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恩威并重”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恩威并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大卫约柜面前起舞,恩威并重治天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领导,如何管理不听话的老员工呢?、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不怕士兵哗变呢?等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慈不带兵,善不为官这两个都是说一个人要是太仁慈,或者是太善良了,是不适合在官场做事的,带兵打仗需要智勇双全的人。
而在官场上,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善良的人不适合,义不养财是来说商人的,商人们如果讲义气,就挣不到钱,情不立事,是说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情面的话,那么事情就做不好。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句话是来自明代的一个儿童启蒙教材《增广贤文》,里面主要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根本的,一些符合儒家思想的句子摘出来编撰成一本书后,成为了给儿童传授知识的启蒙教材。
里面包括一些诗词歌赋还有历史典籍,还有戏曲唱词和笔记杂感等。慈不带兵中的慈就是仁慈之意,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仁慈的将领是不适合带兵打仗的,因为在战争里都是刀光剑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必须要一个智勇双全,有军事才华的将领才可以的。
扩展资料: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这是古来善用兵之人都知道的道理。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不是说要对部下横眉冷眼,而是说关键时刻绝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妇人之仁而坏了大局。

大卫约柜面前起舞,恩威并重治天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大卫即位后要建新都,他选定了耶路撒冷,因为此城立在悬崖峭壁之上,位居国土南北之间,在地形上,不仅是交通枢纽,军事要塞,而且便于南北双方各支派接受,在政治上容易达到统一,获得安定团结的社会效果。可是,当时的耶路撒冷还在迦南民族耶布斯人的控制之下,大卫志在必得,便率领以色列大军与耶布斯人开战。
攻打这样一个固若金汤的城市,明打硬拼都无济于事,他便指示部下明察暗访出奇招。元帅约押打探到:因为城市坐落在险峻的山崖上,过去,居民吃水有困难,他们便挖了一条暗道,通往城外洼地,以便取水,现在水源问题已解决,便封闭不用了,因此,不为人知。大卫就命令约押带领精兵强将,偷偷从地下暗道潜入城内,与攻城的军队里应外合,一举击败耶布斯人,拿下要塞,取名“大卫城”。
胜利进城后,大卫宣布正式建都,并普查人口,大兴土木,修筑宫殿,选立后妃,确立王朝中心地位。
为了把耶路撒冷建设成全国宗教生活的中心,大卫计划为上帝建造一座圣殿,以代替多年来一直随着以色列人到处流浪的圣幕。后因战事频繁,上帝也不允许,没有进行建造。
大卫忠实上帝,心系约柜,他决定将上帝的约柜迎人城中。上帝的约柜本是以色列人的神圣之物,在以利任士师时,因与非利士人打仗失败,军队伤亡惨重,连上帝的约柜也被敌人俘去。非利士人把约柜当成战利品,高高兴兴抬到亚实突,放在大兖庙里,谁知,随之而来的怪事不断:大兖神像好端端地倒在地上,扶立起来又倒下,最后,头呀,手臂呀全都跌得断裂破碎,只剩下残缺的躯体,接着瘟疫流行。非利士人害怕极了,他们便想出法子,将约柜放在无人驾驭的牛车上,搁一些金子,让两头牛拉着随意走,只求把约柜快快运出国境,以免遭到厄运。
这两头牛拉着约柜,漫无目的地走呀走呀,走不动了,便停在大路中间。
在一个美好的早晨,天空布满朝霞,树林青翠欲滴,鸟儿叽叽,清风习习。提早下地的农夫们,来到气息清新,晨雾尚未消散的田间。
忽然,有人惊叫起来:“看哪,那是什么东西停在路当中呀!”
农夫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辆牛车,再仔细一瞧,天哪,上面载着的竟是上帝的约柜!他们不禁肃然起敬,急忙报告祭司。祭司领着大家筑起祭坛,供奉上帝的圣殿,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之后,他们将约柜送到利未祭司亚比拿达家里。
建立新都后,大卫亲自率领迎圣队伍前去迎接约柜,不料中途出事,大卫令队伍停止前进,又将约柜运到俄别以东家里。放了三个月后,大卫再次带领众人,将约柜顺利运到新都耶路撒冷。
这天的耶路撒冷城,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欢呼声,号角声响成一片。当约柜进城时,大卫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迎圣仪式,全城人簇拥着约柜,徐徐向前,乐曲悠扬,号角声声,抬约柜的人每走六步,大卫就献上一头公牛和一只肥羊。
身穿祭司细麻布袍的大卫,兴高采烈,他快活得像小孩一样,在约柜前尽情嬉笑欢乐,还翩翩起舞,众仆从和老百姓也跟着跳舞狂欢。
大卫的妻子、扫罗的女儿米甲,听见鼎沸的人声,便来到窗口看热闹,当她看见大卫在约柜前手舞足蹈的模样,嘴角边掠过一丝轻蔑的笑意。
众人将约柜安置以后,大卫就在放好的约柜前,虔诚地向上帝献上燔祭和平安祭,同时奉上帝圣旨,给万民祝福,并且给每个在场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发一个面饼,一块肉和一个葡萄饼,然后宣布迎圣仪式结束,大家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
大卫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他要给亲、家眷祝福。米甲出来迎接他,见他精神焕发满面红光不屑一顾冷言冷语:“你今天好威风,好光彩啊!身为以色列的一国之君,却穿着祭司的服装,当着臣仆、婢女和众百姓的面,手舞足蹈扭扭捏捏丑态百出,简直像下人一样轻贱。”
大卫一听,火冒三丈,斥责她说:“你算什么?你又懂什么?上帝不用你父亲和你的家人,却单单选我为王,我当然高兴,所以在上帝面前尽情跳舞欢乐,感谢上帝赐恩予我。我这个国君也是百姓们的奴仆,以后我在下人和百姓面前会更加随和,更加谦恭,他们也会更加尊重我。”
扫罗的女儿米甲因为轻视为上帝欢乐的人,上帝罚她终身无儿无女。
大卫当上国王后,追念与好友约拿单的旧情,他问侍臣:“扫罗家还有后人吗?我要好好照顾好朋友约拿单的亲。”
侍臣受命寻找到扫罗家一个叫洗巴的仆人,立即宣旨,让洗巴晋见国王。
大卫见了,高兴地问:“你就是洗巴吗?”
回答:“仆人正是。”
大卫又问他:“扫罗家还有后人没有?我要遵照仁慈上帝的指示,恩待他们。”
洗巴听了,觉得国王心地善良,很讲义气,态度又诚恳,便照直禀报:“回我王,扫罗家现在只剩下一个叫米非波设的瘸子了,他是约拿单的儿子,扫罗的孙子。当年他的乳母听到扫罗、约拿单战死疆场的消息,受了惊吓,抱起他就逃跑,慌忙中跌倒在地,不幸将他摔成了残疾。”
大卫心疼地问:“如今他在哪儿?”
洗巴回答:“他现今寄住在罗底巴玛吉家里。”
大卫立即差人召他进宫。米非波设见到大卫,伏地叩拜。大卫亲切地喊:“米非波设!”
“仆人在。”米非波设赶紧回答。
大卫对他说:“你不要害怕,我是你父亲的好朋友,我会恩待你,将你祖父扫罗的家产、田地和财物全都归还于你。你可以常到我这儿来玩,与我同席吃饭。”
米非波设感激涕零,连连叩拜:“仆人算什么,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苦人,竟蒙我王如此厚待,我感激不尽。”
为了安排好米非波设的生活,大卫又召见扫罗的仆人洗巴,对他说:“我已经将扫罗的田地和他所有的家产,都归还给你家小主人了,你和你的家人及其他仆人,要好好为你家主人耕田种地,供给他丰富精美的衣食,用心侍候他。哦,我还要告诉你,他可以自由出人王宫,和我同席,如同我的儿子一样。”
洗巴保证说:“仆人将遵照我王的吩咐办事。”然后,拜谢而去。回去后,洗巴将自己的15个儿子,20个仆人全都唤来,传达王的旨意,要求他们一心一意服侍好主人米非波设。
大卫是位英明的国王,有着非凡的管理才能。建都后,他积极推行新的改革制度,加强内政建设:国王之下,设有宰相、元帅、史官、书记、祭司等官职,并制定他们各自的职责范围,各行其是,分工负责。还门设有官员,负责管理王室的府库、牲畜、田产等重要经济命脉。各地又相应配有职管理人员,使国事井井有条。但新国君需要人拥护,因此他也徇私情。过去,利未家族中有许多人当祭司,为了继续垄断以色列的宗教力,他们坚决拥护新君主,大卫执政后,也恩待他们。他按利未家族的意思,突出耶路撒冷圣殿,下令关闭全国其他祭堂,要朝拜者一律到首都敬拜上帝。
统一了以色列各支派,建立了新首都,改革了内部管理,处理完宗教事务之后,大卫把主要精力转向军事方面。他发挥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整顿军队人手,以“30勇士”为轴心,建立了一支由久经沙场,勇敢善战的士兵组成、由身经百战的将领指挥的正规军,军备齐全,粮草充沛,训练有素。为了战时需要,他还建有随时随地征用的后备军,这支后备军,自带武器,战时是打仗的士兵,战后是种田的农民,组织纪律十分严密。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以色列的军事力量。
大卫本人骁勇善战,身手高强,在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大小战役亲自指挥。对外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四处出击,无往而不胜,获得大量战利品。他圈定王国边界,保卫国土主;警告入侵者,狠狠打击亚扪人,不准他们骚扰民众;同非利士人签订停战协议,争取和平环境;又战胜以东人、摩押人,征服西兰人,不断扩大王国的疆土,大卫威名传播四方。

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领导,如何管理不听话的老员工呢?

按公司规章执行和管理,不分新或老员工,一视同仁就可以了,违反规章制度就按相关处罚,相信谁也不会拿自己工资开玩笑

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呢

1、恩威并重发音 ēn wēi bìng zhòng2、释义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3、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示例 我一向倒是~,以德服人的。(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近义词:软硬兼施 恩威并行

为什么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

经常听到有些企业领导说:“我对员工那么好,可是到最后他们都背 弃了我,真是太无情无义了!” 也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他们很有“领导脾气”,只要看到不顺他的 事,就把员工叫到跟前噼里啪啦尅一顿,厉害得不得了。可是员工们没有 对他产生厌恶,也不认为他管得太严,反而觉得有一分亲切感。这就是一 种领导艺术。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你的员工犯了错,你是应该安慰他还是该 骂他一顿?有时安慰比骂更有效果,有时骂比安慰更立竿见影。但是,该 安慰的时候你却骂,该骂的时候你却安慰,就会把本来没有那么糟的事情 搞得更糟。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流动的时代,员工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很 容易就能在行业中获得另一个工作的机会。如果你想留下你所珍视的技术 人员或者骨干经理人员,单单依靠高薪是远远不够的。留人主要靠留心, 这就要求领导懂得恩威并施的领导艺术。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 这两手政策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都会使用这软、硬 两手策略。你臣服于我,我则施以恩惠,同时又以武力和惩罚对付叛逆行 为。 领导适当的施恩往往能让员工感到受重视,受尊重,感到“遇明 主”,从而建立起主雇之间的感情。但是,领导对待员工只靠诚信、公平 在很多时候依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动点脑筋、用点技巧,适当地发发威, 这样才能使下服服帖帖。 恩威并施的要诀在于: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 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查 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有敬畏感。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很善于恩威并施的领导者。
唐太宗驾驭功臣的手段便是恩威并用。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 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稍稍警示一下李靖。唐太宗非常聪明,他知道对卓尔不群的李靖该怎么收,应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 所以李靖才会心甘情愿地辅佐唐太宗去打天下。 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范围很广,尤其适用于当今的企业管理领 域。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领导者,恩威并施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门 领导艺术。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领导者对于部下,应当是慈母的手紧 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犯错误时严加惩诫,恩威并施,宽严相 济,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统御。 慈母的手,慈母的心,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对于自己 的部和员工要关心和爱护,因为他们是你的伙伴,甚至是你的依靠。关 心他们才能团结他们,以达成事业的目标。 但是,仅仅做“慈母”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做“严父”,这种“严” 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特性而来的。松下认为,有一小部分人不需要别人的监 督和责骂,就能自觉自发地做好工作,不出差错。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好 逸恶劳的,他们喜欢挑轻松的工作,拣便宜的事情,只有别人在他们后面 随时给予督促和压力,他们才能谨慎做事。对于这种人,就只能是严加管 教。 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上宽严得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原则和条规面 前更应该如此,分毫不让。对于那些违犯了条规的员工,就应该举起钟馗 剑狠狠砍下,决不留情。
盛田昭夫不愧是恩威并重的高手,为了总公司的利益,他不能有丝毫 的宽贷,但考虑到这位厂长是一名老员工,而且在生产经营上确实是一把 好手,为了让他再接再厉,就采取了送花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歉意。这种方 式在索尼公司内部被称为“鲜花疗法”。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做到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才能管理好下 ,有效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不怕士兵哗变呢?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enweibingzhong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