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示例:~,从柬如流。 ◎《宋史·窦贞固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爱才如渴  爱才如命  广开才路 招贤纳士 
反义词    嫉贤妒能    
一、爱才如渴 [ ài cái rú kě ] 
1. 【解释】: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2. 【出自】: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3. 【示例】:宫保~,兄弟实在钦佩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六回
二、爱才如命 [ ài cái rú mìng ] 
1. 【解释】: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2. 【出自】:语出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3. 【示例】:本帅~,何必过谦?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
三、广开才路 [ guǎng kāi cái lù ] 
1. 【解释】: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
2. 【示例】:国家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唯有~,任人为贤,才能使其发挥所长,为国家做最大的贡献。
四、招贤纳士 [ zhāo xián nà shì ] 
1. 【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3. 【示例】:这里有个~好汉柴大官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回
五、嫉贤妒能 [ jí xián dù néng ] 
1. 【解释】: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妒。
2. 【出自】: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3. 【示例】:你这~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

求贤若渴,是什么意思?

【词目】求贤若渴【拼音】qiú xián ruò kě【用法】作谓语、定语【近义词】思贤若渴、求贤如渴爱才如命、【反义词】嫉贤妒能【基本解释】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

更多求贤若渴的诗句?

1、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2、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两汉:刘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4、大风歌
两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5、过汪氏别业
唐代:李白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译文
过去和您不相识,就听说您喜欢结交贤才。您的别墅中随着山势建起楼阁,凿石营造池塘亭台。大火在天正中约五月里,仲夏的风从南方吹来。数枝石樱吐着如火的花朵,丈把高的荷叶中有莲花盛开。我恨不得在这个时候赶到您的别墅,同饮共开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下一句是什么?

礼贤下士是指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于褒义词。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李巡、张参在幕府。”
求贤若渴
像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2、《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3、元·脱脱等《宋史·窦贞固传》:’求贤若渴从谏如流。”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曹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

在古代政治家中,三国时的曹操是目光深邃,气魄宏大,很有作为的一位。曹操的不同凡响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上。 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 “为国失贤则亡”,这是曹操的深刻认识。为此,他在掌握朝政大后,曾三次下令求贤。这种对人才的思贤若渴,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曹操的重视人才,更重要的表现在他对人才有个辩证的看法。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又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发出的第三次求贤令中,曹操说得更加明白无误了。此令名为《举贤无拘品行令》,令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对那些曾经反对过他,但后来改悔的,他也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一如既往地加以重用。像在袁绍手下的陈琳,曾为袁著文骂曹操及其父祖,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仍予以信任,让他起草重要的文书。 曹操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才思想,就是主张打破传统观念,废除固有做法,到民间去直接选拔人才。在他看来,对人才“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他反对当时的“任子”廉士制度,首先排除了征辟察举制。他说到做到,在自己的活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照这个方针去做。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于牧守者,不可胜数。”当然,对世族门阀出身的人,只要有才,曹操也并不排斥。 重视人才、全面地看待人才、以宽阔的胸怀对待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这就是曹操的人才观。当然,曹操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自然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须知古今中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的基本经验是有其一致性。曹操的人才思想,今天看来,仍不失其教育借鉴意义。1、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见笑之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诗文中,也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曹操重视贤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所以在他的周围,谋臣似雨,猛将如云。2、荀彧是个很有本事、很有谋略的人。史书上说,他先投奔袁绍,见袁绍不成大器,又投奔了曹操。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曹操灭了三十万青州兵就想兵发中原,以成霸业。有了兵,有了将,可还没有谋士呀,曹操就上泰山求教高僧,高僧送给他一只锦囊,对他说:“兵进中原,有敢骂你者,可拆开视之。”这一天,曹操打进许昌,手下兵丁又夺又抢,可苦害了百姓。第二天一早,四个城门上都贴出了帖子,上面写道:“曹操掠又抢,百姓苦难当,治军若不严,必然难久长。”下面落款驿“许昌荀彧。”曹操一见揭贴,气得火冒三丈:好你个荀彧,竟敢指名道姓骂我,这还得了!正想派人捉拿,忽然想起高僧给的锦囊,拆开一看,上面写着六句话:“晌午才说话,日曰叠相加,十天头长草,两撇把或拉,喜遇贝又臣,才过姜子牙。”曹操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细一琢磨:这不是一首字谜诗吗?晌午说的话,说话为言,言午为“许”;日与扁月相迭是“昌”;十天为一旬,“旬”字加个草字头念“荀”;“或”字添两撇是个“彧”字;“喜遇贝又臣”,这“贝又臣”不是个“贤”字吗?“许昌荀彧贤”,唔!这荀彧竟是个胜过姜子牙的贤才!曹操大喜,立即写了名帖派曹仁去请。曹仁去到荀府,递上名帖,家人拿着名帖去见荀彧。荀彧接过名帖,随手撂在一边:阿瞒呀阿瞒,你好大的架子!“去,就说不见!”曹仁吃了闭门羹,回报曹操,非要带兵抓人。曹操求贤若渴,那容曹仁胡来?就亲自骑着高头大马去请。谁知荀彧早已躲了出去。曹操又顶风冒雪来到荀彧的庄园。庄丁说,主人出门访友去了,不知所归。曹操只好怏怏而回。曹操见不到荀彧,朝也思,暮也盼,几乎急出病来。这天,忽然听说荀彧正在家庙祭祖,曹操忙备上礼品,飞马去请。此时,荀彧正在家庙读书,见有人进来,只装不知。看着看着,书“啪哒”摔在地上,曹操弯腰拾起,双手奉上,说道:“荀公,我乃谯郡曹操,特来拜请,共扶汉室。”荀彧说道:“你找错人了。我乃村野草民,哪晓得军国大事,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曹操见荀彧推辞,更加诚恳地说:“久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先生不愿与孟德共事,是怪我治军扰民,还在生我的气吗?”荀彧见曹德如此坦诚,心受感动,问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又诚恳地说:“先生骂得对,骂得好,以后还要多骂为是。”荀彧推说有腿疾,曹操立刻牵来自己的坐骑,恭恭敬敬让荀彧骑上,并执意牵马坠镫。军乐队一路高奏迎宾曲,把荀彧请进军中。此后,曹操如虎添翼,听从荀彧建议,整顿军纪,治国安民,又遍访贤才,力量更加强大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uxianruoke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