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物盛则衰”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物盛则衰”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盛字的成语、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为何都短命?有盛必有衰?、与衰结构相同的字有什么?、李斯为何被秦二世所杀?赵高又死于何人之手?、物盛则衰,月满则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等

有关盛字的成语

有关盛字的成语 :繁荣昌盛盛气凌人久负盛名盛况空前盛情难却盛名难副太平盛世、盛衰利害、饕餮盛宴、躬逢其盛拳拳盛意过盛必衰春秋鼎盛、享有盛誉、水盛胜火、盛筵必散、盛德不泯、忧盛危明、人烟阜盛、盛行一时、盛衰荣辱囊里盛锥、盛服先生、年壮气盛、物盛则衰、运旺时盛、三伏盛夏、香火鼎盛、盛名天下、党坚势盛、盛行于世、盛食厉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必虑衰、盛不忘衰、盛衰兴废、祲威盛容、云雾之盛,顷刻而讫、丰容盛鬋、盛年不再、躬逢盛事本盛末荣、盛德遗范、颇负盛名、休明盛世、盛肥丁瘦、盛筵难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为何都短命?有盛必有衰?

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几千年间,中国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统治绩效如何,更多地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没有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与腐蚀。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西方历史上没有盛世这个词,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历史上没有过辉煌的时代,在西方历史上,它们往往被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期”。与中国的盛世比起来,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则没有这么短命。 伊丽莎白时代与乾隆时代有许多巧合。伊丽莎白女王与乾隆同是25岁即位,与乾隆一样,她也是一位理智又灵活的政治家。她即位之初,英格兰内部因宗教分裂而处于混乱状态,对外则面临与法国的战争和与苏格兰及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她以高明的妥协策略使英国摆脱了宗教战争的阴影,又以灵活的外交与周围大国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为英国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伊丽莎白统治英国45年。她登基时英国还是个贫穷衰弱的二流小国,而当她逝世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期因此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与中国的盛世不同的是,“黄金时代”之后,英国并没有衰败。“黄金时代”成了一个国家长久上升的起点,在那之后,英国国势继续蒸蒸日上,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领先于世界。 原因是英国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一部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虽然英国社会始终存在种种无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重提“盛世”二字,许多时候已经不合时宜。 第一,中国历史上,“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往往问题重重。 一个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并不需要通过自我宣传来为自己壮胆。相反,在一些有问题的时代,人们却常常会高唱盛世的调子。 因为“盛世”是传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历经暴力夺后,一个政就需要以“养民”“牧民”的成绩来支持自己的合法性。而盛世的出现,当然是统治成绩的最佳证明。 在一个王朝埋头开拓进取的过程之中,统治者们并不会经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中,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相反,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宋高宗因动乱而幸得大宝,偷安一隅,大敌在侧,却无心进取。这种治绩,无论如何与盛世不沾边。然而宋高宗却常常自诩为“中兴”和“盛世”。在皇帝的鼓励下,大臣们称颂盛世之声铺天盖地应接不暇。他们说皇帝“于皇睿明,运符中兴,绵于肃清,乾夷坤宁”。“大功巍巍,超冠古昔”,“皇帝躬行,过于尧禹”。他们夸秦桧“心潜于圣,有孟轲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负伊尹觉民之任”,“大节孤忠,奇谋远识”,“圣贤一出五百岁,开辟以来能几人”。这些当初精心撰写的谀词,今天听起来只是讽刺。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声音叫得最响的时代是清代。众所周知,清代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因此有清一代的诏书中,连篇累牍的内容是宣传大清政的“深仁厚泽”。 但是,在整个清代盛世之中,盛世叫得最响的又是两个特殊阶段,一个是身背篡位恶名的雍正统治时期,另一个是乾隆晚期,也就是盛世已经渐行渐远之际。康熙时期,对盛世二字并不那么感冒。康熙平定三藩后,群臣请上尊号,康熙明智地拒绝了,他说:“贼虽已平,疮痍未复,君臣宜加修省,恤兵养民,布宜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可耻也!”正是这种难得的清醒,才有了以后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出台。 第二,“盛世”是循环论的产物,而今天的中国历史已经摆脱循环。“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与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多元交错发展不同,中国历史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线性循环体,其线性发展的规律是一治一乱,一盛一衰。《易经》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无陂不平,无往不复”。就是说,凡事发展到顶点后,无不向反方面运动。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运转规律。《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左传》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则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无一不证明着中国人治循环规律的牢不可破。在传统政治中,一个社会如果达到了“盛世”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眼前无路,只有持盈保泰一法,尽量推迟那不可避免的衰败来临了。 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从自身的一治一乱循环转向与世界大潮合流。跳出中国文明的视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是只有盛极而衰,百十年就要重新洗一次牌这一条路可走。 全球化使中国人有机会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虽然中国自我运转的规律仍然在深层次地起作用,但是无论是谁,都已经不希望中国再次回到盛极而衰的旧有轨道。正如梁启超说: 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乱如循环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说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国而国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

与衰结构相同的字有什么?

参考答案:“衰”在汉字结构中于上中下结构。这样的字很多的,如哀、靠、衷、意、蕉、蕾、章

李斯为何被秦二世所杀?赵高又死于何人之手?

李斯为赵高陷害而死。赵高为秦王子婴所杀。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的沙丘政变。赵高合谋李斯,假传遗诏,逼死公子扶苏,使秦二世胡亥即皇帝位。赵高被封郎中令(九卿之一,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成为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赵高排挤掉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大批亲信。杀死秦皇室兄弟姐妹二十余人。昏庸无知的胡亥夺得帝位后,一味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此时赵高再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赵高借职务之便,离间胡亥、李斯的君臣关系。引起胡亥勃然大怒。赵高又乘机诬陷李斯。说李斯、李由父子与“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有关系,还“有过书信往来”。胡亥听之雷霆大发,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李斯被除,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指鹿为马。实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和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
公元前207年,赵高指使心腹杀秦二世嬴胡亥于咸阳。立秦始皇帝嫡长孙子婴(身世无定论)即皇帝位,为秦三世。后不久,子婴依赵高主意,废帝号,称秦王。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九月,赵高要子婴实行斋戒,到宗庙行礼,接受传国的玉玺。经过五天,子婴与他两个儿子及宦者韩谈谋议说:“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了秦二世,害怕群臣们诛杀他,便假作是行德义而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约定,消灭我国的宗族后瓜分土地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到宗庙敬祀祖先,这是想趁机在宗庙中杀死我。我推托有病不能去,丞相一定会亲自来到我这里;他一来我们就杀了他。”赵高几次派人来请,子婴都不去宗庙。果然他亲自来到斋宫,子婴便命令心腹韩谈刺死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
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6955.htm#6

物盛则衰,月满则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一定条件下,物盛还可以接着发展,月满经过努力可以更圆更大,如果措施对,态度对,要有自己见解,把握好,看怎么做好。

“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欲速则不达 [ yù sù zé bù dá ]
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出 处: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二、译文: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三、理解:
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 。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
贬义,评价人急功近利,缺乏谨慎小心
四、造句:
欲速则不达,你得一步一步地干。
学习外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你学习英文不到半年就读莎士比亚的诗,这种学习方法恐怕是欲速则不达。
学习科学知识要循序渐进,想走捷径,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五、近义词:
偃苗助长、急功近利物极必反、 盛极则衰 、月盈则亏 、矫枉过正
六、反义词:
事半功倍一蹴而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ushengzeshua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