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布帛菽粟”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布帛菽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外国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布帛菽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什么叫“银贵钱贱”?、成语“布帛菽粟”是什么意思?、菽乖哒 谁能解释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抑且粟米布帛 什么意思等

外国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意大利利玛窦:穿儒服,戴儒冠,自称儒者。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令人向往的东方窗户。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和公民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利之事的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庄士敦,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他认为:“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四书五经之于中国教育,犹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教育,所谓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须臾离者也。”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庞德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布帛菽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布帛菽粟 [ bù bó shū sù ]
【解释】: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自】: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示例】: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 
◎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生活必需品
出 处
《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例 句
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

什么叫“银贵钱贱”?

代货币,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国家地丁课程俸切捐赎,无不以银起数”〔1〕,“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2〕。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民以谷帛易钱,以钱购物,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色兑银缴纳。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一、银贵钱贱之缘起
清代,银与钱的比价,清初定为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流通于市场。这一规定虽然只在清初短期内如此,但无形中却成为整个清代银与钱比价的标准,即是以此作为判断银钱贵贱的尺度。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到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银贵钱贱从而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和危害劳动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之状况
鸦片战争前,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在鸦片战争前夕,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3〕,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鸦片战争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贸易的扩大,对白银的需求增加,也对银钱比价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为惊人。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4〕,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 3900—4700多万银元。而1847—1848年间,据估计中国每年须以白银支付的贸易逆差约为1000万银元〔5〕。由此可知,从1843—1848年,中国白银净出数为六七千万元之多(不包括战争赔款)。合计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2亿两以上。这巨大漏卮,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银贵钱贱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天朝的白银几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情况日趋严重,到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7〕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南方银一两皆以二千为准,北方闻更甚于此。”〔9〕至于1847至1850年间的情况,彭泽益根据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记录,以战前的1821—1836年银钱比价为指数(100)进行推算,此数年银与制钱的兑换额分别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况。道光末年,银钱比价已是嘉庆初年与鸦片战争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银贵钱贱对国计民生危害之巨
银钱比价的急剧变动,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阵阵痉挛,给国民生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金融信用行业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钱铺、钱店、钱局)、银号、票号等通融银钱的信用机构,在全国各省已普遍存在,它们或经营银钱兑换或款项存放或发行钱票,其活动相当活跃,在银贵钱贱的情况下,信用行业的经营者们有的虽借银价日昂之机,进行投机活动,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数却难以逃脱因银贵钱贱、投机失利的命运,因为“民恐钱票化为废纸,必争就钱庄取钱,旬日之间,远近麇至,钱庄大者犹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应”〔10〕,结果只能“关门逃匿”。如北京向为商贾云集之地,钱票尤其盛行,鸦片战争前计有钱铺千余家,但因经营失利而“关闭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无从追讨”〔11〕,以至经营信用的庄主、票主等因不能维持信用而纷纷破产,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对我国近代信贷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对商业的影响。由于民间各种贸易,往往大宗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致商贾利薄,裹足不前”〔12〕。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降低,“银贵钱贱,民之生计既艰,商之货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14〕。至于小商小贩,因其规模小、资金少,主要经营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价格差额和销售量获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贸迁,百物随银腾贵”〔15〕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差额愈来愈小,而一般购买力的萎缩又使销售量很难保证,这样,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贩不能不陷入贫困。骆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认:“向之商贾,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16〕商业贸易因而发生了严重的萧条。
3.对手工业的影响。由于手工业者的经营特点是将自己的全部产品作为商品出售,然后购进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以从事再生产,这决定了他们对市场具有特别的依赖性。市场上银钱比价的巨大波动,使他们在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取制钱,购进较大宗的原料用银两支付的过程中,备受银贵钱贱之苦。正如吴嘉宾所说“凡布帛菽粟佣工技艺以钱市易者,无不受其亏损”〔17〕,从而导致了手工业者因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大批失业。
4.对农民和农业的冲击。面对银贵钱贱所引起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和经济利益,总是把危机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他们所受冲击最为猛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银贵钱贱客观上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大大地贬低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的经济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开始解体。农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市场之波动、货币价值之涨落,与他们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他们自然也就无法逃脱银贵钱贱的打击。因为在白银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制钱的价值大大下降了。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所换取的是价值日贱的制钱,这就意味着农民劳动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发生了大幅度的跌落,无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18〕的现象,农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见。
其二,银贵钱贱加剧,封建官府和地主为转嫁负担,肆意盘剥农民。由于“银价昂贵,每届征收钱粮,比照先年银价,已及三倍,而官复以钱易地倾泻火耗”,加上解运周折,“繁难特甚”〔19〕。官府征办钱粮的负担的确较以前增加不少。同时,政府规定交纳赋税必须用银,银价的上涨也必然加重作为田赋征收对象的土地占有者——业主的负担。直隶宁津县大柳镇市场主要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零售价与白银购买力的比较表中表明,同样数目的银两,在1821—1836年间能买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购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购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说,由于需要用农产品出售换钱兑银以交纳田赋,即使赋税征额没有增加,在1843—1850年间,随着银价的上涨,赋税承担者的实际负担已增加了34%—56%,更何况官府并非自守岁取之常。如丁履恒《钱币议》中载:“官吏虑其如此(指市侩抬高银价所致之亏累),当夫定价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数以备折阅,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称浮折。”〔20〕因此,地主和自耕农完纳赋税力不能支。据曾国藩奏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钱一千。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21〕,以致业主“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一年之额”〔22〕。地少产薄的自耕农已是“倍形竭蹶”,他们不堪银贵钱贱的打击和官府的科派,纷纷“以田易命”〔23〕,失业而沦为佃农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于是由此发生连锁反应:银贵钱贱的加剧,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威胁,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赔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亏折又将增加的负担诛求于佃户,使银贵钱贱所带来的灾难最终落在农民头上。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各省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的一个总趋势。
5.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银贵钱贱的加剧,使清政府的财政税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度支日继。税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银贵钱贱使各直省不能将地丁钱粮遵额解送部库,拖欠之风盛行。清政府规定,各地征收赋税,在上交给户部时,必须以锭银解进,而老百姓交纳钱粮,多用制钱折色,这样官府就得将钱按市价兑换成银再铸成银锭,然后解运。但在银价日昂的情况下,每当官府批解钱粮时,市侩趁机抬高银价,“往往有今日批解钱粮而明日银价骤下”〔24〕的现象,加上火耗及解运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赔累。据黄爵滋奏称:“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25〕。由于解送钱粮的赔垫,加上水旱兵革,岁不绝闻,开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财政状况已极为窘困。因此,往往“将例解银两藉词任意迁延”,或“请留款待用,或请免拨他省,或请归还原垫”,以致“入册报拨款,甚寥寥”〔26〕。据户部报告,1843年以前统计全国各省积欠地丁等项共合银593.48万两,从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银为206.48万两,到1847年底,各省续欠地丁银总额达106.53万两,共计银906.49万两,截止1848年底,各省陆续完报并豁免的地丁银共280万两,还欠626万两之多〔27〕。这一数字接近于战后国库每年贮存的银数。其次,是关税税源的枯竭。由于“银价日昂,商贾畏累不前,百计偷越”〔28〕,不仅商业活动大为减少,而且偷税漏税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关税收入亦渐形亏短。再者,从盐课方面看,由于银价昂贵,而“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29〕。盐商亏累甚重,不能照常经营,私盐则趁隙充斥市场,使得盐务俱形疲弊,盐课因之大大缺额。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见,银贵钱贱使清政府国库的主要财源几近枯涸,不能向国库输送足够的银两,从而使国家的财政处于极度窘迫的状态。在鸦片战争前收支两抵尚余551万余两〔30〕,而战后每年的财政结余却明显地减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万两,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几十万两(1843年35.9万余两,1849年55.6万余两)〔31〕 。
总之,由于“银贵钱贱”的日益加剧,各业因之衰败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的危险境地。饱受剥削压迫,财尽苦极,走投无路的广大农民,被迫铤而走险,道光末年全国各地抗捐抗租斗争和会党起义此起彼伏,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斗争即将到来。因此,可以说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所引起的严重杜会问题,是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成语“布帛菽粟”是什么意思?

成语“布帛菽粟”意思是: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基本释义:布帛菽粟 [ bù bó shū sù ]出 处:《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例 句: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

菽乖哒 谁能解释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菽 同“尗” [shū] [ㄕㄨˉ] 郑码:EIKX,U:83FD,GBK:DDC4 笔画数:11,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1123454 <名> 豆类的总称 [beans]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难杀者也。——《汉书·五行志》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春秋·考异邮》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陆游《湖堤暮归》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菽水藜藿(粗茶淡饭。藜藿:野菜;豆叶);菽乳(即豆腐);菽麦(大豆和麦);菽麦不分(豆、麦不分。亦指是非、好坏不分) 菽粟 shūsù [grain] 泛指粮食 布帛菽粟 乖 alert; clever; good; perverse; shrewd; 乖 guāi 五笔拼法:tfux(86完全拼法)、tfu(86简拼) (1) (会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 (2) 同本义 [perverse;violate] 乖,戾也。――《说文》 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贾子道术》 吾独乖刺而无当兮。――《楚辞·怨世》 乖,背也。――《广雅》 楚执政众而乖。――《左传·昭公三十年》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晁错《论贵粟疏》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唐·李朝威《柳毅传》 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汉·王充《论衡·薄葬》 (3) 又如:乖礼(违背成礼、定制);乖角(违背抵触);乖贰(背离;违异);乖背(违背);乖则(违反法则) (4) 分离;离别 [separate]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魏·曹植《朔风》 (5) 又如:乖分(分离;分裂);乖别(分离;离别);乖拆(分离);乖析(分离,支离破碎) (6) 断绝;隔绝 [break off]。如:乖绝(隔绝);乖隔(阻隔);乖梗(受阻而分离) 乖 guāi 〈形〉 (1) 不同;差异 [different] 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晋·潘岳《西征赋》 (2) 又如:乖讹(差错;乖僻);乖越(差失,错误;不相当);乖舛(乖殊。乖异;不同) (3) 反常;谬误 [abnormal;wrong] 朕醉中处事有乖。――《辽史·穆宗纪》 衣服滓弊,行止乖角。――《太平广记·韩愈外甥》引《仙传拾遗》 (4) 又如:乖性儿(乖僻性格);乖和(不正常;不和谐);乖节(失常;过度);乘诞(乖戾荒诞);乖眼(怪眼) (5) 不顺利;不如意 [untoward]。如:乖遇(逆境,不幸的境遇) (6) 邪恶;奸滑 [wicked] 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乖龙左耳来。――唐·韩愈《答张道士寄树鸡》诗 (7) 又如:乖滑(狡猾;调皮);乖子(狡猾的人);乖劣(暴戾;恶劣);乖气(邪恶之气);乖沴(邪气,不和之气);乖诡(奸滑怪诞);乖眼(怪眼;凶眼) (8) 表现好,顺从,听话 [good;obdient;well-behaved]。如:不听话就不乖;这小孩真乖 (9) 灵巧,聪明,伶俐 [alert;clever] 行者的眼乖。――《西游记》十五回 上了一回当,他也学乖了 黄文炳是个乖觉的人,早瞧了八分,,便奔船梢后走,望江里踊身便跳。――《水浒》第四十一回 (10) 又如:乖觉(机敏);乖人(机灵人);乖乖伶(聪明伶俐)乖唇蜜舌(形容口齿伶俐) (11) [方]∶漂亮 [handsome]。如:伢子乖 乖舛 guāichuǎn [disagreeable;perverse;be contrary to reason] 不齐 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潘岳《西征赋》 乖乖 guāiguɑi [well-behaved;obedient] 顺从,听话 小乖乖唻,我们唱你们听 乖乖 guāiguɑi [dear] 可爱的人 漂亮的小乖乖 乖蹇 guāijiǎn [bad] [命运]不好;不顺遂 时运乖蹇 乖孩子 guāiháizi [dear;well-behaved child] 受喜爱的小孩 替我拿进去,像个乖孩子 乖觉 guāijué [alert;clever;shrewd ] 机警灵敏 他生的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红楼梦》 松鼠乖觉得很,听见声音就溜跑了。 乖剌 guāilà [verjuice;crusty;perverse;be contrary to reason] 违逆,不和谐;(性情)不会常规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楚辞·怨世》 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汉书·刘向传》 乖离 guāilí [deviate] 抵触;背离 乖戾 guāilì [verjuice] 乖悖违戾,抵触而不一致。今称急躁,易怒为性情乖戾 脾气乖戾 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史记·天官书》 乖谬 guāimiù (1) [absurd]∶荒谬 将令正乖缪(通“谬”),壹异说云。――《汉书·王莽传》 乖谬悖理 (2) [abnormal]∶反常 乖僻 guāipì [eccentric;odd] 性情乖张偏执 性情乖僻 乖僻的小伙子 乖巧 guāiqiǎo [clever] 机灵 匡超人为人乖巧,在船上不拿强拿,不动强动,一口一声,只叫“老爹”。――《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乖巧 guāiqiǎo [cute;lovely]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多么乖巧的孩子 乖顺 guāishùn [obedient] [方]∶听从教管;顺从 见了他爸爸小家伙立刻乖顺多了 乖违 guāiwéi (1) [disorderly and abnormal]∶错乱反常 寒暑乖违 (2) [contradictory;conflicting]∶违反 (3) [separate]∶分离 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南朝梁·何逊《赠江长史别》 乖误 guāiwù [falsehood] 谬误;错误 乖异 guāiyì [strange thing] 不近情理的怪事 大王为此人谗言,背妻弃子,乱行乖异。――元·佚名《武王伐纣平话》 乖张 guāizhāng (1) [abnormal;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不正常;不对劲儿 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西游记》 (2) [willfulness]∶性情执拗怪僻 行为偏僻性乖张。――《红楼梦》 乖 guāi ㄍㄨㄞˉ (1) 不顺,不和谐:~舛(谬误)。~谬。~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僻(怪僻)。~张(怪僻,不讲情理)。出~露丑。 (2) 机灵,伶俐(多指小孩听话):~~。~巧。卖~。~觉(jué)。~顺。 郑码:METR,U:4E56,GBK:B9D4 笔画数:8,部首:丿,笔顺编号:3125 哒,我不知道

抑且粟米布帛 什么意思

以此开头的词粟裕 粟米 粟红贯朽 粟子 粟秩 粟文 粟土 粟特 粟斯 粟眉 粟粒 粟栗 粟金 粟饭 粟错 粟陈贯朽 以此居中的词贯朽粟陈 斗粟尺布 握粟出卜 天粟马角 论贵粟疏 厉兵粟马 历兵粟马 金粟纸 金粟影 金粟如来 金粟莲台 金粟兰 金粟笺 金粟堆 金粟尺 寒粟子 鬼哭粟飞 贯朽粟红 贯朽粟腐 肤粟股栗 打粟干 以此结尾的词罂粟 沧海一粟 一粟 布帛菽粟 不食周粟 太仓一粟 寸丝半粟 毛发丝粟 飞刍挽粟 尺布斗粟 仁浆义粟 一丝半粟 赠粟 玉粟 游廪食粟 莺粟 银粟 邑粟 义浆仁粟 摇枝粟 闲粟 籼粟 纤粟 五粟 五斗粟 屋粟 握粟 挽粟 脱粟 稌粟 天雨粟 丝粟 税粟 霜粟 输粟 菽粟 蛇粟 僧只粟 入粟 乳粟 请粟 钱粟 起粟 糯粟 纳粟 免粟 米粟 毛粟 芒粟 禄粟 芦粟 龙爪粟 刘晏粟 廪粟 金粟 嘉粟 家粟 积粟 肌粟 红粟 禾粟 毫发丝粟 寒粟 国粟 贵粟 官粟 故粟 谷粟 公粟 给粟 槀粟 赋粟 夫粟 奉粟 凤冠粟 蜚刍挽粟 飞粟 飞蒭挽粟 斗粟 丁氏粟 钿粟 甸粟 登粟 稻粟 丹粟 锄粟 刍粟 尺缕斗粟 柴粟 漕粟 仓粟 财粟 不辨菽粟 边粟 敝绨恶粟 敝绨恶粟 杯水粒粟 包粟 白粱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boshusu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