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现世报”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现世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我们中国道德观念讲究善恶到头终有报。可纵观历史,恶有善报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历史上有很多位开国君、真的有现世报吗?、佛法的受报是怎么回事是为何受报如果说我们受报是因为今世造业那为什么今世造业按事理上说前世未来由今世、怎样布施才能有最佳的现世报,佛教网、现世报是道家观点还是佛家观点的、世界上有因果循环和报应吗?、现世报按佛家的说法是什么、大家身边有没有遇到现世报的人等

我们中国道德观念讲究善恶到头终有报。可纵观历史,恶有善报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历史上有很多位开国君

一个开国之君杀人如麻,但也功德无量,因为他(们)迎合了民众的呼声,推翻了一个腐朽的王朝,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和平和充满希望的王朝,若功大于过,则如何报应,又如何奖赏呢?另外,开国之君杀的主要是什么人?是阻挡社会前进和王朝更迭的人,是鱼肉百姓、丧失民心的人,是维护既得利益、保守而抗拒变革的人,是威胁新政的人等等。杀掉这些人换来一片新天。当然,牺牲掉的人里面必然有“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式的炮灰,兵不血刃改朝换代条件太苛刻。最后,善恶终有报,也许是现世报,也许是未来报,因果关系未必直接明了。而且,谁说善恶终有报是真理呢?

真的有现世报吗?

有啊。 【现世报】  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业报之一。晋·慧远《三报论》说得很明白:“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语用现世报为詈词,意为今生乃至当下就遭到恶报。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再没有一个身子上,先前做了贵人,以后流为下贱,现世现报,做人笑柄的。”还特指不肖子孙。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一:“骂人曰现世报,见李翊《戒庵漫笔》。张桂当国,有帖‘十可笑’于门。八可笑,驸马招个现世报。”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况又遭着兵火,遂把我阁族子孙,都灭尽了。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 【现报】  谓现世作恶,现身即受恶报;现世作善,现身即受善报,是名现报。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佛法的受报是怎么回事是为何受报如果说我们受报是因为今世造业那为什么今世造业按事理上说前世未来由今世

颠倒就是无明,颠倒就是认为常乐我净,认为有我,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清楚无常苦无我,而有颠倒。只不过是正反两个说法而已,其实是一样的意思。无明有终无始,自无始以来就有无明,所以无明不是什么造成的,有造成的概念就有一个先后的概念,而无明自无始就有。时间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人给的一个定义,不是真实的,源自于想。所以你不用考虑这些,你只要知道断了无明就得就脱,要断无明就要于定中观察五蕴身心的无我。在生活中时刻觉知自己的五蕴身心。就是修四念处。

怎样布施才能有最佳的现世报,佛教网

怎样布施才能有最佳的现世报【一】世间人发心布施的次第布施,通一切世间众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发心,一定先从饮食下手,进而布施衣服、卧具、房舍……等,由少至多,从轻至重,量力而为的惠施。这样的行施,这颗布施心才能够持久(《大智度论》卷三十),才不会起大苦恼。能够这样一点一滴的‘常施’,对世间人而言,已相当不易。布施虽不是一般的‘投资’交易行为,但却是绝对不会赔钱,又是最为稳当的‘投资’。你布施的‘发心’有多少,未来,必会随着我们的‘发心’而获得同等、甚至舍一得万倍的回报。最起码能改善来世的生活品质,投生到富贵家中。然而‘来世’是谁都看不到的事。难道布施全都为来世做准备吗?当然不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例子,环顾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观察罢了!【二】如何学布施,才能获得现世报?任何人学习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便能获得现世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相信吗?首先,必须对‘现世报’的定义加以说明,再来肯定布施绝对能获得现世报的道理,你便会无话可说!所谓现世报的获得,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深可浅;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获得大富大贵的事实,才叫做现世报。相对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财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发心’越重,及所施舍出去的财物越多,所获得的布施果报,当然越深远,能够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去。相对的,你布施的‘发心’,能够让周遭的人们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与你引起‘共鸣’的人们,会用同等的‘发心’来回应你,这就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一种。(1)“面施”的现世报举例来说,如果你平常脾气不好,不得人缘,何不从现在开始,学着经常用发自内心的真诚,面带微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们,你的‘人缘’一定会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转,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们同样以‘微笑’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回敬你,立即获得现世报的一种。来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圆满。这种不需要本钱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转,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现实的因果报应,就等着我们去印证。自称是佛弟子的我们,难道就如此吝施吗?(2)“眼施”的现世报俗话说:‘忠奸善恶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对人好,明眼人从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览无遗(除受过特别训练及心机深重者之外)。你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对人恶眼相向,凡事见识短浅,势利眼,见不得别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见,处处以眼红之心,嫉妒别人,挖苦别人,目光如豆;认识你的人,会对你有什么看法及反应呢?相对的,用慈祥的眼神表达内心对朋友真诚的交往,用温和的眼神去关怀、帮助一切人们,又会获得什么样立即回应的现世报呢!?(3)“言施”的现世报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说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今天的社会,如果你认识一个习惯挑拨离间,说话尖酸刻薄、两舌斗乱,对你花言巧语,甚至经常指桑骂槐信口雌黄强词夺理耸人听闻冷言冷语的人,你会亲近他或是疏远他?还是教训他?如果又遇着与你有利害冲突时,你又会如何对付他?以你向他回应的心术与举动,就是他以恶言相向获得现世报最好的说明。相对的,你认识一个说话诚实,言谈婉转柔和、有条不紊,处处关心人家,赞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见议论风生要言不烦娓娓动听的人,你会以什么看法及态度回应他呢?或许你会说,这种人在世界上已经少见,但却确确实实表现在一个彻底实践‘言施’的学佛者身上。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学习,从现在开始,多说一句赞美及关心人的话,你便会感受到言施的现世报,立即回应的温馨!试着印证言施的现实利益吧!(4)“身施”的现世报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说得再多文过其实的话,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安份守己。一有机会,便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洁身自好。刚开始时,人家或许被你装腔作势的精神感召所诱骗。但时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现实的因果报应,就在‘身施’的正与反之表现上,展露无余。你愿意做一个品格玉洁冰清,如光风霁月言行一致俯仰无愧的学佛者,还是成为一个言不顾行、欺下罔上、哗众取宠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5)“座施”的现世报在听经的时候,斋僧的时候,乃至于任何公共场合、公交车上,或者在家居之时,见有僧众到来,迎请僧众就座,让座与僧宝听经……或者,于任何公共场合及家居之时,让座予老弱妇孺,那是座施的一种。在恭敬让座、迎座的当下,受到对方的微笑、致谢,使自己内心增添一分礼敬僧宝及‘末来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现世报。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6)“房施”的现世报如何增长自己的学佛智慧?除了看书、闻法外,与三两朋友在家中聚会,互相交换心得,当然足使自己增长见闻智慧的一种。甚至,发心在家里腾出空闲的房间,布置一个小佛堂,或在外面与众人合作租借场所,设立讲堂、念佛会、禅坐班……等,定朋聚会,请法师说法开示,乃至提供房舍供养僧众静修、弘法。其中大众闻法受惠的热烈回响,致使佛法绵延不绝的利益众生,安定社会,就是‘房施’最好的现世报。(7)“耳施”的现世报当你有机缘碰到周遭认识的人们,甚至不认识的人们,有痛苦、烦恼时,能诚心倾听他诉说苦恼而心不烦躁,就是“耳施”的一种。进一步说,能在面对他人毁谤,甚至听到周遭传答任何不顺耳的话,而能耐心的倾听,不排斥、不反弹、不报复,亦是“耳施”的一种。因“耳施”而帮助人家减轻内心的痛苦,因“耳施”而减轻自己及他人的无妄之灾,因“耳施”恭听法师说法而获得智慧、辩才……这就是“耳施”最实际的现世报。(8)“心施”的现世报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动力,在于‘心施’的推动。没有一颗真诚施舍的心,以上七种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对的,所获得的现世利益,自然减低。为什么一个人会待人虚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现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逊、唯我独尊的态度?这正是‘相由心生’的写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狭小,心浮气躁,没有自知之明。俗话说:‘日久见人心的解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真正虚怀若谷宽宏大量、信实不欺的谦谦君子,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虚憍恃气、虚有其表,仅有井蛙之见的伪君子,也一定会在时间的验证下,暴露其短。这都是现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因果报应。少争一时之气,便减少一分烦恼,凡事以诚待人,别人自然以诚回应,这是从古至今,最高的谋略。当你发现心中正在默默散发出为人关怀、祝幅、宽恕、感恩的真与善时,你已经点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种下布施的福种。菩萨的悲心与愿力,就是从‘心施’的发心而延展开布施的修学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获得的富贵、福德的果报。一个凡夫俗子,欲踏上弥陀本愿所说菩萨因地修学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从以上所述七种不要本钱的布施开始学习。如果连不需要本钱的布施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布施深入修学的次第呢?而且,这仅是‘布施入门’的开端。不论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从布施法门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门的重心。唯有从‘心施’下手学习,才能真正打开布施的大门,获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议的福德果报,进而走向菩萨利益众生的菩提之道。任何人都不愿来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穷困潦倒的人家,不愿来世贫穷,又不敞开布施的双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种。这正是现代人贪财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写照。那么,就从今天开始,按照上述方法,脚踏实地、一条条对照落实吧!一个美好、光明、富足、高尚的新生活、新境界,就在前方等待着您!

现世报是道家观点还是佛家观点的

现世报于佛教观点。 这是报应的一种时间性体现,另外一种就是来世报。
四种业
(kammacatukkam)
节十八:依作用
Janakam, upatthambakam, upapilakam, upaghatakab ca ti kiccavasena.
依作用(分别),业有四种,即:
一、令生业;
二、支助业;
三、阻碍业;
四、毁坏业。
节十八之助读说明
四种业:此节里的巴利文kammacatukkam意为四种业。但事实上在这一节里会解释‘四个四种业’,因此依四种分析法则有十六种业。
直译巴利文kamma是‘作为’,但在佛教里则指‘意愿的作为’。在究竟界的角度来看,业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a),因为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佛陀说‘诸比丘,我说为业的即是思,因为由于它的意愿,人们才会通过身、口、意造业。’(《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与阿罗汉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业。佛陀与阿罗汉不再造业,因为他们已完全断除了作为业之根源的无明与爱。然而,只要名色还存在,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都必须体验由成熟的过去业所致的果报,直至他们入灭为止。
业之定法(kammaniyama)是独立运作的;它确保所造的业依其善恶而带来相符的果报,即如所种下的种子肯定会依其种类而长出果子。在诸缘具足时,业即会产生其果,即果报心与心所,以及业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
依作用:诸业执行各种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种。业能在不同的时期,执行当中一个或多个作用。
令生业(janakakamma)是在结生及一辈子里产生果报心、心所与业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结生那一刻,令生业产生了结生心以及组成新生命的身体的业生色。在一世之中,它继续产生其他果报心与业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处。只有在临死时成熟的业才能产生结生心,但一切善与不善业都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其果报。通常执行产生结生的是‘足道之业’或‘完成作为之业’,但‘未足道之业’也能够执行产生结生。
表5-2:四个四种业总览
 
依作用
依成熟的次序
依成熟的时间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业
重业
现生受业
不善业
2
支助业
临死业
次生受业
欲界善业
3
阻碍业
惯行业
无尽业
色界善业
4
毁坏业
已作业
无效业
无色界善业
 
支助业(upatthambakakamma):这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它支助令生业,延长后者所产生的善报或恶报,或者是支助后者所产生的五蕴。例如,由于善的令生业成熟,某有情投生为人,支助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以及确保他健康、丰衣足食。反之,当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病痛时,其他不善业则可能支助它,以令医药无效,因而延长了病痛。当某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动物时,支助业即会援助该恶业产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长其寿命,令到不善果报心之流更长久。
阻碍业(upapilakakamma):此业也是没能产生结生之业,但能够阻碍令生业,以缩短后者的善或恶报。即使令生业在过去造下时是很强,但在阻碍业的直接对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产生它的果报。例如,在阻碍业的影响之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带来长命的业,变成只能带来短命;原本能带来美貌的业,变成只能带来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大地狱的不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小地狱或饿鬼道。
在一生当中,可看到许多是阻碍业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间里,这种业会阻碍业生五蕴,而支助恶业成熟,导致个人在财富、亲友等方面遭受损失与痛苦。在恶趣里,阻碍业则可能对抗令生业,而带来一些快乐。
毁坏业(upaghatakakamma):此业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较弱的业,不令它继续产生果报,而引生自己的果报。例如,某人生为人,其令生业原本能够带给他长寿,但毁坏业的出现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据列迪长老,毁坏业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导致瞎眼、耳聋等,也能够导致变性。
《阿毗达摩义广释》对令生业及毁坏业之间的分别所作的解释是:令生业在引生自己的果报时并没有中止其他业,而毁坏业则先中止其他业的果报,然后产生自己的(结生)果报。但《阿毗达摩义广释》所提到的其他论师则认为毁坏业完全没有产生自己的(结生)果报;它只是中止其他业的果报,然后让另一种业有机会产生它的(结生)果报。
列迪长老举出了故意杀生作为例子,以阐明一种业如何执行上述四种作用。在某人杀了人之后,只要该业没有机会(在临死时)成熟,(以产生结生),它只能执行支助、阻碍与毁坏三种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恶业成熟;或阻碍善业成熟;或中止善业的效力。当杀生业获得机会成熟时,每一个‘杀生之思’皆能导致投生到诸恶趣。过后,当它没有能力再导致投生时,它还是有能力执行其他三种作用,甚至在未来的十万大劫也都还有效。
节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m, asannam, acinnam, katatta kammab ca ti pakadana-pariyayena.
依业产生果报的次序,业有四种,即:
一、重业;
二、临死业;
三、惯行业;
四、已作业。
节十九之助读说明
依业产生果报的次序:这一节是关于各种不同的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的次序。
重业(garukakamma):这种业非常的强,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他业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于重业的是禅那。在不善的方面,于重业的有五逆罪或无间业与不能改变的邪见。五无间业(anantariya-kamma)是: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团。若人培育了禅那,但在过后造了任何一种逆罪,其善业即会被该恶业阻止,且后者必定会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到恶趣里。例如:佛陀的表兄弟提婆达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领导僧团,而在该念头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过后他再伤了佛陀与导致僧团分裂,而因后者之业在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种五逆罪,他过后即不可能证得禅那或出世间法,因为该恶罪形成了一种无可抗敌的障碍。这是为何当阿阇世王在听佛陀开示《沙门果经》时,虽然拥有一切证悟须陀洹道的因缘,但却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因为他之前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频毗沙罗王。
临死业(asannakamma):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若性格恶劣者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个善人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提醒临终者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一种传统。
在没有重业之下,一般上所造的临死业即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里。这并不意谓该人能够免除以往所造的善业或恶业。在诸缘具足时,这些业也能够产生它们的果报。
惯行业(acinnakamma):这是习惯性上时常造的善或恶业。在没有重业与临死业之下,一般上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已作业(katattakamma):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种的业。在没有上述三种业之下,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节二十:依成熟的时间
Ditthadhammavedaniyam, upapajjavedaniyam, apara-pariyavedaniyam, ahosikammab ca ti pakakalavasena cattari kammani nama.
依成熟的时间,业有四种,即:
一、现生受业;
二、次生受业;
三、无尽业;
四、无效业。
节二十之助读说明
现生受业(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那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根据《阿毗达摩论》,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第一个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带来果报。
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iyakamma):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下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第七个速行心所造,该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无尽业(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只要诸缘具足,这种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中间五个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还在轮回,它即永远不会变成无效。没有任何人能够免除体验无尽业的果报,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外。
无效业(ahosikamma):这一词没有指定是那一种业。它可以是没有获得具足的缘以成熟的现生受业及次生受业。对于诸阿罗汉,只能在未来世成熟的业都变成无效业,因为他们在当世即会证入般涅槃。
节廿一:依成熟之地
Tatha akusalam, kamavacarakusalam, rupavacara-kusalam, arupavacarakusalab ca ti pakatthanavasena.
依产生果报之处,业有四种,即:
一、不善业;
二、欲界善业;
三、色界善业;
四、无色界善业。

世界上有因果循环和报应吗?

  没半句实话,骗钱骗感情,不孝敬父母,这样的人会下地狱的。这就是俗话说的“地狱敢死队”-------因无知而无畏,因无耻而无惭。
  地狱的痛苦,佛陀曾经描述过。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中部.愚者智者经》
  诸比丘!虽以任何譬喻亦不能说于地狱如何之苦耶?
  如是说已,一比丘白世尊曰:“然者,世尊!得为我说喻耶?”
  [世尊曰:]“得也,比丘!”世尊告[比丘曰:]“比丘!譬喻捕捉盗贼、犯罪 者以示王:‘王![此]盗贼、犯罪者也。请加于彼所欲之惩罚。’而彼王如是言曰:汝等当往之,[而且]于清晨对彼者刺百刀。’而清晨对彼者刺百刀。时,王于午时如是曰:‘汝等!彼者如何?’[彼等言]‘王!如是彼尚活。’而彼[王]如是告彼等曰:‘汝等当往之,而且于午时对彼者刺百刀。’午时刺彼者百刀。时,王于晡时如是言曰:‘汝等!彼如何?’[彼等言:]‘王!如斯彼者尚活。’王告彼等曰:‘汝等当往之,而于晚时刺彼者百刀。’于晚时刺彼者百刀。诸比丘!对此如何思惟耶?彼被刺三百刀,为其缘,应受忧、苦耶?”
  [比丘言:]“世尊!虽唯刺一刀,为其缘,彼者当受忧、苦,何况刺三百刀耶!”
  其时,世尊手取拳大之小石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我于此手所握拳大之小石与雪山之山王,何者为大耶?”
  [比丘言:]“于此,世尊!世尊之所握手拳大之小石与雪山之山王者比较不入其数亦无有至千万分之一,不得取为比较也。”
  [世尊曰:]“恰如是,诸比丘!彼者被刺三百刀,为其缘而受忧、苦者其与地狱比较者,不入其数亦无有至千万分之一,不得取为比较。诸比丘!诸狱卒对彼行五种名之刑罚。即名以五技之赤热铁杙,刺其两手、两足及中胸。彼其时受激甚之苦受。而只要彼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狱卒诱行彼,以斧截之。彼于其时受激甚之苦受。而只要其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比丘!诸狱卒置彼足于上,以头于下,以利斧切之。彼其时……乃至……只要彼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比丘!以彼轭于车、令往还于热、烧燃之地上。彼其时……乃至……只要彼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比丘!诸狱卒令彼上、下于炭山、热、烧燃之大山。彼其时受激甚之苦受。而只要彼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比丘!
  诸狱卒捉彼足于上、头于下,投进于热、烧燃之大铜釜中。令彼于其处煮沸。使彼于其处煮沸,或上、或下、或横。彼于其时受激甚之苦受。而只要彼恶业之未尽,于其间无有命终。诸比丘!诸狱卒捉彼投于大地狱中。诸比丘!而且彼大地狱,有四隅、四门、相分平等之部份,围著铁壁,以铁蔽之,其铁制之地令敷燃烧之火,有扩偏[上下四方]百由旬存续一切时。
  诸比丘!由种种之异门,我虽说地狱之论。诸比丘!究竟如何是地狱之苦?依言述不能尽。

现世报按佛家的说法是什么

了凡四训不是佛教的,并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祸福的加减,怎么算,一共多少,去掉多少,还剩多少?谁知道?别说佛菩萨知道,佛菩萨不给算加减。佛菩萨慈悲,留下了法,我们依法悟入,当下解脱成就。此生受业力牵引,因无明故,受:不得不生,不得不老,不得不死的必然理则,流转于无限轮回的生死苦海

大家身边有没有遇到现世报的人

有啊,这是目标不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nshibao.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