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小国寡民”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小国寡民”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吗?、老子<小国寡民>的古文翻译、《小国寡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小国寡民什么意思、小国寡民是什么道理?等

《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徙:迁移、远走。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扩展资料
这一章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环境。
作者成就: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吗?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老子》一书有多种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罗尚贤著《老子通解》)。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
  不论如何理解,老子作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后让人重视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小国寡民,就是以较少的人口组成国家,“小国”就是人口少的国家,与“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国度里,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以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许多小国或者小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亚洲而论,新加坡、文莱等都是国小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人口少,人均占有资源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老子在这段话中还提出了一个移民问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百年的移民,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就剩下个南极洲没有人居住(考察团除外)。西方国家不是总希望在地球以外寻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老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人民远徙,到达原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国家,是可能的。如果在旧统治者领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迁徙到遥远的地方去,才能脱离旧统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新的国家里,人们重新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这里老子说“结绳而用之”,因为那时文化为少数人掌握,至于奴隶、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从头开始。想想现在我国还在扫盲,不难理解那时懂文字的人是那么少。设想老子时代,有人移民到遥远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拥有新的语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为新的国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国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着新的空气,人有新的心情,社会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旧体制的羁绊,最后终于演绎成新的文明。以建筑物而言,修修补补,终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为既然是修补,还是要维持原来的框架,所以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大城市由于历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时,先前的那一片又旧了。新兴的中小城市,一般经过整体规划,街道宽广,楼房整齐,环境优美。现在许多农村,旧的村寨几成废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关于如何实现小国寡民,老子只考虑通过移民的方式达到对人口的控制。那时候地球人口还未饱和,人类也没有节育的技术。而那个时代,人口被统治者认为是财富。我国的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迁徙,特别是向南方迁徙,因为向南气候暖和;而向北气候越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并且有强悍的少数民族。南方饱和之后,部分人移民到东南亚,使之成为华侨最集中的地方。东南亚自然条件好虽好,但地方太小,并且早有国家存在。而欧洲人利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这三块大陆,并且其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人多了,别人不把你当作回事,自己活得很无奈,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都在于挣脱人群而驾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没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会做事的人和多余的人只好做计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历代政的最主要任务。如果是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觉得彼此都于人类,相见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样。
  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且珍视生命,要人们“重死”。这个观点与现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理论是多么相近。

老子<小国寡民>的古文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老子》一书有多种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罗尚贤著《老子通解》)。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 不论如何理解,老子作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后让人重视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小国寡民,就是以较少的人口组成国家,“小国”就是人口少的国家,与“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国度里,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以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许多小国或者小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亚洲而论,新加坡、文莱等都是国小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人口少,人均占有资源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老子在这段话中还提出了一个移民问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百年的移民,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就剩下个南极洲没有人居住(考察团除外)。西方国家不是总希望在地球以外寻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老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人民远徙,到达原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国家,是可能的。如果在旧统治者领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迁徙到遥远的地方去,才能脱离旧统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新的国家里,人们重新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这里老子说“结绳而用之”,因为那时文化为少数人掌握,至于奴隶、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从头开始。想想现在我国还在扫盲,不难理解那时懂文字的人是那么少。设想老子时代,有人移民到遥远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拥有新的语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为新的国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国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着新的空气,人有新的心情,社会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旧体制的羁绊,最后终于演绎成新的文明。以建筑物而言,修修补补,终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为既然是修补,还是要维持原来的框架,所以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大城市由于历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时,先前的那一片又旧了。新兴的中小城市,一般经过整体规划,街道宽广,楼房整齐,环境优美。现在许多农村,旧的村寨几成废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关于如何实现小国寡民,老子只考虑通过移民的方式达到对人口的控制。那时候地球人口还未饱和,人类也没有节育的技术。而那个时代,人口被统治者认为是财富。我国的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迁徙,特别是向南方迁徙,因为向南气候暖和;而向北气候越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并且有强悍的少数民族。南方饱和之后,部分人移民到东南亚,使之成为华侨最集中的地方。东南亚自然条件好虽好,但地方太小,并且早有国家存在。而欧洲人利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这三块大陆,并且其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人多了,别人不把你当作回事,自己活得很无奈,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都在于挣脱人群而驾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没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会做事的人和多余的人只好做计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历代政的最主要任务。如果是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觉得彼此都于人类,相见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样。

小国寡民什么意思

个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许会很不正确,只是提供一种思路:首先要明确一点:西周末年,东周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那种文化背景下,“国”与“民”分别指代什么?古代词语的“国”,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另:“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让诸侯的封地小一些,才是小国的意思。而古代的民,指的是有文化,有姓氏的,严格来说可以算作贵族的一群人,可以说就是“国”之中的统治阶层。统治阶层不要多,这是好事儿。也就是说,这是维护中央集的一种思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和国家这个概念相同的词,是天下。老子曾经是周王室图书馆的总管理人,看过的上古资料,比孔子多了不知道多少;又经历了东周江河日下的巨变,眼界也要比孔子开阔很多,所以,他的思想的深邃,是孔子也为之折服的。因此,我觉得小国寡民不妨这样理解一番。

小国寡民是什么道理?

这是老子小国寡民模式设想,大概就是治理小国就让人们安居乐业,邻国能保持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样也不会有战争,大家就都很和平。但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这种想法是消极的,社会得不到发展。还有的学者理解老子的意思为 人民不是用来去打仗的,而是要让他们能安居乐业。原文的翻译大致如下: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那些打战啊、徭役啊、祭祀啊等用的大鼎、大锅就用不上了。老百姓就会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会背井离乡,迁徒远方。那些车、船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就没人去乘它了,武器装备,也就派不上用场了。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时不时还可以看到邻国的老百姓,听到他们鸡犬的叫声,而彼此到死也不互通往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oguoguamin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