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灼见真知”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灼见真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真知灼见什么意思、待人处事的名言有哪些、真知灼见的是什么意思、有高度的政治水平和对问题的真知灼见的要求是针对作者写作的什么写作、真知灼见的成语典故、道家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理解呢?等

真知灼见什么意思

真知灼见 [zhēn zhī zhuó jiàn] 生词本基本释义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褒义出 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待人处事的名言有哪些

1、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2、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3、乐观是一种黏合剂,吸引信心也是吸引效率。
4、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5、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6、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7、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
8、口说好语,心想好事,身行好事。
9、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10、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1、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2、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眼中的自己。
13、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
14、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15、解决问题要果断;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委婉。
16、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7、要比谁更爱谁,不要比谁更怕谁。
18、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19、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20、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于得志时。
21、犯错,就诚实地认错。狡辨诿过只会害了自己。
22、幸福,假如它只是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23、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
2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25、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26、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7、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28、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29、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30、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1、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32、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33、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4、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都想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素质。
35、十句无关痛痒的话,不如一句真知灼见
36、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37、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38、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39、受到再大的打击,只要生命还在,请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40、圆,是所有存在物的最高形式。至大至小的东西都是圆的。

真知灼见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真知灼见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hēn zhī zhuó jiàn。
解释
灼:明白,透彻。真知灼见,古意应为灼龟壳以得上天的指示。古人用占卜法以求得上天的指示,谓之真知。指明确而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拓展资料:
典故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词语辨析
【近义词】: 深知灼见、真知卓见灼见真知
【反义词】:一孔之见一得之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真知灼见

有高度的政治水平和对问题的真知灼见的要求是针对作者写作的什么写作

要有时事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并能针对这件事看出背后的原因

真知灼见的成语典故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道家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理解呢?

战国中晚期以后,儒道之争愈加激烈。道家不仅反对儒家的“以仁义为人性”、“以六经为治道”,对于儒者热衷追求名声位,也有许多不满。
如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已以“天刑之,安可解”对孔子之声闻名誉作出评断,以名声为天之刑罚;外杂篇中,道家后学更批评所谓的“亲者”及儒墨求誉、求禄的现象。
然而,若仔细分析道家后学的立场,也并不完全一致。有完全反对仁义者,也有纳仁义为己用者;有全盘否定政治者,也有求治求用者。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我们都知道孔孟重“仁义”,但在《庄子》外杂篇中,有多处老子质疑孔子“仁义”之说的文字,如《天道》篇中的“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孔子认为儒家经典的要旨,一言以蔽之,即是“仁义”,老子立刻发出“请问仁义,人之性邪?”的质疑。
这段文字呈现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儒家的经典诠释支离破碎,杂而不要,悖离大道;二是儒家将“仁义”视为人之本性,道家却认为有再商榷的必要。
孔子与老子画像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中的儒家认为“仁义”乃是人之本性,“中心物恺,兼爱无私”——内心和乐平易,兼爱众人,了无私心,此即“仁义”。
然而,儒家之“仁义”并非墨家之“兼爱无私”,可见道家后学对儒家“仁义”并没有相应的理解。在外杂篇中,道家后学常将儒家与墨家并列,此处又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混为一谈
道家批判“兼爱”之说迂腐至极,所谓兼爱无私,视人之父为己之父,视人之子为己之子,违背真实之人性,难免沦为矫情。在道家看来,天地本有规律,自然本有法则,只要顺应万物自尔、回归混沌至朴即可,又何必标举仁义,乱人之性?
至德之世中,人民不知所谓“仁”、“义”、“忠”、“信”,却处处表现善行,可见道家并非质疑人性中有“仁义”、“仁爱”之本质,而是反对儒家对“仁义”的标举、墨家对“兼爱”的提倡。因为他们对道德的提倡,反而会加速道德的形式化,失落质朴之本真。
墨子讲学画像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再看《天运》中的“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孔子会见老子,与之讨论“仁义”的问题。老子认为,与其标举“仁义”,不如随顺本性;与其称扬道德,不如忘却道德,“真德”反而能因此显现。
儒家对“仁义”的大力提倡,将使天下人丧失真朴的本性。万物各有其性,一切自然平等,若强加以黑白、善恶、是非之名,反而扰乱了自然之理序。
这次的对话,让孔子有所顿悟,孔子形容老子是“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之龙,对其真知灼见甘拜下风
《天运》刻意塑造孔子成为求教者、受教者,让孔子向老子学习,其所显示的高下之别不言而喻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接着子贡亦见老子,与之讨论政治问题。子贡服膺三皇五帝之名声,以之为圣人。老子则认为,黄帝时代,民心纯一,人民顺自然而行,礼制并不严苛;虞舜以下,人民开始兴起竞争、变异之心,最后甚至造成儒墨“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各家并起,争相讨好贵的乱象。
儒、墨两家原本有其理想,如今却必须依附于政,才有生存的可能,这是道家后学对于当时政治情势的批评,亦讽刺了尊崇追奉古圣先帝者,循古而不明事理。
以“古”寄寓理想,讽“今”之政治,道家后学必定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当时人文教化之弊端、自然大道之失落,才可能提出这样的命题。
其所鄙弃的“仁义”,是经过教化、倡导的“仁义”。这样的“仁义”由主政者改造天下人的意图而发,已含有“人为”的异化。道家以受之于天、自然本有来规定人性,只要是违反人性自然、透过矫治民性的方式而得之“仁义”,就是道家要绝弃的对象。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uojianzhenzhi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