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行伍出身”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行伍出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行伍”一词的由来、出身寒门的狄青有什么作为?、孙衍作家是军人出身吗、什么叫行伍出身?、行武出身是什么意思、()出身()的四字成语。等

“行伍”一词的由来

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因此行伍即指军队。所以有行伍出身、行伍习气等说法。行伍气也就是当兵习气。“行武气十足”如果改为“行伍气十足”,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出身寒门的狄青有什么作为?

仁宗曾多次对大臣们说,自己为大宋能有狄青这样一位出自寒门的大将军而自豪。
立志变成金凤凰的麻雀
狄青,字汉臣,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是北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将领。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苦练武功,年纪轻轻便练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艺,加入军籍。狄青虽然出身寒门,可是在军营中却老是看不起周围的士兵,引用当年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的话:“鸿鹄之志的解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言下之意是发誓要凭自己的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大将军,立志为国效力。在当时一伙地位低下的士兵当中,狄青天天以这样的言谈举止自处,受到周围士兵们的挖苦讽刺:“麻雀怎么能成了金凤凰?你别作美梦了。”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狄青出身寒门,是没有可能走到上层阶层中的。可是尽管狄青受到多次打击,他的信念依然丝毫未变,他对人们的讽刺不以为然,还勉励自己要多多努力,以实际行动让人信服,最终成为一名大将军。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
范仲淹送他一本《左氏春秋》
宋仁宗时,宋朝和西夏之间不断地发生战争。在西北战场上,狄青作战勇猛,他常常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冲在最前面和敌人拼杀,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士兵们被狄青这种顽强战斗的精神所感动,而那些蛮横的西夏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总是胆战心惊,退避几分,还没有交战就先在勇气上输了一截。狄青的智谋超人,作战勇敢,在宋军中名声大震,得到了一些名将的赏识。当时,被贬官任陕西经略使的范仲淹就连连赞叹狄青说:“狄青真是国家的良将之材,应该受到培养和重用,使他能有一个更好的用武之地。”并门送给狄青一部《左氏春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作为一个年长的人,我希望你能成材,所以想劝你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一读。因为领兵作战,如果不懂得古今的用兵方法,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是以担当军事重任的。”狄青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就抓紧一切闲余时间来阅读兵书。但是,由于狄青出生在贫苦农家,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读起书来十分费劲。再加上他十几岁就参军作战,东奔西跑,根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刚开始阅读这部兵书,总是静不下心来。但是狄青并不自暴自弃,而是尽力约束自己坐下来读书,并且不耻下问。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通读了几遍,成为一个既满腹韬略,又勇猛善战的一代名将。
狄青请命出兵
公元1052年,位于宋朝西南地区的侬智高发动了叛乱,宣布脱离宋朝控制,建立大南国。宋仁宗先后派张忠、蒋偕二将前往讨伐叛军,可是两位大将却由于指挥不当大败而归,损失了不少士兵。仁宗皇帝忧愤交加,几天几夜茶饭不思。就在仁宗皇帝苦苦找寻合适平叛人选时,狄青毛遂自荐,恳请仁宗给自己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甚至向皇上立下一份军令状:“狄青本来就是行伍出身,我义不容辞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我愿意带兵前去平定叛乱,不杀叛贼誓不回,甘愿军营受斩。”
仁宗听了狄青的一番肺腑之言,十分感动,立刻命令狄青挂帅出征。仁宗为自己手下能有狄青这样忠心耿耿的大将而高兴。狄青果然不负仁宗所托,到阵前首先惩治了战斗不力的将领,整顿了军纪,使得宋军士气为之大振。后来又经过和侬智高叛乱军队的一番苦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失地,侬智高也被迫在大理自杀。
这次平叛战役中,狄青战功卓著,解除了仁宗的顾虑,得到了仁宗的赏识,被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朝廷中掌握军的最高长官。
保留脸上的刺字
按照宋朝兵制,士卒地位十分低贱,甚至连普通囚犯都不如,要像被处黥刑的罪犯一样在脸上刺字,用来防止士兵逃跑。狄青十几岁就来到军营,脸上自然也有刺字,这说明了他的出身低贱,可就是这样一位士兵,最后却升为枢密使,的确十分不易。在狄青升为枢密使后,宋仁宗觉得将军脸上有刺字可能会被人笑话,有损于狄青的威严,所以就劝狄青用药水把脸上的刺字去掉。可是狄青执意不肯,并指着自己脸上的刺字对仁宗说:“多亏了陛下不问出身和门第高低,论功行赏,我一个普通士兵才有了今天,我之所以要保留脸的刺字,一是为了表示陛下的英明,二是为了时刻让自己戒骄戒躁,三是为了激励后人建功立业。”仁宗听了十分高兴,就不再提让狄青除去刺字的事。狄青将军直到去世时,脸上的刺字仍然清晰可见。
仁宗曾多次对着大臣们说,自己为大宋能有狄青这样一位出自寒门的大将军而自豪。

孙衍作家是军人出身吗

孙衍行伍出身,现为文字人。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孙衍:本名孙建兵,豆瓣认证作者,热门书、影评人,犀牛APP力推作者,情感励志栏作家。书籍装帧设计师,代表作有吴念真《特别的一天》、陈庆港《冈底斯遗书》。早期作品曾刊登于《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金陵晚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部分作品收录于热门微信公众号《世界华人俱乐部》《荔枝FM》《世界华人周刊》《二更食堂》《豆瓣热门精选》《豆瓣一刻》等。

什么叫行伍出身?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在他的名作《五蠹》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猛将必发于卒伍”,可见早在战国时代,已经习惯于从士兵中提拔军官,行伍出身已经被各国军队广泛认可。替汉朝打天下的很多开国功臣比如周勃、灌婴、樊哙之类,都是行伍出身。西汉初期号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就是从一名弓箭手逐步升为将军的。他的堂兄弟李蔡和他一起入伍,一起升为将军,最后还从武官转为文官,位至丞相。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中成名的一些名将,大多是行伍出身。比如也号为“飞将”的名将吕布,以“骁武”投军,以后以“便弓马,膂力过人”著称,最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曹操手下著名的勇将典韦,投军之初,是张邈手下的旗手。当时军队的战旗号“牙门旗”,一般要几个人才能掌握挥动,而典韦用一只手就能举起,由此出名。投入曹军后,先是以作战中多能斩敌首级,计功升为“司马”(小军官)。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典韦自愿率领敢死队冒死突击,为曹操军队打开撤退的通道。因为这项战功,典韦被任命为都尉,指挥曹操的卫队,后来在张绣兵变中战死。曹操手下大将张辽,也是行伍出身,因“武力过人”应募当兵,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先后四易其主,吕布被杀后转入曹操帐下,被曹操重用。在207年出征乌桓的战役中,他主动请战,曹操把自己的指挥旗给他,他率军奋勇冲锋,一举战胜。209年,曹操军队刚遭受赤壁战役的沉重打击,孙亲自率军进攻合肥,张辽以寡敌众,在逍遥津战役中带了800名敢死队突击孙中军阵地,迫使孙放弃进占合肥的战略意图。曹操另一个大将乐进,“容貌短小”,原来只是曹操军营中的小卒,因为招募军队有功才升为“假司马”,后来每次攻城作战,乐进都有“先登”战功。在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乐进杀死袁绍的大将淳于琼,升为大将。一起升大将的于禁,原来是黄巾军士兵,几经辗转,投到曹操帐下,从司马、校尉、都尉,靠战功逐步升迁。蜀汉阵营的名将赵云,原来只是个骑兵,投到刘备手下时,开始只是刘备随从骑兵的队长,当阳战役中刘备军队全线崩溃,赵云胸怀刘阿斗,保护刘备的甘夫人,安全突围,才得到“牙门将军”的称号。刘备入蜀,赵云留在荆州,后来才随诸葛亮增援入蜀,以战功升为大将。蜀汉的另一名将魏延,也是行伍出身,“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靠战功一直升为大将军。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将也有不少是行伍出身。如东晋名将刘牢之,以“骁猛”应募,为小军官,作战率所部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在决定南北对峙局面的淝水大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大将。北朝以部族军队为主,大多数将领是从部族头领转化而来,但也有一些是从士兵升迁而成的。比如北魏名将杨大眼,原来是个流浪儿,北魏孝文帝部署南征,要招募一批士兵,杨大眼前去应征,官员起先看不中,杨大眼就当场表演他的绝技:将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绑在自己发髻上,撒开腿飞奔,那根绳子居然飞荡在后面成一直线,骑马的人也追不上他。由此立即被收录为“军主”,成为一名小军官。以后屡立战功,“勇冠六军”。但有一次因为友军阵地崩溃,导致全军败退,被撤职,“徙营州为兵”。后来再次起用,长期镇守与南朝相对峙的边界,威镇江淮,以至于民间以“杨大眼来了”吓唬啼哭不止的小孩。当时人都认为他可比关羽、张飞。
隋唐之际乱世英雄起四方,而唐皇朝的一些开国功臣仍然是行伍出身的职业军官,比如最著名的勇将尉迟敬德和秦琼,都是从士兵升为大将的。尉迟敬德在隋朝末年从军,在隋朝官军镇压各地暴动民众的战争中积累战功,“以武勇称”。隋朝垮台后投入唐朝阵营,以战功成为开国大将。秦琼也是在隋朝末年从军,开始只是隋朝将领来护兑的一个亲兵,以后跟随隋朝名将张须陀镇压卢明月起义军,他和另一个勇士罗士信火烧敌军营地,接应大军,使隋军一举大胜。不过他在隋军最高也只得了个尉官。后来投入李密起义军,成为重要将领。转到唐皇朝阵营后,又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先后作战两百多次,自称受伤流血好几斛,最终才得以成为大将。
两宋时期朝廷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国策,而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北宋中期最著名的将领狄青,就是行伍出身的大将。年轻时以“善骑射”应募当兵,因为脸上有青色的被刺的军号,故称为“狄青”。他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崭露头角,四年作战大小25仗,每次作战奋勇向前,八次负伤,升为指挥,因为得到主持西北战区的文官上司韩琦、范仲淹的赏识,才得以升迁为朝廷重臣。宋仁宗曾建议他将脸上当兵时的刺青除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因此臣愿留这块刺青,以劝军中。”南宋初期“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都是行伍出身。韩世忠,“早年鸷勇绝人”,能够驯服烈马,但“嗜酒尚气,不可绳检”。18岁应募投军,以能够“挽强驰射”而出名。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有战功,但只升到“勇副尉”。北宋末年,随军转战南北,靠战功升为将领。南宋初期镇守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大将。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少年时就能拉300斤弓、8石弩,而且能左右射。1122年应募投军,以战功升为小军官。南宋建立后,他上书请求立即开始北伐,以“越职”而被罢官。这也就埋下了日得信任的伏笔。在以后平定江淮地区的战争中再立战功,得以成为方面军大将,长期镇守长江中游地区。张俊,少年时“好骑射,负才气”,在乡间为盗,16岁时投军为弓箭手。在北宋末年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升为将领。因为劝赵构自立为皇帝(即南宋高宗)而得到信任,南宋朝廷初建,张俊就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地位在武将中为第一。后来极力支持秦桧与金朝议和,设计收其他两大将的兵,并参与陷害反对议和的岳飞,不料自己的兵也被撤消,被迫退休。
明清时期行伍出身的军官仍然占了绝大多数。明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少年时就混在一伙强盗里,后来转投朱元璋部下当兵。在朱元璋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为根据地的战役中,他带头冲锋陷阵,立下大功,由此得到朱元璋赏识,不久就被任命为“统军大元帅”。在建立明朝统治的混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全军副统帅,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封为开平王。他的小舅子蓝玉,也从士兵升到大将。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些名将也大多行伍出身。比如号为功臣第一的邱福就是行伍出身,以资格升到千户后,即跟随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被任命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但是后来在出征本雅失里时,在胪朐河战役中兵败被杀。另一个功臣薛禄,朱棣起兵时他还只是士兵,连名字也没有,因排行第六,被军中呼为“薛六”,后来因战功升为大将,才以音定名。他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号为宿将,粗通文墨而已。为满清入关当先锋的一些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原来都是行伍出身的低级军官,因为明辽东主将毛文龙被冤杀,发动兵变,被明官军攻击后归降满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后来得以封王。清朝平定三藩时绿营兵已起到主要作用,而绿营的一些名将也是行伍出身的。比如赵良栋,是在清兵入关后的第二年才应募当兵的,到三藩之乱时已升为总兵。他以自己训练的5000精兵平定了宁夏的叛军,又从四川转战到云南,首先攻入昆明城,被提升为云贵总督、挂兵部尚书衔,这已是武官的最高台阶了。但后来因与其他将领争功,被迫退休。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直到18世纪末,清朝军队中仍有76%的军官是行伍出身

行武出身是什么意思

|蹑行伍【拼音】háng wǔ 【释义】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行伍出身|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睢州志·名臣·袁可立传》:“平莲之功,登兵为独多焉。莅登后栽为楚行伍,号令严明。”神功武将,起自行伍,不知朝廷礼数。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迁善》《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行伍之间,分功而作,家中所有财帛,尽散以给将士,将士在危苦之乡,易于感恩,拒秦必甚力。”杨家瑞--一个支队长,行伍出身,曾经作过红军的团级指挥员。沙汀《随军散记》十一2、排列的队伍。有司之陈笾豆,不误行伍。汉 王充《论衡·量知》诸字本无行伍,然往往偶对。《隋书·王劭传》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吩咐军将,解了辔索,卸了甲胄,或牵马而行,或扶车而过。一步两跌,备极艰难。七断八续,全无行伍。”毫芒彪炳,八法精劲,行伍井然。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茹韵香先生》

()出身()的四字成语。

含 出身 的成语只有3个: 1、科班出身 kē bān chū shēn 【解释】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出处】《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1 2、科第出身 【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angwuchushe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