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小忠小信”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小忠小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意思?、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便推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有人说这是儒家的核心内容。、成语什么什么小什么、小信诚则大信立的意思、孔子说的“小节、小信”具体指什么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意思是什么?、织田信忠有能力驾驭丰臣秀吉吗、请问受人所托要忠人之事的后面一句是什么等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意思?

本章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可以将它分为四段来分析。
  第一段:吾日三省吾身。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小弟以为后者能和下文有较好的衔接所以较为合适。
  第二、三、四段即第一段所指的三件事,而且每一段的层次与所指的目标皆有不同。
  第二段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此段要与第三段有所区隔的话,这里的“人”应泛指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且为人谋不一定要真的与别人面对面一起坐下来谋划并起而办事,一切可能会对他人发生影响的事,不论大小都应包括在内。例如我们和并未见过曾子本人,更不曾和他一起谋划办事,但曾子完成大学经一章及孝经,的的确确对我们为人处事、求知求学有莫大的助益。因此这也可说是曾子为我们尽心尽力地谋划办事了。在此郑重感谢曾子以如此严谨的态度来完成大学经一章及孝经,为我们保留了这么美好的文化资产。
  言归正传,第三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说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曾子并未在此处解释说明这个信字,不过论语以后还有多处会再提到信,届时我们再来谈谈。
  第四段:传不习乎?这又有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来自对曾子不同身份的假设,一是此句话是学生时代年轻的曾子所言,则传不习乎就是老师所传授给我的课业是否有还不曾复习、演练的部份?二是此句话是老师时代年长的曾子所言,则传不习乎就是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含那些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东西。小弟以为以后者意义较为深广;又以语气而言:我为人谋…?我与朋友交…?我传(予他人)…?亦较为通顺;况且其实这整句话谦虚中还带有不少成熟的气势,而以曾子的个性来看,学生时代年轻的曾子谦虚是有的,但大概还不太会有说这整句话的成熟气势。因此小弟是比较支持后者的。
  现在再把小弟支持的译法整理一下———曾子说: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一是我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二是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三是我有没有把一些未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传授给别人?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便推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有人说这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这个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并不是单指儒家的思想和内容,事实上它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自我约束和约束他人的道德体系一样的存在,相当于现在的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益,只不过古代的人们把这个看的比律法还要重要就是了。
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成语什么什么小什么

成语什么什么小什么 :
不可小觑、
斗筲小人
造化小儿、
不容小觑、
窥牖小儿
章句小儒、
辁才小慧、
蝇头小楷
好行小惠、
小忠小信
私智小慧、
不无小补、
大法小廉、
嗫嚅小儿
略施小计
大醇小疵、
小手小脚
火烛小心
睚眦小忿、
治无小而乱无大、
长材小试
羊肠小径
家道小康
如烹小鲜
黄口小儿
私恩小惠
玲珑小巧

小信诚则大信立的意思

做小事情讲信用,就能够建立起很大的信用!意思是大诚信是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体现出来的.
扩展资料
小信诚则大信立  出自《韩非子·解老》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制的中央集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先秦法家本为极其凌厉之学问,多有真切喜人之处,而道家老子之深邃精奥则远过其他诸子。凌厉之法家与深邃之道家本一脉相承,故学者有“道生法”一说。而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孔子说的“小节、小信”具体指什么呢?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所谓“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之谓。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即言行一致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与之相反的是,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不忠信,行不敬笃,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信,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不过,孔子认为还有“大信”与“小信”之分,如《论语.宪问》谈到管仲之仁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此处之“谅”即小节小信之谓,再如孔子认为“小人”就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论语.子路》)。对于这种“信”,孔子一方面认为有值得肯定之处,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大人”不一定要信守之,因为,“小信”有可能害“大义”,故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这就是说,朋友之间的“信”必须以“义”为基础,要知是非之所在,不明了是非,徒讲信用,有可能落入“酒肉朋友”的境地。而要知道什么是“义”即宜,要明了大是大非,就必须通过“学”,孔子说:“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一个讲信用但不好学的人,因为不明是非之所在,就容易为人利用,这样反过来又害了自己和朋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原文: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织田信忠有能力驾驭丰臣秀吉吗

织田信忠绝对有能力驾驭丰臣秀吉。织田信忠的战术水平优秀,长篠之战,攻高远城,战术合理,最后逼迫武田胜赖自杀。松永久秀反叛,织田信忠平松永久秀。在当时的“官二代”里是很优秀的,还有,那时候他才20出头,有这本事已经相当出色了。织田信忠个人人格魅力较好,织田信忠与当时织田家多数家老关系和谐,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柴田胜家、丹羽长秀甚至德川家康等人和他的关系非常好,并且比较信服他。织田信忠与其父亲织田信长相比,为人处世柔和许多,对待百姓态度较好。织田信长已经把家督之位任给织田信忠2年多,1579年,信长就已经半隐退,将大交给织田信忠,若织田信忠能力不行,武田未灭,毛利,上杉虎视眈眈,他怎敢放?因此织田信忠绝对有能力驾驭丰臣秀吉,他之所以被后人忽视,是因为他的老爹实在太强了,他当时的功绩虽说不错,不过和他老爹比还差不少,加上游戏影视宣传中总是把织田信长描写的很多,织田信忠描写的很少,所以他再厉害,后人也只会说“还不是你老爹牛逼”,这和把今川义元这等人物看做小角色一样,是种错误认知。

请问受人所托要忠人之事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出自元朝关汉卿《陈州粜米》:“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大人的吩咐,着我先进城去,寻那杨金吾刘衙内,直到仓里寻他,寻不着一个。”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
作品再现了宋代封建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画面,着力刻画了清官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其他剧作相较,包拯不仅是个铁面无私为民除害者,而且是个历经宦海沉浮,与百姓分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乔装私访一段,描绘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品格,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结构排场严谨精巧,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关汉卿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第二类婚姻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如《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等。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第三类历史剧,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颂英雄,赋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苍生的使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如《单刀会》《西蜀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待制陈州粜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ozhongxiaoxin.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