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宴安鸩毒”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宴安鸩毒”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名妓董小宛的丈夫。、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古所名苏轼诗句中乐此古所名中的古所名是何意?、安的成语、宴开头四字词语、岂宴安鸠毒,怀禄而不变哉的意思等

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名妓董小宛的丈夫。

  冒辟疆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编辑本段]冒襄和董小宛的故事
  冒襄与董小宛的故事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 ,名白,又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小宛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其擅长抚琴。今水明楼内的古琴,就是她当年心系之物。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歌妓都能豪饮。崇祯十五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宴请辟疆和小宛。也许是汹涌的长江白浪激发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妓,皆颓唐溃逸”。这种情景辟疆只见过一次。因为小宛见辟疆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也就不怎么喝。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爱喝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煮茶当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戏。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顺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她叫辟疆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金钏儿看作爱情的信物。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 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全虚谈。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厌恶宫廷的奢侈生活,何况满汉不通婚,小宛无入宫邀宠之理。顺治所忠爱的是栋鄂妃也非董鄂妃。栋鄂妃武臣鄂硕之女。18岁入宫(而小宛19岁嫁辟疆)。栋鄂妃生得美慧异常,且端静温柔,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8月册为贤妃,12月进为贵妃。顺治与她形影不离,赋诗作画,研究佛法。顺治十七年栋鄂妃的儿子不满百日夭折。她悲伤过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顺治帝追封她为端敬皇后,罢朝五日,治丧礼仪碑极隆重。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
  董小宛从名妓到贤妾,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并写下了一阂《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
  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苏州城外有条半塘河,河水清缓;两岸风景秀丽宜人,在出城不远的河畔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竹林幽幽,静如世外桃源。山边原本没有人家,只有三两座简易的亭子,供来此清心的游人休息。后来这里筑起了一座小楼,楼虽不大,却修得别致典雅,楼中住着一对母女和几个传婢。这母女俩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悠闲,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似乎不为生计所累。是谁家的女眷有这份闲情逸意呢?她们本是城内“董家绣庄”的女主人和千金小姐。“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帐,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这冒辟疆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无功名,却胸怀大志,富有正义。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惑乱朝纲,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其中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别是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暂时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
  这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说起乡试,冒辟疆已参加过三次,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本应循规蹈矩,就经解经,他却要联系时势,针砭政局,自然违背了主考官的要求,所以屡试屡败。此次应试他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风格,只看能否遇上个有眼力的主考官,否则就任其落第。与冒辟疆抱着同样心情来应试的还有他的好友方密之,两人全不把考试放在心上,见考前有点空暇,便相约往秦淮河去散心。方密之早听人说起秦淮河来了个冰清玉洁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楼女子中别树一格,正合方密之等人的口味,因而与冒辟疆两人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睹气离开了秦淮河。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也。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兴致勃勃地程拜访。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之后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传婢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冒辟疆没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细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妆,眉清目爽,果然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这时冒辟疆已出游日久,囊中羞涩,不得不按原计划离开苏州回家乡如皋去了,心里则暗藏着对小宛的眷恋。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转眼又是春江水暖的季节,冒辟疆奉母命往襄阳探望在那里作官的父亲,经过苏州,又禁不住往半塘寻访董小宛。这次小宛又陪客人远游黄山去了,冒辟疆失望之极,自叹:“竟是如此无缘!”失望之余,他结识了当地名妓陈圆圆,两人十分投缘,相携游历了苏州的山山水水,冒辟疆离去时还约定初夏返乡时,还来与她同赏虎丘石榴。到襄阳探望父亲,小住一段时间后即如约来到苏州,这时陈圆圆却已被嘉定伯周奎聘去京都。冒辟疆怅然若失,怀着悒郁的心情只身雇舟前往虎丘。小舟沿着半塘河缓缓而行,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小舟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眼前一片绿意融融的柳树林,抬眼望去,柳丝深处竟隐隐约约透出一幢小楼的檐角,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如诗如画。这等僻静之地还有人家?那定是什么方外隐士、世外高人了!冒辟疆一时来了兴趣,便命舟子将船系在了柳树上,他则登岸向小楼走去。
  小楼的院门紧闭,悄无声息,冒辟疆上去唤了几次,才有一个小丫鬟来开门,一打听,此处竟是董小宛的家。 此时董母新丧,刚办完丧事,查小宛忧伤难持,正病倒床榻。冒辟疆心中猛地一怔,忙称自己是董小宛的朋友,特来拜访。小丫鬟禀报了主人后,来请客人进屋,并径直将客人引入了董小宛卧房。这是冒辟疆第二次见到小宛,与上次一样,她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娇憨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第二天一早,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董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语道:“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辟疆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兴奋得一把搂住她,小宛则在他怀中嘤嘤地抽泣起来。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对考试冒辟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反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轻轻松松做完考卷,便兴冲冲地离开闱场,一心想着早日飞到小宛身边。他正边想边走,忽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抬头一看,那不是小宛吗?她站在闱场对面的旗座旁,带着灿烂的笑容向他招手。冒辟疆连忙跑上前去,一把握住小宛的手。关切地问:“你怎么来了!” “我自己有脚,就怎么不能来,我已到了三天,怕搅扰公子,未敢来见呢!”董小宛含娇带嗔地诉说着,还告诉说,她所乘的船在江上遇到强盗,幸亏船家机敏,将船藏在芦苇中躲了三天才脱险,把乘客都吓得半死。冒辟疆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际,传递着无言的怜爱和安慰。不久乡试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难成,便索性打定主意归乡隐居,董小宛对他的决定由衷地赞同,她早就向往那种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么夫贵妻荣,她早已看穿了那一套。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这时已是崇侦十五年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
  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的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冒辟疆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在一旁送茶燃烛;有时也相帮着查考资料、写书稿;丈夫疲惫时,她则弹一曲古筝,消闲解闷。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原文】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元取故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故姬廉等以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奏元,事下廷尉,逮召廉等。元迫胁凡七人,令自杀。有司奏请诛元,有诏削二县,万一千户。后元怒少史留贵,留贵逾垣出,欲告元,元使人杀留贵母。有司奏元残贼不改,不可君国子民。废勿王,处汉中房陵。居数年,坐与妻若共乘朱轮车,怒若,又答击,令自髠。汉中太守请洽,病死。立十七年。国除。
绝五岁,成帝建始元年,复立元弟上郡库令良,是为河间惠王。良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葬如礼。哀帝下诏褒扬曰:“河间玉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其益封万户。”二十七年薨。子尚嗣,王莽时绝。
【译文】
汉孝景帝有14个儿子。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刘彻)。栗姬生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程姬生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从百姓那里得到善本书,一定为他们好好写一份给他们,(然后他自己)留下那份真本,又拿出给黄金和丝绸赐给他们来招徕他们。于是全国各地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来献书),有人有先祖的旧书,大多双手捧着来恭敬地献给献王,所以(献王)得到的书很多,与汉朝廷相等。这时,淮南王刘安也喜欢书,(但是他)所招徕的人大多是浮夸巧辩的人。献王所得到的书都是古文书写的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这一类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解释之作,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类的人所著。他的学问标举六经,(门)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习礼乐,广受儒术教化,对儒学之士的礼敬很周全。太行山以东的很多儒士大多追随他与他交游。
汉武帝时,献王来京城朝觐,进献雅乐,在三雍宫回答策问三十多件事。他回答谈说其儒术,说得很到位很深刻,言辞简约旨意明晰。
被封王二十六年去世。中尉常丽将此事报告朝廷,皇帝下诏说:“献王立身端正行为谨严,温厚仁爱恭敬节俭,醇厚敬顺爱护下,智慧明达洞明时势,对鳏寡之人特别照顾。”大行令上奏:“《谥法》上说‘聪明睿智称为献’,应当谥曰献王。”(他的儿子)共王刘不害继承了他的爵位,四年后共王去世。(共王的)儿子刚王刘堪继承了爵位,十二年后刚王去世。(刚王的)儿子顷王刘授继承了爵位,十七年后顷王去世。(顷王的)儿子孝王刘庆继承了爵位,四十三年后孝王去世。(孝王的)儿子刘元继承了爵位。
刘元娶了原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旧姬廉等做夫人。甘露年间,冀州刺史张敞上奏(揭发)刘元(谋反),此事(被武帝下令)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逮捕召问廉等仁。刘元一共威胁七个人,令(他们)自杀。主管官吏上奏请求诛杀刘元,(最后朝廷)诏令削除(他)两个县的封地,一万一千户的封户。后来刘元怨恨少吏留贵,留贵翻墙逃跑,想告发刘元,刘元派人杀了留贵的母亲。主管官吏上奏说刘元残忍暴虐的本性不改,不能很好地管理封国爱护封国的百姓。(于是皇帝)废掉了他改封他为勿王,安置到汉中房陵。过了几年,犯了与妻子若一起乘坐朱轮车的罪,怨恨若,(加上)又答问不敬,(皇上)令(他)自行割掉须眉。(后来)汉中太守请求(皇上)广布大恩(免去刘元的罪),(正好)病死了。被封王一共17年。(他死后)封国就被废除了。
(封国封号被废)五年后,成帝建始元年,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这就是河间惠王。刘良学习献王的德行,(他的)母亲太后去世,严格按照葬礼安葬。哀帝下诏褒扬他说:“河间王刘良,为太后服丧三年,是宗室的表率,增加给他万户封户。”二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尚继承了爵位,王莽时封号被废。
【注释】
1、共:读作“gōng”。
2、易:《谥法》:“好更故旧曰‘易’。”
3、于:言其行为远德,故谥“于”。于,远也。
4、贾夫人:即贾姬。
5、王夫人:王皇后之妹。
6、河间献王德:刘德,字道君。
7、修学:治学;研习学业。晋葛洪《抱朴子·勗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宋张师正《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乐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学时,尝就祖母寝榻前灯下看书。”
8、好古:喜爱古代的事物。《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宋曾巩《与孙司封书》:“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二》:“自大与好古,也是士人的一个特性。”
9、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二君于学,皆能实事求是,可为考史之法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觉得,总经理过分谦虚了。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客气才好。”
10、善书:好书;善本书。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
(3)指擅长书法。《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充从兄咸亦善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一:“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这本书奉送,请先生设法代他传扬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书的功德还大呢。”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中国 礼教和果报观念。”姚雪垠《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
11、真:正。这里指正本。
12、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13、繇是:由是。于是;从此。繇,通“由”。
14、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这里指有道德学问。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庄周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宋王珪《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梁启超《新民说》十一:“中国惟战国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汉张衡《四愁诗》序:“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宋司马光《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晋葛洪《神仙传·魏伯阳》:“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麴生》:“叶法善有道术,居玄真观。”明冯梦龙《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清吴骞《扶风传信录》:“盖仲仙亦尝述附云之名于可觐,并称其有道术。附云谓仲仙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15、奏:进;进献。
16、率多:大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杨绾为礼部侍郎,奏举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虔(郑虔)所焚稿,既无别本,复更纂录,率多遗忘。”清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风雅递变,义归正始,率多清明广大,一唱三叹之遗音焉。”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以成事验之,通人率多无行。”
17、浮辩:浮夸巧辩。《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颜师古注:“言无实用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18、古文: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19、先秦:言秦之先。即秦代以前。
20、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
(1)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后汉书·延笃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2)指有威性的著作。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游历名目,不见于经传,今始有之。”
21、说记:解释经的著作。《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2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23、论:编著;编纂。
24、六艺:指六经。
25、被服:感化;蒙受。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宋苏轼《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八:“于是组织了一个疥疮医疗组,先把病人被服,枕头,洗净消毒。”
(2)感化;蒙受。汉陆贾《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汉书·礼乐志》:“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煇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颜师古注:“言蒙其风化,若被而服之。”《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渊亦恐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臣被服光荣,恩情未报,而以罪衅,自招谴怒,分当即戮,为众社戒。”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延及齐民,亦无不被服于德教者,此其转移化道之机,盖有不言而风行者矣。”
(3)负恃;信奉。《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汉王充《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独潜究性道,被服洛闽,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
(4)穿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宋史·王全斌传》:“京城大雪,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冲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全斌。”
26、造次:仓猝;匆忙。
(1)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元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有几多说不尽人不会的偏僻,风流,是非,造次不容易。”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窃维今日之急务,固无逾于此四大端,然而条目工夫不能造次,举措施布各有缓急。”
(2)指善辩。《汉书·王莽传上》:“虽有贲、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颜师古注:“鬼谷先生,苏秦之师,善谈说。”《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北史·房谟传》:“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
(3)须臾;片刻。《后汉书·寇恂传》:“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魏书·礼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宋陆游《示子孙》诗:“学须造次常于是,道岂须臾或可离。”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4)轻率;随便。《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驱乌合之众,隶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胡越。”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精。”沙汀《困兽记》十八:“老教师还连说带笑,附带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临时会议的详细经过,主要是田畴的鲁莽造次。”
(5)指轻率随便之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台鉴寻思。”
27、三雍宫:辟雍、明堂、灵台。
28、道术:指儒术。
29、指:通“旨”。
30、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制,令,一般特指诏令。
31、端:直。
32、治:理。指周到谨严。
33、甘露:汉宣帝年号(前53-前50)。
34、敞:张敞。
35、迫胁:逼迫、威胁。
(1)逼迫、威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安国,疎远故胡,亲近新降……右部降者,谋共迫脇安国,起兵背叛。”宋岳飞《奏乞进驻淮甸札子》:“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而去。然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萧军《羊·职业一》:“新的呛嗽迫胁着我,不得不暂时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庄子·山木》:“引援而飞,迫胁而栖。”郭庆藩集释引李颐曰:“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才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清侯方域《徐作霖张渭传》:“作霖慷慨意气丈夫也,乌能郁郁溷迫胁乎!”
(3)迫窄;狭陋。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夫横行则中绝,从行则迫胁。”《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李善注:“以九筵为迫胁,故增广之。”吕延济注:“迫胁,迫窄也。”
(4)附着。
36、少史:即小吏。
37、残贼:残忍暴虐。
(1)残害。《诗经·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郑玄笺:“言在位者贪残为民之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明刘基《钧天乐》:“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
(2)残忍暴虐。汉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纣为天下,残贼奢侈,不顾邦政。”《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严复《<原强>续篇》:“残贼之政,虽成必害。”
(3)指凶残暴虐的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熟多》:“桀,天下之残贼也;汤,天下之盛德也。”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宋苏舜钦《论五事》:“昔圣人恶残贼之害良民也,故明设严刑,大张宪网。”
(4)毁坏。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一二市猾,勾党开采,青山白石,悉遭残贼。”
38、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
39、髠:同“髡”。本指剃去毛发。后成为古代剃发之刑(或剃眉须)。
40、库令:官名。主管收藏兵器之武库。
41、服葬:安葬;举行葬礼。

古所名苏轼诗句中乐此古所名中的古所名是何意?

苏轼的《骊山》七言:
君门如天深几重,君王如帝坐法宫。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凌云接金阙,楼观隐烟横翠空。
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眉栈,悲风便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
长杨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倒数第二句的“三风十愆古所戒”中的“古”和“所”,不是指某个古代的地方,而是指:“三风十愆”这种风气,是古时候所引以为戒的。
三风十愆”的出处在《尚书·伊训》,是指三种恶劣的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
三风:巫风(舞、歌)、淫风(货、色、游、畋)、乱风(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
加在一起是“十愆”

宴开头四字词语

宴安鸩毒 [yàn ān zhèn dú]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
出 处
《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杜预注:“以宴安比之鸩毒。”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晏安鸩毒 死于安乐 燕安鸩毒

岂宴安鸠毒,怀禄而不变哉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可以喝毒酒自杀一样的贪图享受,迷恋爵位、利禄而不思考改变呢? 这句话经常用来作为劝诫别人不要贪图安逸享乐否则就如同喝毒药一样慢性自杀。例句:直至桂军发难,边隅震惊,始知宴安鸩毒之不诬。 ——孙中山《报告陈炯明叛变致本党同志书》扩展资料:岂宴安鸠毒,怀禄而不变哉现在演变为一个成语叫做宴安鸩毒。宴安:贪图安逸、享乐;鸠毒:喝毒酒自杀。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鸠毒,不可怀也。”  意思是,  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迷恋。后一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岂安酖毒,怀禄而不变哉?”意思是怎么可以喝毒酒一样的贪图享受,迷恋爵禄而不改变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ananzhenduwyk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