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惟命是听”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惟命是听”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惟命是从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宜兴人一把枪、什么叫句式?句式有哪些?、“唯”和“惟”怎么区分?、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翻译、“唯一”和“惟一”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等

惟命是从是什么意思

犹言惟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

什么叫宜兴人一把枪

  典故在此。 注意结尾部分
  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阴降清,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请愿留发留衣冠。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此后,方亨召集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国。江阴百姓起义的消息传开后,鞑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
  闰六月二十一,鞑清贝勒博洛命汉奸奴才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万。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陈明遇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寇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寇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残废,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寇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寇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寇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寇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所以清寇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寇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于是清寇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寇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惭愧、惶恐。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寇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寇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寇,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寇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寇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寇营帐,炸死清寇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十八日,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再次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中国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鞑靼。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鞑清亲王多铎(屠扬州之禽兽)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汉奸走狗孔有德(多年后被李定国军围于桂林,畏罪自杀)“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多年后被李定国将军击毙)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贼首博洛登山而望,巡视江阴城防后,对手下讲:“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命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
  贼首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八月初,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父子相见,兄弟相逢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良佐道:“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议不决而止。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他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此后清二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城内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着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刘良佐针锋相对,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什么叫句式?句式有哪些?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
1.判断句: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文言文中,为了表达某种语气,就习惯性地运用了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由此就形成了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的句式,大致表达四种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
详细释义2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6、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7、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7、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8、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现代汉语部分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1.长句和短句
  1.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修辞方法。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谕、紧急场合、演讲词中。长句化短句可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⑴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   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为了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曾两次坐牢、被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   可化短句为: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他曾两次坐牢、被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   ⑵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合句里的几个分句。如: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可化短语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⑶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几个并列式的修辞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如: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可化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⑷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   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可化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唯”和“惟”怎么区分?

一、与“唯 ”“惟”相关的异形词语
唯, 读 wéi,是形声字。《说文·口部》“唯,诺也。从口,隹声。”本义为恭敬的应答声,表示应允,如“唯唯诺诺”。惟, 读 wéi,也是形声字。《说文》:“惟,凡思也。从心,佳声。”本义为“思考”,如“思维”本写作“思惟”。唯、惟,假借为副词、助词,都与各自的本义无关。
唯,假借为范围副词, 读 wéi, 用来限定事物或动作的范围,相当于“只”“只有”。如“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唯我独尊” “唯一”“唯有”等。此义也可用“惟”,以上词语中的“唯”均可用“惟”。例如:“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鲁迅全集》第 4 卷,第 504 页)“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鲁迅全集》第 4卷,第 221 页) 但是,在此义上,与“唯物”“唯心”相关的词语只能用“唯”,如“唯物论”“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唯物辩证法”等。这是因为它们作为表示哲学概念并曾高度政治化的强势词语,长期高频度使用,其词形、语形早已在社会语用中定型。
唯、惟,又假借为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强调,也可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唯其”“人心唯危”,也写作“惟其”“人心惟危”。惟妙惟肖,最初写作“维妙维肖”。“维妙维肖”的“维”,是语气助词,用法与“唯其”的“唯”近同。例如,清代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中间用字法,不过一二字,偶露句中,遂已绝妙,形容维妙维肖,仿佛《水经注》造语。”维妙维肖,后来也写作“惟妙惟肖”“唯妙唯肖”,这是因为“维”“惟”“唯”在语气助词这一用法上往往可通用。
二、新 《现汉》对“唯”“惟”异形词语的规范
新《现汉》重新规范了与“唯”“惟”相关的异形词语。其做法有二。
一是在副词用法上推荐用“唯”,但也可用“惟”。“唯独 3l7—惟独 38”“唯恐 143—惟恐 610 ”“唯利是图 129—惟利是图 9”“唯命是从 12—惟命是从 4”“唯命是听 0—惟命是听0 ”“唯我独尊40 —惟我独尊 7”“唯一 5883—惟一 45 ”“唯有 699—惟有 109 ” (其中的数字表示词频,据《人民日报》 1995—2000 年全部作品语料进行统计。下同)这 8 组全等异形词语,均在“唯”字头下立前者为正条,并在“惟”字头下立后者为副条,即原来以后者为推荐词形或语形,现在反以前者为推荐词形或语形。
这 8 组异形词语,除了“唯恐”的频度小于“惟恐” 以及“唯命是听”“惟命是听”的频度均为 0 以外,其余 6 组用“唯”的频度远远高于用“惟”的频度。如果考虑到在受旧《现汉》推荐用“惟”的强烈影响下,用“唯”的频度仍如此之高,则更可见社会对用“唯”的认可程度。
二是在助词用法上只用“惟”,而用不“唯”。“惟其 35—唯其 97 ”“惟妙惟肖 67—维妙维肖 24 、唯妙唯肖 2 ”这两组全等异形词语,只在 “惟”字头下为前者立条,而不在“唯”字头下为后者立条,即仍保留旧《现汉》的做法,只用前一种词形或语形而弃置后一种词形或语形。
这两组异形词中,“唯其”的频度远远高于 “惟其”,“惟妙惟肖”的频度也大大高于“维妙维肖唯妙唯肖”。
新《现汉》这样调整的结果,使“唯”“惟” 分别承担了它们在相关词语中的副词用法和助词用法,二者的分工更明晰,既遵循了通用性原则,又体现了系统性原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乃至基本消除了通用性与系统性的矛盾、约定俗成与人工干预的矛盾。但新《现汉》对与“唯”“惟”相关的个别异形词语仍进行了较强的人工干预。例如,“惟其”的频度远低于“唯其”,却只取前者,而不收后者;“维妙维肖”的频度并不算低,却只保留“惟妙惟肖”这一种语形,而不兼收“维妙维肖”。这种取其一而舍其余的做法,仍带有较强的人工干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新《现汉》对“唯”“惟”异形词语所作的规范,较之旧已大有改进,通用性与系统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里须说明,在范围副词、语气助词这两种用法上,“唯”“惟”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用于语,在古代文献中多用“惟”,因此选用“惟”有更强的理据性,这也是旧《现汉》以“惟”为推荐词形或语形的原因。但是,如今社会与公众又“约定俗成”了新的使用习惯,新《现汉》对“唯”“惟”异形词语的词形选择,就反映了这种变化。
反观旧《现汉》,对以上异形词语的处理则颇有欠缺,未充分考虑文字应用的“社会认同”原则,作了过度的人为干预,因规范不当而令人疑惑,难以推行,并造成混乱。
三、“唯”“惟”异形词语的选用
(一)在新编图书的作者及编者的行文中,上述与“唯”“惟”相关的异形词语,一般优先采用新《现汉》的推荐词形或语形。
(二)对新编图书中的选文、引文、资料,须忠实于原文。上述与“唯”“惟”有关的异形词语,凡选文或引文使用“惟”的,不必改动,也不应改动。过去受旧《现汉》的影响,将原文中表示副词用法的“唯”通通改为“惟”,是不妥当的;现在新《现汉》在词形选用上将“唯”“惟”掉了个过儿,遇到须忠实于原文的情况,再将原文中的“惟”改为“唯”,同样是不妥当的。
(三)对未经正式的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加以规范的异形词语,原则上可以自由选用。新《现汉》对上述与“唯”“惟”相关的异形词语所作的规范,只是一种推荐性的规范,并非必须使用其推荐词形或语形。因此,选用其推荐词形或语形也可以,但在使用中须保持词形或语形的一致。即使新《现汉》中个别异形词的未收的词形,也可使用,如不选用新《现汉》所收的“惟其”,而选用其未收的“唯恐”。但一般还是以选用新《现汉》推荐词形或语形为宜。
附录
唯独—惟独
副单单;只有唯独这吊钟显示着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插在花瓶里不仅能够开花,还能够发叶。(秦牧《年宵花市》)| 就这上下三五十里,唯独咱村有枣。(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 他们可以忍受一切困苦,一切艰难,惟独看见敌机那种猖狂劲,实在忍不下去。(杨朔《三干里江山》)
《现汉》只收“惟独”。《新华》(即《新华词典》)以“唯独”为主条,注明“也作惟独”。《辞海》两词均未收。《大词典》(即《汉语大词典》)两词均收,释义相同。
词频统计:唯独 3l7 ,惟独 38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
《说文》:“唯,诺也。”本义是应答的声音。借作表范围的副词“只” “只有”。 《广雅·释诂》:“唯,独也。” 《易·同人》:“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唯独”为同义复词。《说文》:“惟,凡思也。”段注:“凡思,谓浮泛之思。” 作副词用时,“惟”与“唯”通用。所以“唯独”也写作“惟独”。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独”为推荐词形。
惟恐—惟恐
动只怕他唯恐别人不相信这些话,所以特别用力地说了出来。(巴金《家》)|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一听见汽车响,就要推开门窗来,张望一回。(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穆公木天也反正了,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毁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两人。(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现汉》只收“惟恐”。《新华》“唯”字头释义:① 副词。单单;只。举例有“唯恐落后”。又“惟”字头释义①同“唯”①。《大词典》只收“惟恐”。但“惟”字条义项⑥为“副词。相当于‘只有 ’‘只是’。也作‘唯’、‘维 ’”。
词频统计:唯恐 143 ,惟恐 610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恐” 为推荐词形 。(参见“唯独”条)
唯利是图惟利是图
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他们唯利是图,以低价得到精品,以高价向外兜售。(徐迟《火中的凤凰》)| 从唯利是图变得大公无私。( 陆文夫《小贩世家》)|书贾也像别的商人一样,惟利是图。(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
《现汉》只收“惟利是图”。《新华》以“唯利是图”为主条,注明“也作惟利是图”。《大词典》两成语均收,释义无区别。
词频统计:唯利是图 129 ,惟利是图 9 。
二者为全等异形成语。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利是图”为推荐语形。(参见“唯独”条)
唯命是从惟命是从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贺龙也严肃地说:“好,信任我贺龙,我当然唯命是从。”(《人民日报》 1997-07-29)| 所谓“唯上”则是指对“上”唯命是从唯唯诺诺,毫无自己的主见,总是以领导的是非为是非。(《人民日报》2000-02-01)| 北约其他成员国对美国的“越轨”行为说“不”,而不是采取惟命是从的态度。(《人民日报》1999-04-13)
《现汉》《新华》《辞海》均未收。《大词典》则二成语均收:“唯命是从”释义为“同‘唯命是听’”;“惟命是从”释义为“犹言惟命是听”。
词频统计:唯命是从 12 ,惟命是从 4 。
二者为全等异形成语,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命是从”为推荐语形。(参见“唯独”条)
唯命是听惟命是听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我是唯命是听的,丞相说怎样我就怎样。(郭沫若《孔雀胆》)| 罗明立乐得唯命是听。(于敏《第一回合》)| 女同志的意见,我惟命是听!( 老舍《女店员》)
《现汉》只收“惟命是听”。《新华》只收“唯命是听”。《大词典》二成语均收,释义相同:“谓绝对服从。”
词频统计:均为 0 。
二者为全等异形成语。根据系统性原则,宜以“唯命是听”为推荐语形。(参见“唯命是从”条)
唯我独尊惟我独尊
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它们倒像是这屋子的主人,全有着唯我独尊正统的神情。(萧军《五月的矿山》)| 这样的学习观点也决定了他和劳动同伴之间相处的态度,不可能是“唯我独尊”的。(秦牧《艺海拾贝·〈爱友·诤友〉》)| 知其故而言其理,极简单的……仍旧是天无二日惟我独尊的酋长思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
《现汉》只收“惟我独尊”。《新华》以“唯我独尊”为主条,注明“也作惟我独尊”。《大词典》两成语均收,释义相同。
词频统计:唯我独尊 40 ,惟我独尊 7 。
二者为全等异形成语。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我独尊”为推荐语形。(参见“唯独”条)
唯一 — 惟一
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巴金《随想录·文学的作用》)| 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鲁迅《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现汉》只收“惟一”。《新华》以“唯一”为主条,注明“也作惟一”。《辞海》两词均未收。《大词典》两词均收,释义相同。
词频统计:唯一5883 ,惟一45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一”为推荐词形 。( 参见“唯独”条)
唯有—惟有
动只有看谁敢搬进这黑大门楼里来?唯有浮财,得挪动一下。(周立波《暴风骤雨》)| 她说:“我唯有好好工作,为贫困边远地区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人民日报》2000-12-14)| 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现汉》《大词典》只收“惟有”,释义为“只有”。《新华》两词均未收,但“唯” 字头义项①举例有“唯有”,而“惟”字头义项 ①为“同‘唯 ’①”。《异体词整理表》视为全等异形词。
词频统计:唯有 699 ,惟有 109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有”为推荐词形 。(参见“唯独”条)
唯其—惟其
连〈书〉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唯其她不大文雅,她才不怕去站队领粮, 以至于挨了皮鞭,仍不退缩。(老舍《四世同堂》)| 读书而使万卷为之破败,非反复研读不可, 唯其如此,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有如神助。(《人民日报》2000-11-02) | 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鲁迅《华盖集·战士和苍蝇》)
《现汉》只收“惟其”。《新华》以“唯其”为主条,注明“也作惟其”。《辞海》两词均未收。《大词典》两词均收,释义相同。
词频统计:唯其 97 ,惟其 35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根据通用性原则,宜以“唯其”为推荐词形 。(参见“唯独”条)
惟妙惟肖维妙维肖唯妙唯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老夫妇情好之笃,也由此可见。(朱自清《“老张的哲学” 与“赵子曰”》)|说来也怪,只有她出走之后,他这做丈夫和父亲的人,才充分地领略了这一切遗传上的惟妙惟肖之处。(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咦! 怎么没收到?” 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维妙维肖。(钱钟书《围城》)|这样从锣鼓中把古人的一举一动形容得唯妙唯肖。(老舍《赵子曰》)| 她唯妙唯肖地学着蒋介石的声调、神色,和她那美丽轻盈的姿态一对比,逗得满屋子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杨沫《青春之歌》)
《现汉》只收“惟妙惟肖”。《新华》以“维妙维肖”为主条,注明“也作惟妙惟肖”。《辞海》以“维妙维肖”为主条,注明“亦作‘惟妙惟肖’”。《大词典》三成语均收,释义相同,措词稍有差异。
词频统计:惟妙惟肖 67 , 维妙维肖 24 , 唯妙唯肖 2 。
三者为全等异形成语。《说文》:“维,车盖维也。”段注:“引申之,凡系者曰维。作语气词用时,“维”与“唯”“惟”通用。但它们作为构词语素时,有所分工:“唯” 有“唯一”义,“惟”一般作词缀用,“维” 有“维系”义。据此,宜以“惟妙惟肖”为推荐语形。
(选自李行健主编《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上海辞书出社 2002 年 2 月第 1 )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翻译

  离我三十里,只听从你的命令(你的命令都听从)  满意请,谢谢

“唯一”和“惟一”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 唯一 wéiyī
[single;only;sole] 只有一个
他的唯一的一篇演说
◎ 惟一 wéiyī
[only;sole] 只有一个;仅仅一个
这是我惟一的选择
我没有看出来有什么不同……意思是相同的。
可我用五笔打词组,只能打出来唯一却打不出来惟一。
所以正确的应该是唯一,而不是惟一。
下面是它们两个的详细解释:
◎ 惟 wéi
〈动〉
(1) (形声。从心,隹( 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2) 同本义 [think]
惟,凡思也。——《说文》
臣窃惟事势。——贾谊《治安策》
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汉书·张良传》
(3) 又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4) 为,是 [be]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有 [have]
相亦惟终。——《礼记》
(6) 听从,随从 [obey]
大国苟不以为然也,则亦惟命耳。——刘献廷《广阳杂记》
(7) 又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8) 愿,希望 [hope]
若草庵见毁一节,成功之后,万惟留心。——《英烈传》
(9) 又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10) 在于 [lie in]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mingshitingapl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