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为德不终”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为德不终”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翻译、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谁知到带有德字的成语?德字在第二位、何为才?何为德?、“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的译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翻译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的意思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人们已经缺乏它太久了。
出处:春秋·孔子《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白话释义: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文章简介: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因为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扩展资料
在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谁知到带有德字的成语?德字在第二位

厚德载物 一德一心 以德报怨 德才兼备 功德圆满 负德孤恩 才德兼备 为德不卒 厚德载福 度德量力 负德背义 积德累功 积德累仁 积德累善 积德裕后 负德辜恩 败德辱行 耆德硕老 见德思齐 为德不终 无德而称 同德一心 以德报德 昭德塞违 较德焯勤 导德齐礼 材德兼备 功德无量 道德文章 量力度德 名德重望 秽德垢行 谇帚德锄 同德同心 同德协力 潜休隐德 洽博德闻 澡身浴德 以德服人 同心合德 同心协德 同心一德 小德出入 妖不胜德 遗德休烈 遗德余烈 畏威怀德 以德追祸 至德要道 祖功宗德 潜德秘行 潜德隐行 潜光隐德 施仁布德 树德务滋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颂德歌功 年高德卲 龙德在田 论德使能 进德修业 进德修业 酒后无德 巨人长德 钜人长德 称德度功 称功诵德 称功颂德 德胜头回 德胜头回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言容功 德配天地 德浅行薄 德容兼备 道高德重 道微德薄 德本财末 德薄才疏 德薄才鲜 材轻德薄 才轻德薄 才疏德薄 高才大德 好生之德 何德堪之 德輶如羽 德重恩弘 德音莫违 厚德载物 一德一心 以德报怨 德才兼备 功德圆满 负德孤恩 才德兼备 为德不卒 厚德载福 度德量力 负德背义 积德累功 积德累仁 积德累善 积德裕后 负德辜恩 败德辱行 耆德硕老 见德思齐 为德不终 无德而称 同德一心 以德报德 昭德塞违 较德焯勤 导德齐礼 材德兼备 功德无量 道德文章 量力度德 名德重望 秽德垢行 谇帚德锄 同德同心 同德协力 潜休隐德 洽博德闻 澡身浴德 以德服人 同心合德 同心协德 同心一德 小德出入 妖不胜德 遗德休烈 遗德余烈 畏威怀德 以德追祸 至德要道 祖功宗德 潜德秘行 潜德隐行 潜光隐德 施仁布德 树德务滋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颂德歌功 年高德卲 龙德在田 论德使能 进德修业 进德修业 酒后无德 巨人长德 钜人长德 称德度功 称功诵德 称功颂德 德胜头回 德胜头回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言容功 德配天地 德浅行薄 德容兼备 道高德重 道微德薄 德本财末 德薄才疏 德薄才鲜 材轻德薄 才轻德薄 才疏德薄 高才大德 好生之德 何德堪之 德輶如羽 德重恩弘 德音莫违 讽德诵功 恩德如山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才德兼备 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 称德度功 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 《管子·君臣下》:“称德度功,劝其所能。” 486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 度德量力 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 《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 负德辜恩 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功德无量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 《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功德圆满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 厚德载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积德累功 积累仁德与功业。 三国·魏·高贵乡公《改元大赦诏》:“宣力之佐,比积德累功,..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 明德惟馨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 《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树德务滋 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 《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为德不卒 卒:完毕,终了。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 《尚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材德兼备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何为才?何为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出自明人陈继儒,意思是说:“女子读得诗书,能明大义,固然为贤德,不可多德,其他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物文弄法,做出丑事,这样反而不识字好。”
  有时候很为古代的女子们忿忿不平,心里想,倘若古代女子们都象猪一样,一脸呆相,终身糊涂,一生以生孩子为长,除了按于现状之外,别无他法。如果真是这样,我都不敢想,谁还敢讨老婆,繁衍后代,不过谢天谢地,我们的社会总算趋于不断进步和文明,其中还有一半是女子的功劳,有名言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
  古代没有哪个女子因为蠢或能撒赖撒泼而出名的,倒有几个“不幸”识得几个字,写了些诗歌而名垂青史的,如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上官婉儿。李清照的文才自然不必说了。上官婉儿也是武则天的首席秘书;虽然蔡文姬在曹操的介绍下,二婚嫁给了司马懿儿子司马师,这段佳话到底也没有玷污远古的贞洁牌坊反而被人津津乐道,颂为佳话;更为出格的是卓文君了,死了老公,因为才华出众,被众多人爱慕,但却看上文采飞扬、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并且私奔,好在司马相如也算争气,得到功名和卓文君惹个善终,她们也没有得到什么封建王法的惩治,或认为不道德被人唾骂,还被写成曲戏在民间传唱。
  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的鼻祖当然不是明人陈继儒,而是我们的文圣人孔子。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这个说法有两个本的翻译,翻译一: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虞之后周武王这个时候人才鼎盛,十个治国大臣当中,有一个妇人,实际上有九个人。就是说十个大臣中一个妇女当没有一样,和九个差不多。翻译二: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虞之后周武王这个时候人才鼎盛,十个治国大臣当中,就有一个妇女了。在奴隶封建社会,把女人排在九个男人前面,可见孔子对这个“才女”的尊重。
  空子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就是《论语·阳货》中曰:“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可否认,孔子这句话整整影响了女子的生活状态和地位两千多年。其实本意被断章取义,在读唐诗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第一句的“床”一般读者一直认为李白是在自己睡觉的床前面写下诗歌,很多的老师也是这样教的,其实不然,古代都是四合院,中间有天井,天井周围都有护栏,这护栏在古代就****。其实孔子这句话也被歪解了,“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是倒装句,意思是说: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和小人一样难养。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论证孔子不会歧视女人,一方面,孔子也是女人生的,他歧视女人就是歧视自己的母亲,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另一方面,之所以会被误认为孔子歧视女人,是被误解孔子的本意,其实这很好理解,人言可畏,连“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都会被暴炒,何况孔子的话,不一样的是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而已,有的话很快会被戳穿,就象“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不过是无聊罢了;第三个方面,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诸如四大才女并没有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而变成老鼠过街。第四个方面,孔子曾经为了谋官,拜访过卫灵公的小老婆,希望疏通关系,弄个一官半职,如果孔子看不起女人,那更不会去求女人了。第五个方面,哪个朝代的帝王将相,哪个不是养了歌女歌妓,要求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有的还要求风情无限;第六个方面,古代才女还是很受欢迎的,《诗经·周南·雎鸠》就有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是褒义的。这个“无才”和中国传统女子的内敛,向内有关系,按现在的话来说,女人有才和没才都讲究低调做人,却勿张扬。这和中国传统女子追求含蓄美是一脉相承的。要不然潘金莲也不会惹个被杀的下场,当然潘金莲是无才又无德,就是按照如今的社会标准来衡量,通奸可以,但不能杀人,潘金莲就是不该太张扬。这就说明了品德和才华是没有关系,反过来论证,品德败坏也不是才华招惹的祸端。所以这个“无才”不是没有才能才华。这里也没有贬低品德的意思,“男子有德便有才”的“才”也和才华才能没有多大关系。应该说,品德很重要,但才华知识肯定会帮助人们注重品德修养,品德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多方修炼的一个综合体,《四书五经》的总纲就提到过:“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的修身就是通过“格物”的学习来增加更方面的才干吗,所以说“无才”便是德,是没有道理的。
  时代发展到现代,依旧有人唯“以无才便是德”津津乐道,那只是迎合一些人不喜欢读书秉性而已,或许读书不是获得良好品德途径,但从父母送孩子到最好学校读书,选最好的老师,希望考最好的大学来看,读书就是提炼品德最好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女人,让皱纹迟到,让青春不老,是每个女人的梦想,但这终究是梦想,让青春不老的法宝也不是没有,世界上最内外兼修的东西就是书,有才华的女人是保持魅力的法宝,一个和时代同步的女人,肯定是爱读书的女人,岁月催人老又何妨,有了文化的修为,这样的女人从内到外都散发着迷人的风采。
  所以,女人无才便是德,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是荒谬的。

“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的译文

1、译文:“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事了。”始终不肯对霍光发表异议。
2、此句出自《汉书·车千秋传》
3、原文选段: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4、翻译:
  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应判受鞭刑;皇上的儿子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车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接替刘屈氂担任了丞相,封为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丞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
  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后来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虽然这样,巫蛊之祸刚发生时,诏令丞相、御史督责郡守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也没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先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让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蛊,清楚地知道有巫蛊存在。直到现在还有巫师施行巫蛊妖术不止,邪贼侵身,远近都有巫师暗施巫蛊,我感到很惭愧,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寿酒!请告知丞相、二千石官各回各的官舍。《尚书》上说:‘不要偏执,不要袒护,圣王之道,坦荡无阻。’不要因为这件事再上奏了。”
  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事了。”始终不肯对霍光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debuzhong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