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盗跖之物”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盗跖之物”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盗跖之故事?谁知??、求一篇庄子盗跖读后感600字哟、盗跖的跖字怎么读?、求盗跖,下惠的故事、带物和从的成语、什么之物的成语有哪些等

盗跖之故事?谁知??

盗 跖
“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孔子对柳下季说:“大凡做父母的,必定能告诫自己的子女,做兄长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做父亲的不能告诫自己的子女,做兄长的不能教育自己的兄弟,那么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可贵的了。如今先生你,是当世的贤士,然而兄弟却被叫作盗跖,成为天下的祸害,而且不能加以管教,我私下里替先生感到羞愧。我愿意替你前去说服他。”柳下季说:“先生谈到做父亲的必定能告诫自己的子女,做兄长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子女不听从父亲的告诫,兄弟不接受兄长的教育,即使像先生今天这样能言善辩,又能拿他怎么样呢?而且盗跖的为人,思想活跃犹如喷涌的泉水,感情变化就像骤起的暴风,勇武强悍足以抗击敌人,巧言善辩足以掩盖过失,顺从他的心意他就高兴,违背他的意愿他就发脾气,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先生千万不要去见他。”
孔子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将人肝切碎后吃掉。孔子下了车走上前去,见了禀报的人员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刚毅正直,多多拜托转达我前来拜见的心意。”
禀报的人入内通报,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亮如明星,头发怒起直冲帽顶,说:“这不就是那鲁国的巧伪之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矫造语言,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你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你整天摇唇鼓舌,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你实在是罪大恶极,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我将把你的心肝挖出来增加午餐的膳食!’”
孔子再次请求通报接见,说:“我荣幸地跟柳下季相识,诚恳希望能够面见将军。”禀报人员再次通报,盗跖说:“叫他进来!”孔子小心翼翼地快步走进帐去,又远离坐席连退数步,向盗跖深深施礼。盗跖一见孔子大怒不已,伸开双腿,按着剑柄怒睁双眼,喊声犹如哺乳的母虎,说:“孔丘你上前来!你所说的话,合我的心意有你活的,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等着一死。”
孔子说:“我听说,大凡天下人有三种美德:生就魁梧高大,长得漂亮无双,无论少小年长高贵卑贱见到他都十分喜欢,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够包罗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种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慓悍、果决、勇敢,能够聚合众人统率士兵,这是下一等的德行。大凡人们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了。如今将军同时具备了上述三种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长八尺二寸,面容和双眼熠熠有光,嘴唇鲜红犹如朱砂,牙齿整齐犹如编贝,声音洪亮合于黄钟,然而名字却叫盗跖,我暗暗为将军感到羞耻并且认为将军不应有此恶名。将军如果有意听从我的劝告,我将南边出使吴国越国,北边出使齐国鲁国,东边出使宋国卫国,西边出使晋国秦国,派人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确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跟天下各国更除旧怨开启新的一页,弃置武器休养士卒,收养兄弟,供祭祖先。这才是圣人贤士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盗跖大怒说:“孔丘上前来!凡是可以用利禄来规劝、用言语来谏正的,都只能称作愚昧、浅陋的普通顺民。如今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是我的父母给我留下的美德。你孔丘即使不当面吹捧我,我难道不知道吗?而且我听说,喜好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好背地里诋毁别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汇聚众多百姓的意图告诉给我,这是用功利来诱惑我,而且是用对待普通顺民的态度来对待我,这怎么可以长久呢!城池最大的,莫过于整个天下。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与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却遭灭绝,这不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吗?
“况且我还听说,古时候禽兽多而人少,于是人们都在树上筑巢而居躲避野兽,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树上,所以称他们叫做有巢氏之民。古时候人们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多存积柴草,冬天就烧火取暖,所以称他们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农时代,居处是多么安静闲暇,行动是多么优游自得,人们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种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没有伤害别人的心思,这就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就不再具有这样的德行,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争战,流血百里。尧舜称帝,设置百官,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杀死了纣王。从此以后,世上总是依仗强欺凌弱小,依仗势众侵害寡少。商汤、武王以来,就都是于篡逆叛乱的人了。
“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而且一心想用这样的办法追求高官厚禄,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作盗丘,反而竟称我是盗跖呢?你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让他死心塌地地跟随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长长的佩剑,受教于你的门下,天下人都说你孔子能够制止暴力禁绝不轨。可是后来,子路想要杀掉篡逆的卫君却不能成功,而且自身还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这就是你那套说教的失败。你不是自称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吗?却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却又遭受如此的祸患,做师长的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做学生的也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为人,你的那套主张难道还有可贵之处吗?
“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战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讨商纣,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极为可耻的。
“世人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离去,竟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世人所称道的忠臣,没有超过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两个人,世人都称作忠臣,然而最终被天下人讥笑。从上述事实看来,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你孔丘用来说服我的,假如告诉我怪诞离奇的事,那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假如告诉我人世间实实在在的事,不过如此而已,都是我所听闻的事。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听到声音,嘴巴想要品尝滋味,志气想要满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寿为一百岁,中寿为八十岁,低寿为六十岁,除掉疾病、死丧、忧患的岁月,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光,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罢了。天与地是无穷尽的,人的死亡却是有时限的,拿有时限的生命托付给无穷尽的天地之间,迅速地消逝就像是千里良驹从缝隙中骤然驰去一样。凡是不能够使自己心境获得愉快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
“你孔丘所说的,全都是我想要废弃的,你赶快离开这里滚回去,不要再说了!你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谈论的呢!”
孔子一再拜谢快步离去,走出帐门登上车子,三次失落拿在手里的缰绳,眼光失神模糊不清,脸色犹如死灰,低垂着头靠在车前的横木上,颓丧地不能大口喘气。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说:“近来多日不见心里很不踏实,看看你的车马好像外出过的样子,恐怕是前去见到盗跖了吧?”孔子仰天长叹道:“是的。”柳下季说:“盗跖莫不是像先前我所说的那样违背了你的心意吧?”孔子说:“正是这样。我这样做真叫做没有生病而自行扎针一样,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撩拨虎头、编理虎须,几乎不免被虎口吞掉啊!”

求一篇庄子盗跖读后感600字哟

伟大的柳下跖万岁— 读《庄子•盗跖》有感(续)
[ 作者:探索者 转贴自:网络文摘 点击数:768 更新时间:2010/12/9 文章录入:红山石 ]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一次会议上当谈到李自成失败三百年的历史教训时,曾经声色俱厉,动容地说道:“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嗯!难道像那些自取灭亡的人那样?骄奢淫逸尔虞我诈醉生梦死鼠目寸光?如果我们愚蠢到这一步,那么‘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诸位的来日之祭!我们也只会得到像大顺军同样的下场!天诛地灭!同志们,难道这就是你们宁肯舍弃生命去追求的理想吗?想当年,我们冒着枪林弹雨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就是为了落到这个结局?不!任何人以这种方式,毁灭革命,毁灭民族的希望,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决不答应!”(影视《张思德》)  
那些打下今天这个江山又背叛这个江山的人们,真是罪孽深重!应该天诛地灭!甚至于那些因受他们当年革命牵连而被变卖糟蹋杀害的千百万无辜者也不会答应,而向他们讨要血债!  
柳子的起义军仅“从卒九千人”,就“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不仅可见起义军战斗力之强,声势之大,作战范围之广,以及当时奴隶制腐败已经不堪一击,也说明他的起义军打击的对象是大大小小诸侯,而不是“民”,是大大小小的诸侯“苦之”,而不是“万民苦之”!它给大大小小的诸侯以巨大的打击!起义军“侵暴”的是“诸侯”,使“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是谁之“邑”?是谁之“国”?当然是奴隶主贵族的了!因此,只能是让奴隶主贵族“苦之”,而不是“万民苦之”!  
二、 柳子“不知鬼事”、“不祭先祖”的反“天命”思想   
早在西周后期,“天命”这个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思想工具已难以控制人心。到春秋末年,由于奴隶制分崩离析,作为它的意识形态“天命”思想就更倒霉了。广大奴隶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实践中萌发和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们把“天命”这个曾经神圣得令人畏惧的东西踩在脚下,大造奴隶主阶级的反,致使“天命”论的卫道士孔子发出绝望的悲鸣。《论语·季氏·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正好从反面说明了当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首先是在劳动人民中萌发兴起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柳子总结广大奴隶反“天命”的斗争经验,形成了自已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首先,他对物质世界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看法:“天与地无穷”。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今天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认识到整个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是不能被创造、被消灭的。这实际上,他否定了上帝创世说,肯定了天地是从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他还指出,人是“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的,就是说:无穷的天地,是世世代代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天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上帝。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观点。   
基于这种认识,柳子对孔子宣扬天命鬼神的唯心主义思想,表示了坚定的批判态度。当孔子要他罢兵休战回乡共祭先祖时,他断然拒绝说,“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说孔子所讲的那套“信天命、敬祖宗”的鬼神之事,全是胡诌乱扯欺人之谈,对维护奴隶制的“天命”论予以彻底否定!  
应该说,柳子对天命的蔑视和反对,是奴隶阶级反抗奴隶制斗争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阶级总是利用天命给自己的反动统治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奴隶主贵族头子都称自己的统治是上天安排的,他们的旨意就是天命的体现,不可抗拒。孔子不仅吹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受命于天”的“圣人”,也自诩他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阶级“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本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粉碎反动的“天命”论。   
柳子历史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他戳穿了“君神授”的骗局。他说,“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尧舜不是上天授予了天下吗?为什么他们的子孙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呢?商汤周武也曾号称是天帝的儿子,但他们的后代却都灭亡了。尧舜原来也不是什么“圣人”嘛!商汤周武原来不也是什么“圣人”嘛!焉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17·3》)!那个维护他们统治的老天爷在哪里呢?柳子无情地嘲弄了“天命”论,把奴隶制的“圣衣”剥落殆尽。柳子不仅大力宣传反“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在起义军内部“不祭先祖”,坚决破除“事鬼神、敬祖宗”等迷信活动,教育奴隶们无论“天命”或“祖宗”都不能靠,奴隶们要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要自己解放自己。“不知鬼事”、“不祭先祖”还有更深一层含义,那就是与先祖世代奴隶地位决裂!“敬鬼神”不如“造反”!这与现《国际歌》中所揭示的真理一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奴隶们要解放,天上没有“神仙”,不能靠;地上的皇帝,原本就是统治奴隶的罪魁祸首,更不能靠。奴隶们的解放,只能靠自己。恩格斯说:我们(他和马克思)十分坚决地认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序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一个人只有他希望自由,他才能成为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由的意识和自由的获得有统一之处。这就是说,只有工人阶级把自身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一种要求,他才可能获得解放。  
柳子的这些革命思想和措施,对于砸烂奴隶们的精神枷锁,发动奴隶们起来造奴隶主的反,推翻奴隶主的统治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  
三、柳子“非六王五伯(霸)”、反“乱人之徒”的朴素辩证思想  
在柳子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思想。天下大乱的春秋末期,人们在回答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时,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复古倒退的反动派孔子鼓吹“克己复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法先王”,妄图维护和复辟腐朽的奴隶制,开历史的倒车,以阻挡奴隶革命的历史潮流。柳子则坚持了革命路线,不仅尖锐地批判了孔子的“法先王”复辟思想,也不主张什么“法后王”,诸如其后的韩非子等,而是采取对以往历史进行无情批判、扬弃,在批判、扬弃中,去其糟糠取其精华,抛弃其污泥浊水,存留其婴儿珍宝。犹如农民扬场,把含有谷粒的糠秕,用木锨一次一次地抛到空中,糠秕自然被风吹走,留下自然就是谷粒。这就是“破”与“立”、“弃”与“存”、“批判”与“继承”、“抛弃”与“发展”,“先破后立”,存立在弃破之中、继承发展在批判抛弃之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孔子没有,连韩非子也没有。  
柳子通过对以往历史无情批判,认为“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而其他诸如黄帝、尧舜、汤武,“皆乱人之徒也”。“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这是以往社会的“婴儿精华”。柳子选择它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他的真知灼见。  
此外,柳子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吕不韦称其“备说非六王五伯(霸),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湎(miǎn)淫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吕氏春秋·当务》)。  
柳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先王”是孔子之流倒行逆施欺世惑众的骗局。这也充分体现了柳子非圣灭圣、薄古反古的朴素辩证思想以及彻底否定奴隶制的革命精神。  
柳子通过对以往历史的批判,认识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绝对永恒的。他用这种观点阐述了社会的演变,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社会情况的分析比较,说明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凝固的、静止的;通过分析“神农之世”没有剥削压迫奴隶制度的事实,指出奴隶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到了“黄帝时代”以后至“汤武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汤武的“后世灭绝”,肯定也会有奴隶制的灭亡,而奴隶制不可能一成不变长治久安。柳子是在中国历史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奴隶制的起源和必然消灭的规律,作出合理推论的第一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重大创见。   
柳子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的辩证思想,坚信奴隶制可以被推翻,起义可以成功。因此,他坚定不移地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决心领导奴隶们冲决奴隶制的罗网,把骑在他们头上的“乱人之徒”——大大小小的奴隶主打翻在地,用革命暴力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奴隶主的新世界!  
柳子这种革命斗争精神,在他与孔子的对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妄图用高官厚禄腐蚀他的革命斗志,用中庸之道解除他的思想武装。但柳子坚贞不屈心明眼亮,给以迎头痛击。他义正辞严地说:“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在此,孔子就不象孟子那么样,以“仁义”(《孟子·告子下·12·4》)说降柳下跖,知其无用。柳子的这种斗争哲学始终贯穿于其毕生的革命实践。甚至于“故死而操金椎以下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谷其头’矣。”(《吕氏春秋·当务》)他在临终之前,还嘱咐部下要取两只铜椎放在他手中下葬,说如果他在地下遇到那些奴隶主头子,他就要用这铜椎砸烂他们的狗头。柳子的强烈爱憎,坚韧斗志,闪烁着他唯物辩证思想的革命光芒!   
四、柳子革命奴隶的道德观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它体现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敌对阶级的道德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孔子效忠于反动的奴隶制,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的忠实走卒心心相印,对他们大加吹捧。《论语·公冶长·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说伯夷、叔齐很有道德,不念旧恶,所以人家很少埋怨他们。《论语·季氏·16·12》:“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说他们互相礼让,不做违反道德的事,饿死于首阳山,因此人们至今还歌颂他俩。被孔子所歌颂的“圣人”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于首阳山”,也耻于“食”被孔子歌颂为“圣人”的周武王之“天下”的“黍”,真是天的的笑话,天大的谬论。《论语·微子·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其实比干只是一个纣商王朝公开的反对派,而微子、箕子都是周王朝在纣商王朝里的内奸。孔子本身最欠缺的就“道德”。例如,他一方面鼓吹让“民”宁愿饿死也要“去食”“存信”(《论语·颜渊·12·7》),而他孔子自己却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不食?”(《论语·阳货·17·7》)不等挨饿,没有官做,就谋划造反。然而,孔子却要人们以这些僵尸为样板,替奴隶主阶级卖命。  
反动阶级尊奉的东西,革命阶级必然视如粪土。柳子对孔子所推崇的“贤士”、“忠臣”,非常鄙视。柳子批驳孔子说:“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柳子对这些奴隶主所树立标榜的“贤士”、“忠臣”榜样、典型,根本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奴隶主头子的狗奴才和替死鬼,无异于被肢解的烂狗、漂在河上的死猪、手持破瓢到处乞讨的乞丐。孔子视为最高尚者,柳子则认为最卑鄙者。这一褒一贬,体现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道德观的极端、根本对立。  
奴隶主贵族的“道德”体现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是“克己复礼”。奴隶主贵族的“道德”标准是“克己复礼”,谓之“仁”。知“仁”谓之“智”,宜“仁”谓之“义”,力行“仁”谓之“勇”。柳子坚决反对奴隶主阶级的腐朽道德,批判孔子鼓吹的反动道德标准,从奴隶革命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观和道德标准。《庄子·胠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相对于对于奴隶主贵族的这套“仁”、“智”、“义”、“勇”“道德”,柳子的奴隶起义军也有自己的道德。奴隶们的根本利益是打倒奴隶主贵族,铲除“以强陵弱,以众暴寡”的社会基础,而实行“均分”。以“均分”为道德标准,故谓“均分”为“仁”。而以敢于向“以强陵弱,以众暴寡”的奴隶主贵族进攻实行“均分”,冲锋在前者,谓之“勇”;以诸如在战斗中退却在后,掩护战友等有宜于“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者,谓之“义”;以善于分析形势,掌握战机,就是“智”。柳子鼓吹奴隶们“造反有理”,而把奴隶起义军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革命暴力行动,以“道德”规范肯定了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从劳动人民的革命利益出发而提出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恩格斯:《反杜林论》),是团结和教育奴隶,打击奴隶主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为奴隶干革命求解放服务的。而柳下跖自己就是奴隶阶级的“仁”、“智”、“义”、“勇”崇高道德的体现者。   
“分均,仁也”。柳子向起义军宣布了关于“分均”即平分社会财产的规定。一方面,宣传向奴隶主贵族夺回奴隶们的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他领导奴隶起义军“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这种对奴隶主贵族采取暴力,实行社会财产再分配的行动,就是以“分均”为旗帜的。另一方面,在革命队伍内部实行合理分配,有饭同吃,有衣同穿,不搞特殊化。它在物质生活上,保障了这支革命队伍能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列宁指出:“在反对旧制制度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事实正是如此。柳子“分均,仁也”要求平等的社会理想,破天荒地彻底否定了奴隶制。在当时,这是包括道家、法家在内的诸子百家所不能比拟的、同剥削阶级等级思想根本对立的最革命的思想。老子只是主张“损有余以奉不足”。  
“知可否,知也”;“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柳子之所以领导奴隶起义军,能所向披靡;批判孔子,能击中要害,就在于他能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正确的思想、道理、意见来。柳子胸怀大略,腹有良策,革命坚决,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他在奴隶阶级对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坚持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结果。这首先表现在柳子能按照阶级斗争的客观实际,去制定起义军的战略、战术。他提出“知可否,知也”的命题。他说,必须清楚地了解起义队伍的进退、攻守、胜败与否等问题,才算高明。要了解这些问题,他认为,只能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认识上。他提出了“知时,智也”。“时”,就是时势,天时、地理条件和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等客观实际情况。“知”,就是审时度势,在革命斗争中掌握、分析、认识上述客观情况的过程。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反映了客观,“知时”了,就是“智”,就有了正确的思想。他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军事部署的思想基础,这是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的卓越表现。为了有效地“剥夺剥夺者”,狠狠地打击敌人,柳子反对不察敌情的盲目行动。他提出“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庄子·胠箧》)的命题。他强调每次击必先周密侦察,弄清奴隶主榨取奴隶血汗得来的财富藏在何处,务求有发必中,以取战果。柳子还把根据实际而“知可否”这一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用于思想斗争,以其分析和批判孔子的反动说教。对于孔子说降,柳子尖锐地揭露说:“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 卫 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你“孔丘”自吹“圣人”,为何你“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根据孔子的失败记录,柳子断言孔子的谬论毫无价值。这种用实践效果去检验人们的思想,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论是非,辨真伪,定取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使柳子透过孔子汹汹其势的表象,看到它秕糠的本质,从认识论的高度,淋漓尽致地揭露和批判了孔学的反动性和荒谬性。正因为柳子从实践出发认识问题,所以他判断孔子,总是把其言行对照、说实对照,然后才下结论。他用这种实事求是的方法,对孔子进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就很容易地发现他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因此,他深刻揭露了孔子“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这个“巧伪人”的丑恶本质,一眼就识破了孔子的恭维不怀好意,击败了他诱降的阴谋,坚定地捍卫了奴隶阶级的革命事业。柳子对孔子的批判有理有据,孔子毫无狡辩之可能!而不像孟子对墨子,只是无中生有,诬蔑诽谤!  
五、柳子奴隶阶级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厉,反抗越甚。既有反抗的思想,必有反抗的行动;既有反抗的行动,必有反抗的思想。哲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在奴隶社会中,必然是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统治争取解放的武器。奴隶阶级是奴隶社会中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主体。社会实践必然使他们从中得到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感性知识,尽管他们身体自由被剥夺,接受文化的利被剥夺,但他们的思想却难以禁锢。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思想交流,可以对实践知识作出某种程度的理性总结和概括。奴隶们的许多革命实践就是奴隶阶级哲学的直接体现。比如柳子的奴隶起义军“不祭先祖”。“祭先祖”于“礼”。“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祭先祖”,那是奴隶主贵族的特,“庶人”尚且没有份,岂有奴隶的份!根本就没有奴隶的事。奴隶虽没有“祭先祖”的份,但却有被用来“祭人先祖”的份。中国的奴隶社会中,在奴隶主眼里,奴隶不是人,是会说话的畜生,可以充当祭祀和殉葬中的牺牲。《孟子·梁惠王上·1·4》:“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死无之后乎!’”之所以奴隶“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先”,完全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夺。作者对奴隶“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先”的指责,完全是张冠李戴。但在柳子“不祭先祖”中,却包含着反“天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此,认真分析奴隶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对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很重要。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由于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历代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革命文化总是讳莫如深,而总是对其实行斩草除根的政策。致使幸存下来可供研究奴隶阶级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少之又少,即使幸存片断,也常已面目全非。为此我们对其更应该珍惜爱护,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现存材料认真研究,拭去其历史的灰尘,加以认真清理和整理,继承和发展。恢复奴隶阶级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不但应该肯定奴隶阶级有自己的哲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柳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深刻影响,答案是十分清楚的。柳子关于要求消灭剥削,实现平等的“分均”思想和反“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一直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是农民起义的两面旗帜。例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就是对柳子反“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唐末王仙芝、黄巢的“天补平均”等口号,北宋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口号,北宋方腊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口号,南宋钟相、杨么的“劫富为均平”口号,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割富济贫”口号,清末太平军的“无处不均匀”口号等,就是对柳子“分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柳子的许多革命思想,是被农民起义军作为一种传统继承了下来了。  
这才是人民的、革命的、进步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所应首先继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柳子领导奴隶起义,作为对奴隶制的“武器的批判”,和作为对孔学的“批判的武器”,不仅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历史条件,而且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法家的思想。例如,先秦法家商鞅的发展观,几乎和柳下跖的发展观如出一辙;荀况、韩非的“法后王”厚今薄古思想,就是建立在柳子对孔子“法先王”谬论的批判之上的;荀况的“生而有耳目之欲”、“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的性恶论,同样是在柳子诸如“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等争取人的正义呼喊中得到启发,只是打上了地主阶级的烙印而已。所有这些,说明先秦法家的进步思想,都曾经在柳子的革命思想中吸取过营养,得益过柳子。  
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由当“谒者入通”,柳子“闻”“孔丘”之名亦为“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恨不得“以”其“肝益昼哺之膳”!也足见孔子对奴隶们做恶之多端,为恶之深重!奴隶们对其愤恨仇视之一斑了。孔子是奴隶主的帮凶,是奴隶的死敌。货真价实。柳子对孔学的批判,是一个被统治被压迫最深重的阶级对一个统治压迫最残酷的阶级的批判;法家对孔学的批判,只是一个较先进的统治阶级对一个最落后统治阶级的批判。而墨家与道家则大致是界于两者之间,墨家偏于柳家,道家偏于法家。因此,柳子对孔学的批判要比法家对孔学的批判要彻底和深刻得多。  
孔说是一种为反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谋利益的说教,只要有反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存在,就有孔说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批判孔说,如同批判统治阶级一样,艰难而长期,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由有阶级到无阶级的整个进步发展过程中。批判孔说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其艰难,主要在于反动统治阶级掌握着政治、经济、舆论,并且总是利用其对它鼓吹、美化、圣化、神化,而打压对它的揭露和批判。

盗跖的跖字怎么读?

跖 拼音:zhí。 这个’跖’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奴隶起义的领袖,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求盗跖,下惠的故事

盗 跖
【题解】
“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至“几不免虎口哉”,写盗跖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规劝盗跖,反被盗跖严加指斥,称为“巧伪”之人。盗跖用大量古往今来的事例,证明儒家圣君、贤士、忠臣的观念都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儒家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就连孔子自己也“不容身于天下”,因为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盗跖”是先秦时代里一位著名的叛逆者,称他为“盗”当然是基于封建统治者的观点,孔子眼里的盗跖就是“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吃人肝的人物,但同时又不得不赞美他“心如涌泉,意如飘风”,而且兼有“三德”。第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因篇幅较长注译时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至“离其患也”,写子张和满苟得的对话,一个立足于名,一个立足于利,通过其间的辩论更进一步揭示出儒家说教的虚伪性,并且明确提出了“反殉而天”、“与道徘徊”的主张,与其追求虚假的仁义,不如“从天之理,顺其自然。余下为第三部分,写无足和知和的对话,一个尊崇势与富有,一个反对探求、抨击贵,通过其间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提出“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的主张。
本篇历来认为是伪作,或认为是后学者所为。通观全篇,第一部分与二、三部分的语言风格也很不一样,第一部分一气呵下,直陈胸意,淋漓尽致,不拖泥带水,与《庄子》内篇离奇婉曲的风格迥异;二、三部分又晦涩不畅,显得十分费解。
【原文】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1),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2),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3),万民苦之(4)。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5);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6)。”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7),强足以距敌(8),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9),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10),脍人肝而

什么之物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之物的成语有 :身外之物、菜果之物、分外之物傥来之物杯中之物池中之物、囊中之物、盗跖之物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ozhizhiwu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