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坑儒焚书”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坑儒焚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焚书坑儒有什么影响、焚书坑儒名词解释、焚书和坑儒究竟怎么回事?、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名词解释焚书坑儒、历史上焚书坑儒到底是因为什么?等

焚书坑儒有什么影响

积极的方面: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意义,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 不利的方面:是文化的大毁灭,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假使,没有焚书坑儒,相信,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有大的飞跃,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好处:统一思想,是统一国家的基础,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坏处:残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满,迫害知识分子,禁锢人们思想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

【成语与典故】【词目】 焚书坑儒 【同义词】 燔书坑儒 (fán shū kēng rú)【发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 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红旗谱》四二)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制

焚书和坑儒究竟怎么回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了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及医书以外,焚烧其他书藉。 秦始皇晚年迷信术士,结果术士们骗了钱财就跑了,秦始皇一怒之下,一下坑杀了460多名术士和儒生。 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
1.史书方面除《秦记》之外,其他六国的史书一律烧掉;
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监督烧掉;
3.医药、卜筮、种树等科技文化方面的书不在禁止之列;
4.如有人敢相互谈论《诗》、《书》的,判处“弃市”;借古讽今者将被灭门;其他人或官吏见到而不举报的与他们同罪;令下30日后不执行的,即面额刺花,服4年筑城劳役。
秦始皇看后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全国各地烟尘弥漫,大批古代文献、典籍焚毁于大火之中。
由于大量焚书,引起不少读书人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说他像一个职杀人的狱吏,并以处罚削斩人为乐以此逞威等等。有两个方士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对于这些敢于反抗、继续散布“妖言”、“以乱黔首”的儒生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先后逮捕了460多个儒生,并把他们全部坑杀在咸阳。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名词解释焚书坑儒

【焚书】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制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

历史上焚书坑儒到底是因为什么?

  焚书坑儒的原因:
  1.是秦朝建立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只是对于坑儒,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1)第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秦始皇焚《诗》、《书》,医、卜之类的文籍,不在焚烧之列。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从未提起过“坑儒”二字。且司马迁与汉武帝年龄相仿,按最迟计算(汉武帝崩于公元前87年),司马迁距离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最远不过120多年。120年的时间跨度,是什麽概念?就相当於今天的2012年到1896年(清光绪年间)的跨度。司马迁从十多岁起,就开始遍游中国,二十三岁的时候,其父司马谈去世,司马迁就已经接任其父的职务,担任汉太史令了。如果从司马迁20岁开始算起(-147年),距离焚书坑儒(-212年)的时间跨度,不过65年而已。即相当於2011年往前推65年(相当於中华民国时期的1946年)。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时间跨度之内,以司马迁的学识和所处高层的地位,焚书坑儒这样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经》。这道经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此经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由此推断曾有一本道经,绝非仅有现存的十六字。)
  所坑何人?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因方士所言长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长生也非是小小丹药所能达到。(己心不净,何以修行?何以长生?人人本有长生草,己心不净,田园荒芜,何以种得长生。海外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不过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处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炼药寻丹,乃是要传《道经》于天下。
  始皇恼羞成怒,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kengrufenshu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