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虚推古人”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虚推古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人名人故事 素材、中国历史中失落的仙境,为什么古人要竭力、祖冲之从小的时候起专功数术,搜烁古今决不“虚推古人”,对他未来的成就有什么影响?、虚古的成语有哪些、古人如何伸冤?、古人虚心学习的素材等

古人名人故事 素材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与贞观群臣一起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皇后去世后,太宗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并亲自抚养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与贞观群臣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皇后去世后,太宗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并亲自抚养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晋王李治和晋阳),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内容来自 成功励志网 长孙皇后——唐太宗一生的挚爱 本文来自 成功励志网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务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唐会要•陵议》)——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是的。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内容来自 www.17coolz.com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不是用情太深,情难,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追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宗室带来了巨大灾难。 内容来自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贞观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长孙皇后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后却不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本文来自 成功励志网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便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降时,太宗直言对大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长乐公主病逝于贞观17年,她的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于这种情况。 至于太宗对皇后幼女晋阳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还是皇后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缘故或许就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害人,或许是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爱夫妻变成了怨偶,让太宗对史书中的路人后宫恩宠甚至宠。 他们采用性失明的办法,一面假装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长孙皇后大量的得宠事迹,或是把这些事迹歪曲成做秀甚至违心的摆出一副史书是胜利者所写的“客观“姿态;另一方面却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无记载的后宫,说成李世民的最爱,YY出一个个或则虽艳美无比,或则高贵无比却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甚至为了YY,对历史人物大玩嫁接术,硬是把两三个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个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亲进餐的历史记载“太宗贞观二年八月,帝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西宫”作为证明某一嫔妃受宠的证据,创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宫娘娘的大笑话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爱自己的,只为自己的妻子痴迷,虽然他贵为天子,三宫六院,但他真爱的却只有自己妻子一人。华蘅芳(1833~1902) 中国清末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字若汀,生于道光十三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江苏常州金匮(今无锡市)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时游学上海,与着名数学家李善兰(字秋纫)交往,李氏向他推荐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他刻苦自学,这对他走上数学道路有重要的影响。咸丰十一年(1861)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字雪村)一同到安庆的军械所,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他曾三次被奏保举,受到洋务派器重,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合奏创设江南制造局,华蘅芳参加了该局的计划和开创。同治七年(1868)江南制造总局内开设翻译馆,华蘅芳与徐寿积极从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译述,对近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蘅芳先后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担任提调,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格致书院担任教习。他在晚年转向教育界,从事着述和教学。他对数、理、化、工、医、地以及音乐等学科有广博的学识,并注重科学研究。他编写了深入浅出的数学讲义和读本,以着《学算笔谈》进行数学评论,对于培养和普及科学殊多贡献,成为有声望的一代学者。光绪十三年(1887)他曾在天津武备学堂中任教习,光绪十八年(1892)在湖北武昌主讲两湖书院。他的江蘅、杨兆?等以及胞弟华世芳(字若溪,1854~1905)受到他的影响都成为数学家。 本 华蘅芳的治学精神反对历来算家喜“炫其所长而匿其所短”、只讲算法而“秘匿”算理的风气;他注重数学教育,曾说“吾果如春蚕,死而足愿矣”,把发展数学的寄托于后学;在数学评论中阐明了他的数学教学思想,象“观书者不可反为书所役”等精辟见解,表明他的论中已具有辩证的内容;华蘅芳的观点散见于着述之中,兼有唯心、唯物的成分,尚未形成思想体系。 华蘅芳官至四品,但非从政。他不慕荣利,穷约终身,了科学、教育的道路,与李善兰、徐寿齐名,同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王阳明的怀孕十四个月,尚未分娩,王华感到奇怪,怀疑是个怪胎。 一天中饭后,王阳明的祖母,上床午睡,刚入睡就做了个梦:屋上仙乐齐鸣,笙笛悠扬,香烟缭绕,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腾空而来。其中一个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中抱着一个,从天上慢慢下来,落在王家庭院。只见天神一手推开儿媳的房门,高叫一声:“贵人来也”,随即走向房中,将怀中小孩送到媳妇怀里,同时,取出一部《太公兵法》放在桌上,回身出屋,随同一群仙人,驾起彩云而去,仙乐和香烟也就渐渐消失。就在这时,“不好了,王家失火了,快去救火啊!”几声惊叫把祖母从梦中惊醒。 祖母跑出门口一看,邻舍们都担着水桶,端着水盆,蜂拥而来。祖母转头一看,只见儿媳房中一片红光直冲屋顶,还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她立即三脚并作两步,来到儿媳房门口,伸手正要推门,正好王华开门出来,抬头一见母亲,忙问:“哪里起火?哪里起火?”祖母说:“火在你房中”,王华回头向四周一看,一切都是好好的,说:“母亲,为儿房内并未见火,是你儿媳刚刚生下一子。”这时,邻舍们也都赶来。祖母一看房中果真无火,想起刚才梦境,恍然大悟,当即回身对大家说:“原来是我儿媳做产,一时惊动了大家,过几天就请大家吃蛋。”邻舍们都连声称赞:“火光冲天,定出贵人。” 本文来自 成功励志网 www.17coolz.com王阳明到了五岁,还不会开口讲话。但一见书本,就随手抓来,颠三倒四地翻弄着。王华疑心儿子是哑巴,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口称治天生聋哑,在王家门前游转不停。王华当即唤进门来,将王阳明领出,交和尚诊看。这个和尚也怪得很,既不搭脉膊,也不开药方,只是用手在王阳明的顶门上拍了一掌,口中念道:“思已慎矣,口可开矣!”只见王阳明眨了三下,开口就叫:“大和尚,你是客,我是主,我可不做你的弟子。”说完就往门外去玩了。从此,王阳明就会开口讲话了。 王阳明长到七岁,母亲带着他去附近大王庙烧香。当时,他头上扎了三根小辫子,活泼可爱。庙里的惠明和尚早知小阳明是一个伶俐的慧童,很想当面试试。就趁王阳明母亲在大殿拜佛时,将王阳明叫到侧殿,要他对课。和尚先出一课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王阳明眼睛一眨,当即就对:“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贪一杯酒。”和尚一想,对到头上来了,就又出一课说:“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阳明用手一指和尚说:“古有卜惠明,今有赵惠明。手中一本《金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听,用手拉住王阳明头上的三根辫子说:“三叉如鼓架。”王阳明不甘示弱,用手指点着和尚的光头说:“一秃如锣槌。”说完,转身跑进三王殿去了。和尚急忙追上去,又指着殿中三座佛像说:“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莲花。”王阳明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和尚听了,怒气冲天,拉住王阳明要打,正好王阳明母亲拜完佛走来,见和尚,问是为何,和尚把王阳明的对子说了一遍。王阳明的母亲责怪不该这样无理。王阳明笑笑说:“母亲,是大和尚把话听错了。我说的是‘一位师父,念经念佛念观音。’”说着就向庙门走去。和尚一肚气,急忙追上去附着王阳明的耳朵说:“牛头且喜生鹿角。”

中国历史中失落的仙境,为什么古人要竭力

近年来,国内文学人类学界倡导神话研究的跨学科范式,注重梳理先于文字和外于文字记录的文化大传统脉络,逐渐走向比较神话学与考古学、物质文化研究的结合。以此大背景为参照,本的三篇文章围绕“神话历史”的主题展开,大体上表明从神话文学研究到神话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型。
神话传说中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德国的文学爱好者谢里曼坚信荷马《伊利亚特》所讲述的特洛伊战争是真实发生的,他带着妻子去土耳其发掘,结果找到失落已久的特洛伊城及其黄金珍宝,轰动西方世界,并由此开启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中国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河套地区发掘出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古城及其玉礼器,给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带来惊喜。本文力图以前文字时代的神圣器物解读作为文化大传统的符号知识,反观中西两部文学作品《穆天子传》和《伊利亚特》所透露的历史真实,并分别透视西方黄金时代神话与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中国玉石崇拜神话与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主义价值观之源。
文字以外无历史的观念不合时宜
文明国家起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形成以宗教奢侈品生产为特色的王宫经济。这种早期国家的宗教奢侈品,在西亚和欧洲均围绕黄金神话这一核心,生产精美的金器用来象征神和王,并创作出有关黄金时代和金苹果之类的神话;在东亚则以玉石神话信仰为核心,玉礼器成为考察夏商周王最重要的系统物证。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将文物和图像作为第四重证据,它们与后世文献相比,如同法庭上的物证。那种认为文字以外无历史的传统观念则显得狭隘和不合时宜。那么,怎样通过非文字的图像叙事、物的叙事,重建失落的历史世界呢?
将中国和希腊的两部早期文学作品——《穆天子传》和《伊利亚特》,解读为承载重要历史信息的案例,用出土文物和文字叙事相互对证的方式,可以揭示隐含的内容。古埃及文明在西奈半岛大量开采绿松石矿,苏美尔文明从中亚的阿富汗山区进口青金石原料,华夏文明则从新疆昆仑山地区的和田索取和田玉材料。王国家所在地到玉石原料产地之间往往相距甚远。玉石神话崇拜所拉动的生产和运输行为,构成新石器时代后期最重要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革,随后引出对铜矿石、锡矿石、金矿石等金的认识。从神话化的玉石崇拜到神话化的金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精神活动。由其催生的冶金生产终于把人类从史前期的石器社会引入文明的门槛。从文化的连续性上看,青铜时代取代石器时代,主要是由于人类从长期开采使用石器的经验中,新发现有一部分特殊石头是可以冶炼融化的。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即是在这一新发现的冶铸技术基础上产生的。
《伊利亚特》保留以战争夺取黄金的历史记忆
公元前8世纪,当赫西俄德用希腊文记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神话历史时,这两种贵金在地中海文明中早已被应用了3000年。荷马史诗中歌颂黄金和青铜的频率,大大超出歌颂白银的频率,从本地物产资源看,其原因似不难找到。从宙斯的“青铜铺地的房宫”、“黄金铺地的宫房”,到天后赫拉的黄金宝座,再到爱与美之神被称为“金色的阿佛洛狄忒”,以及宙斯的金杯、赫拉的金杯,希腊神话想象的天神世界突出呈现金崇拜。相比之下,华夏文明的始祖神黄帝在《山海经》中被描绘为在昆仑玉山世界中吃玉膏;另一位与昆仑密切联系的女神西王母,则以头戴玉胜、掌管不死药和献白玉环为突出特征。
荷马假借狂人塞耳西忒斯之口,发出画龙点睛式的预言,暗示战争的主因不是夺回美女海伦,而是夺取黄金。史诗结尾的一个场景:特洛伊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称了十二塔兰同黄金外加两只铜鼎四口锅,前往敌军营地赎回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将此场景看成作品中的“内证”,可彰显战争的真实目的。特洛伊以“东方黄金之城”的美名让希腊人垂涎欲滴。荷马通过口传讲唱方式留下早期希腊族群的珍贵文化记忆:3000多年前的土耳其海岸发生的这场大战,不是文学的虚构,其表面起因是为争美女,实际上是为掠夺黄金和青铜等金资源。若将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也合并考虑,青铜时代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地中海崛起。
《穆天子传》蕴含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
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在晋代出自地下的竹简书《穆天子传》,也被解读为西周帝王的一次跨地区远游实录。早期希腊文明统治者追求的神圣物质黄金青铜,在中国帝王这里变成了出产于西域昆仑山的美玉。如果说希腊文明早期的财富追求是以暴力和战争形式展开,那么华夏帝王的财富之路则体现为“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这一理念被后来的儒家推崇备至,成为中国模式在精神方面的最佳楷模。穆天子西游叙事的四个单元,地点从昆仑山到群玉之山,几乎全部笼罩在玉石神话想象的神仙世界中。每单元都围绕着天子获得美玉的事件。先是在珠泽得到白玉,接着在人间仙境的悬圃得到“玉策枝斯之英”,随后又在赤乌的良山得到美人加宝玉,最后在群玉之山“载玉万只”。由此可把穆王西征的目标锁定为获取大量美玉。古人对不同产地的玉料有着非凡的鉴别能力,叙述者给予每一地方的玉产以不同名目,使之个性鲜明,中原王朝对西域美玉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一玉神话背景的铺垫下,上演了在美玉仙境中穆王与西王母对酒当歌的一幕:穆天子手捧白色玉圭和黑色玉璧,晋见西王母,献上的中原礼物是丝绸织品共四百纯。“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与《伊利亚特》中希腊人以战争夺取资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同样是“王宫经济”需求所拉动的远距离出征,希腊人以暴力形式追求异邦的金财富,大动干戈;华夏人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与西域地方政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以帛易玉。
玉石崇拜传递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穆天子出征时先到河套地区参与祭祀黄河之神的仪式行为,有祝官辅佐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比周穆王早一千多年的石峁遗址建城者,用人间少女作为奠基典礼的牺牲者,其虔诚和贵重的程度大大超过牛马豕羊,其间又隐含着怎样残酷的父制社会暴力?石峁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其位置不像特洛伊城那样处在水路交通的要冲。它是华夏文明诞生前夜整个北方最显赫的地方政所在,它所动员的人力资源和武力威慑的范围、所能获取的战略资源的数量规模,都非一般的史前聚落所能比拟。石峁玉器以大件的玉璋、玉刀为代表,所需玉材供应相当可观。当地迄今没有发现出产玉矿原料,石峁城的统治者能在较广大的地域范围调动玉石,保证玉礼器奢侈品的批量生产和使用,使得建筑用玉这样罕见的现象得以真实地发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我们由此获得解读夏桀修筑瑶台玉门传说的灵感,再度从神话夸张中隐约看出历史的真切影像。
昔日被当做虚构的传奇故事,如今通过地下出土的遗址和实物,被证明或部分证明是可信的。文学表现尽管不是历史事件的实录,但毕竟可能承载着珍贵的远古文化记忆。两部作品的可比性主要在于,它们都深深地蕴含着早期文明的统治阶层意识,真切反映出中西“王宫经济”所需求的核心物质。早期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久远。荷马史诗中保留着古希腊人通过对外战争夺取黄金的深远记忆;中国人崇玉爱玉同样来自大传统的长久积淀,夏商周历代统治者以玉为至高价值的做法,直接影响到秦始皇采用传国玉玺象征大一统帝国力。从《穆天子传》到《红楼梦》,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设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延续至今。中国人崇尚的人格是“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的和平理念是“化干戈为玉帛”。面对地球村时代的到来,资源竞争加剧,暴力冲突升级。玉帛化干戈的精神遗产若能普及世界,将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祖冲之从小的时候起专功数术,搜烁古今决不“虚推古人”,对他未来的成就有什么影响?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祖冲之在我国天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月亮相继两次通过黄道、白道的同一交点的时(即“交点月”)长度为27.2123日,与现今推算值仅相差十万分之一日,即不到1秒,由于日食、月食(统称交食),都发生在黄白交点附近,所以祖冲之的交点月长度对于日月食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算出交点月的日数以后,就更能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或月蚀发生的时间。祖冲之在他制订的《大明历》中,应用交点月推算出来的日、月蚀时间比过去准确,和实际出现日、月蚀的时间都很接近。
祖冲之,“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
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
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 π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精确到小数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

虚古的成语有哪些

虚推古人 [xū tuī gǔ rén ] 基本释义虚:凭空。凭空推崇古人出 处南朝·齐·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

古人如何伸冤?

(原题)从梁武帝“接访”看古人伸冤渠道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表示听从吏民谏议和冤抑之情,也允许喊冤制度的存在。特别是一些伸冤的信访事件,朝廷除指定受理部门以外,还存在诣阙、拦舆、挝鼓等直达金銮殿的快通道。梁武帝在位时,还在宫殿前设立“伸冤信箱”,有时亲自接访,倾听冤情,并安排解决。古代的伸冤渠道大概有上书伸冤、击鼓诉冤、拦驾喊冤和临刑叫冤这几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书伸冤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贯为现在的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南北朝时期梁朝政的建立者。公元502年3月,齐和帝到了姑孰,下诏书将皇位禅让给梁王萧衍。4月,萧衍在建康南郊即皇帝位,国号为梁,改元天监,是为梁武帝。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了能直接听到大臣们的意见和老百姓的冤情,他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称为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有什么冤屈或者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梁武帝登基伊始,把东昏侯的余妃全部纳入自己的后宫,颇妨政事,一些大臣也议论纷纷,而萧衍仍无改变。吏部尚书范云和大臣王茂联名上书肺石函,提出:“过去刘邦入关中,不沉湎女色,范增因此而对其远大志向感到畏惧。现在明公刚刚平定建康,天下都在拭目以待,为什么要因败亡之迹,因女色而失人心呢?望明公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再因女色而妨政务。”萧衍看到书函后,认为有理,便赏赐范云、王茂钱各百万予以鼓励,下诏将宫女二千赐与将士,并将凡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他又废止东昏侯设立的淫刑乱役,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费,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蔬菜。
他重新恢复周、汉用钱赎罪的法律条文,把王植之编辑注解的《齐律》经过增删,再经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九人研究确定,成为《梁律》,共12卷,另有《令》30卷,《科》40卷,并被颁布施行。梁武帝还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廉洁公正,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击鼓诉冤
登闻鼓制度是吏民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设置一面大鼓,一些蒙冤被押犯的家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录上奏。尧舜时代即设敢谏之鼓、诽谤之木、进善之旌于宫门外,以鼓励臣民进谏,方便百姓告状伸冤。在晋代,将登闻鼓悬挂在宫殿门外,臣民可以击鼓鸣冤。唐朝时,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设有登闻鼓,唐朝法律规定,“有人邀车架及挝登闻鼓,若上表申诉者,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宋朝设立了受理臣民上访的门机构——登闻鼓院。明清都设有登闻鼓院,并且规定,如果吏民击鼓伸冤被认为确系冤抑,则由通政司奏请昭雪。否则,就认为越级上诉,由通政司送刑部加一等治罪。
公元503年,南梁就发生了一起击鼓伸冤上访事件,15岁的男孩吉?“挝登闻鼓,乞代父命”,为父亲鸣冤。
吉?是个孝子,他11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悲痛万分,为表示孝心,终日水米不进,时间长了,身体骨瘦如柴,犹如死人一般。这种孝亲行为称为“灭性”,是当时人们推崇的一种孝行。孝子吉?于是远近闻名。
梁武帝即位初年,吉?的父亲做上了吴兴原乡县令。其父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他在腐败严重的南梁时代是个另类,也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为打击报复吉?的父亲,一些人便罗织罪名,向朝廷举报。吉?的父亲被押送到京城建康审判,被屈打成招,朝廷给他定了死刑。吉?闻知后,悲愤异常,为洗清父亲的冤屈,他决心进京上访告御状。
进京后,吉?来到皇帝的宫殿前,敲响了立于殿前的登闻鼓,一时鼓声如雷。一阵阵的鼓声惊动了梁武帝,梁武帝问明情况后,认为吉?请死赎父,十分赞叹他的忠义之举。于是,下令廷尉卿蔡法度彻查此案。
蔡法度认为,吉?如此小小年纪,竟敢进京告御状,肯定有高人在幕后指使,于是命令人在廷尉大堂上摆满了各种刑具,并让廷尉的所有官员参加审讯,准备以如此浩大的阵势,给吉?一个下马威。一切准备就绪后,衙役高声大叫:“传吉?上堂!”面对威严的大堂和一阵阵的助威声,年纪轻轻的吉?从容不迫旁若无人,步履稳健地走进大堂,看到如此众多的刑具,更是毫无惧色。在审讯过程中,蔡法度对吉?声色俱厉,一定让他供出幕后指使之人。而吉?面对官员的淫威,据理力争:“我虽然愚昧幼小,但是哪能不知道死的可怕悲惨?但我实在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无辜受极刑,所以请求替代,这不是儿戏的小事,我怎么会随便听人教唆呢?当今圣上同意我代替父亲受刑,我真是非常高兴啊,哪还会后悔呢?”
蔡法度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和颜悦色地哄骗孩子改供,但是,吉?不为所动,异常坚定。吉?真切的孝行,感动了蔡法度和每一个在场的人。蔡法度见状不再逼问,他见吉?身披大人用的沉重枷锁,心有不忍,便打算命人为其更换一副轻巧的刑具。可是吉?不卑不亢,立即拒绝了蔡法度的好意,说道:“我今天求代父死,已是死罪之囚,刑具只能增加,怎能减少呢?”
蔡法度十分佩服吉?,将庭审情况和吉?的言行向梁武帝作了真实详细的汇报。梁武帝立即下令赦免了吉?父亲的罪刑。
拦驾喊冤
拦驾喊冤也是古代的一种伸冤渠道。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地方,拦驾诉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不分青红皂白,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
梁武帝自己勤于政务,他起草的赞、序、诏诰、铭、诔、说、箴、颂、戕、奏诸文,合在一起共120卷。他常常因政务繁忙而顾不上饮食,这在封建皇帝里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尽管他日理万机,而对皇亲国戚却法外开恩。梁武帝优容皇族子弟和贵后裔以及官吏,他们犯法,全然不受法律的制裁。梁武帝侄子萧正德和大臣子弟夏侯洪等人纠集恶少年公开杀人,劫人财物,梁武帝并不加以处分。御史中丞任?P弹奏曹景宗犯法,梁武帝以其是功臣,按下不治。他纵容贵,皇族、世家大族和士人是个特阶层,朝廷对他们特殊照顾,他们即使违法犯罪,朝廷也会法外施恩。但是,如果普通百姓违反了法令,其惩罚则相当严厉,并且,还实行连坐法,“一人逃亡,举家质作”。对于这项规定,民怨沸腾,违法犯罪行为不减反增。
天监十年(511年)的早春,丽日高照,暖风和煦,江南春意融融。梁武帝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区祭祀。正在梁武帝尽情地欣赏江南春景之际,突然,一个老人突破护卫,快步跑到御撵前跪下,拦住了皇帝的车驾,大喊冤枉。随行的御林军见状大吃一惊,持枪殴打驱赶老者,但是被梁武帝制止了。梁武帝很和善地问老者:“你有什么冤屈,就在这里说吗,寡人给你做主。”老者见皇上和颜悦色,也不客气,直接说:“陛下实行的法令,对于普通百姓极其严厉,对于豪强贵却相当宽松,这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常方法。假如,陛下能反过来实行,那才是天下黎民百姓的莫大福分!”随行的大臣们听了,都惊吓得大汗淋漓,呼喝御林军拿下刁民。可是梁武帝沉思了一会儿,命令放了老者。随后,梁武帝颁发圣旨:“自今逋谪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可停将送。”他对老百姓的惩罚力度小了很多。
在封建社会,还有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叫冤,以求监斩官明察伸冤。而这种叫冤,一般不被监斩官所理会。封建社会喊冤制度的实质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如果遇到开明帝王或一些清官,确实也能平反一些冤案。犹如梁武帝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节俭开明。但是到了晚年,梁武帝开始由有为向无为由开明向昏庸转化,每当判决重罪时,往往一天也难下决断。他刚愎自用,忌讳别人揭短。史称“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有人对他披露了实情,他就暴跳如雷;有人粉饰太平,他则兴高采烈。中大同元年(546年),名士贺琛上书指出当时弊政有四:其一,官吏搜刮,民不堪命;其二,官吏穷奢极欲,无限浪费;其三,臣玩弄威福,执法不公;其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梁武帝看后勃然大怒,叫来主书,口授敕书责骂贺琛,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解开脱。贺琛因此不敢再说话,只有谢罪。成了孤家寡人的梁武帝后来被侯景囚禁于太极东堂,太清三年(549年)五月的一天,他病卧于净居殿,觉得口苦,向看守要蜜吃,遭到拒绝后,他大叫两声气绝身亡,终年八十六岁。(作者: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宣传部郑学富)

古人虚心学习的素材

1,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2,项羽要煮刘帮的爹来吃;刘帮不紧不慢,却很有条理地对项羽说:“我跟你是结拜过兄弟的,我爹就是你爹!你煮熟后一杯羹的解释'>分一杯羹给我吃!”这就古人处变不惊的事例。
3,裴度当丞相的时候,相印被偷,可他还是不紧不慢的喝酒。事后,小偷还回来了。
4,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utuiguren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