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三复斯言”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三复斯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三复斯言的近义词?、粉貌花容过眼空 笑他狂蝶逐西东 贞心储在冰壶里 透出祥光日映红 以上四句话什么意思?求详细解答、杜甫<羌村三首>中语言凝练的体会和理解,请举例说明、关于三的成语、带有言的三字有哪些成语、求羌村三首的赏析等

三复斯言的近义词?

蓝:一般是指清澈,明亮的意思。悠悠:一般是指轻快,平和,淡泊,释怀的意思。蓝悠悠的意思是清澈、透明的意思。蓝悠悠的近义词:清凌凌。

粉貌花容过眼空 笑他狂蝶逐西东 贞心储在冰壶里 透出祥光日映红 以上四句话什么意思?求详细解答

有点像佛家的偈语。个人认为是讲:不要在意眼前的繁华,把自己的心放平和,最终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色欲害人,淫邪召祸,自古已然,于今尤烈。现代男女,社交公开,应事接物,无有分寸,稍不小心,即种祸根。往往因此同室操戈自相鱼肉恩断义绝,夫妇离行,朋友分离,功匮业废,丧失胶漆之情好,断送金石之坚操,可畏哉!皆因女色引起劫难杀祸也。
  又有走马风化之区,逢场作戏,以为偶尔涉足,无伤大雅;殊不知花柳流毒,大则戕生丧命,远则遗患子孙,现前之痼疾难痊,肢体残缺者,指不胜屈,是谁造成?良堪浩叹!须知智慧生于精神,精神寓于体魄,吾人必须先有强健之好体魄,然后有充沛之精神,方足以任非常之事功。苟不于年富力强时,节省欲心,消除淫念,保养精神以筑好根基,虽有绝大志愿,美满前程,奈志勇而形残,神昏质朽,必至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故玉皇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难管的是“任意”,难防的是“惯病”,制人欲于初发之时,本极容易,祗缘一向姑息他如骄子,所以养成猖獗之势,到那横流时,非有万夫莫当之勇不为功。
  凡有家庭责任者,教育子弟,宜杜渐防微,先立净本清源之法则,邪书休看、邪话休听、邪人休近、邪画休现、邪地休行。丈夫在外,主妇为一家之表率,其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整个家庭之倾向,儿女不自觉而模仿之,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故孟母择邻而处,邻尚须择,况家庭教化呢!是以主妇尤当端庄、贞正以示范,出门不要打扮过份艳丽,在家不可衣衫暴露不整,勿姑息以养成陋习,使长幼内外,都生敬畏之心,故正一家之风范,实从主妇之端正开始。
  凡为子弟者,少年之时,血气未定,首戒在色,因筋骨尚未坚凝,宜防斫丧发育之生机,西哲有云:“胜情欲,乃胜最大之敌人。”否则败伦伤化以此,毁灭前途以此,须知门户可托父兄,而丧德辱名,非父兄之所能庇!生育乃由父母,而求疾蹈险,非父母之所能由,希三复斯言而自勉之。
  吾书至此,普望青年志士,社会名流,提高警觉,防患未然,过风化之区若踏虎尾,渡爱河之水若涉春冰,澡身浴德,种毕生当富贵之源;由义居仁,积子孙万世无穷之福。从此凶消庆聚,祥光普照大千,岂不善哉!有诗为证。
  诗曰:
粉貌花容过眼空,笑他狂蝶逐西东;
贞心贮在冰壶里,透出祥光日映红。

杜甫<羌村三首>中语言凝练的体会和理解,请举例说明

  是《羌村三首》吧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绚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关于三的成语

臂三头 六街三陌 六街三市 六韬三略 六问三推 屡次三番 茅庐三顾 孟母三迁 目无三尺 暮四朝三 拿三搬四 偏三向四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欺三瞒四 让三让再 让再让三 绕梁三日 日出三竿 日出三竿 日高三丈 日上三竿 日已三竿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三百六十行 三百瓮齑 三班六房 三般两样 三榜定案 三病四痛 三不拗六 三步两脚 三曹对案 三茶六饭 三茶六饭 三茶六礼 三差两错 三差五错 三长两短 三长四短 三朝五日 三朝元老 三从四德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鸟七寸嘴 三寸之舌 三等九般 三等九格 三迭阳关 三叠阳关 三冬二夏 三对六面 三番两次 三番五次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坟五典 三风十愆 三夫成市虎 三夫之对 三夫之言 三复白圭 三复斯言 三纲五常 三告投杼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更半夜 三宫六院 三姑六婆 三顾草庐 三顾茅庐 三跪九叩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好二怯 三好两歹 三好两歉 三户亡秦 三槐九棘 三环五扣 三皇五帝 三回九转 三回五次 三荤五厌 三魂出窍 三魂七魄 三饥两饱 三家村 三缄其口 三谏之义 三江七泽 三江五湖 三脚两步 三教九流 三街两市 三街六市 三街六巷 三节两寿 三句不离本行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老四少 三老五更 三邻四舍 三令五申 三六九等 三马同槽 三毛七孔 三媒六证 三命而俯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朋四友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铺八菹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亲四眷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拳不敌四手 三拳两脚 三人成虎 三人为众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日新妇 三三两两 三三四四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蛇七鼠 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 三牲五鼎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 三尸暴跳 三尸五鬼 三十而立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三天 三豕涉河 三首六臂 三兽渡河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台八座 三汤两割 三汤五割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两头 三头八臂 三头对案 三头两面 三头两日 三头两绪 三头六臂 三头六面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推六问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三位一体 三窝两块 三五成群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下五除二 三写成乌 三写易字 三心二意 三心两意 三衅三浴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旬九食 三言讹虎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盈三虚 三余读书 三浴三衅 三怨成府 不知肉味的解释'>三月不知肉味 三灾八难 三灾六难 三占从二 三战三北 三折肱为良医 三折肱为良医 三贞九烈 三贞五烈 三旨相公 三旨相公 三纸无驴 三智五猜 三足鼎立 诗家三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事不过三 事无三不成 说三道四 岁寒三友 汤去三面 蹄间三寻 蹄闲三寻 蹄闲三寻 挑三拨四 挑三豁四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挑三嫌四 条三窝四 推三推四 推三阻四 退避三舍 亡秦三户 网开三面 韦编三绝 稳吃三注 无风三尺浪 无事不登三宝殿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五申三令 咸五登三 言三语四 阳关三迭 杨穿三叶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一倡三叹 一唱三叹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 一饭三吐哺 一国三公 一举三反 一口三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三复 一日三覆 一日三秋 一日三省 一日三岁 一日三月 一时三刻 一岁三迁 一问三不知 一献三酬 一献三售 一隅三反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壹倡三叹 勇冠三军 游戏三昧 有三有俩 余声三日 语四言三 约法三章 再三再四 再衰三涸 再衰三竭 攒三集五 攒三聚五 遮三瞒四 至再至三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昼日三接 朱弦三叹 着三不着两

带有言的三字有哪些成语

三言两语三复斯言言三语四三言讹虎三言五语三言二语

求羌村三首的赏析

羌村三首   杜甫
  (一)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nú)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xūxī)。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二)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中作“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论诗莫如盛唐,读诗莫比李杜。杜甫写诗不比李白云游海天,涉足仙界,而是脚踏实地,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寻求灵感,在平实的叙述和描写中寄托深情,看似平常,却有空谷传音之妙。
  公元756年,安史乱军攻破潼关,杜甫携妻带小,寄居羌村。不久,听说流亡中的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就离家北上,企图为平叛效力。然事与愿违,刚启程便被叛军捉住,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绚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啸天)
  羌村三首 (之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父老乡亲,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
  一再的解释说:“不要嫌弃酒的味道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壮年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感谢父老携酒问候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鉴赏】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anfusiyan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