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言同勒石”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言同勒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言字的演变、带言的成语有哪些、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燕然勒石记功”,那个石还在吗?字呢?、破石结尾成语有哪些、青田石与篆刻艺术是什么?等

言字的演变


yán
(1) ㄧㄢˊ
(2)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恘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3)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
(4)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
(5)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
(6) 姓。
(7) 郑码:SA,U:8A00,GBK:D1D4
(8) 笔画数:7,部首:言,笔顺编号:4111251
参考词汇
--------------------------------------------------------------------------------
character say speech talk word

详细注解
--------------------------------------------------------------------------------

yán
〔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宋·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

yán
〔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晋·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yán
〔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
言必有中
yánbìyǒuzhòng
[whenever one say sth.,one hits the nail on the head;what one says is always to point] 一说就说到关键、要害的地方。形容说话恰当得体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言不及义
yánbùjíyì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talk frivolously] 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
[speak with one’s tongue in one’s cheek;say what one does not mean] 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质无益也。——《左传·隐公三年》
言出法随
yánchū-fǎsuí
[The law shall be enforced to the letter upon its promulgation] 宣布之后就立即依法执行
言传身教
yánchuán-shēnjiào
[teach by personal example as well as verbal instruction] 在口头上传授讲解,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从言行两方面进行教育
言辞
yáncí
(1) [one’s words;what one says]∶说话所用的词句
(2) [word]∶话语
与为言辞。——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言道
yándào
[what he said;say] 说;说道
那人言道和你是同乡
言定
yándìng
[agree on] 说定;说好
言多语失
yánō-yǔshī
[easily make mistakes while talking more] 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
言官
yánguān
[imperial censors] 谏官
被言官听劾,拿送法司究问。——《警世通言》
言归于好
yánguīyúhǎo
(1) [come together again;sink a feud;make it up with sb.]∶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言是虚字无义
(2) [reconciliation]∶调解和和解
言归正传
yánguī-zhèngzhuàn
[let’s return to one’s business;get back to the subject] 开始谈或讨论正题。在评话和旧小说中用作套话
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言过其实
yánguò-qíshí
(1) [exaggerate overstate;be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马良传》
(2) 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
言和
yánhé
[kiss and be friends;come together again] 讲和
言欢
yánhuān
[talk cheerfully] 欢快地交谈
握手言欢
言简意赅
yánjiǎn-yìgāi
[words are few,but they contain profound truth;be precise and to the point] 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
言教
yánjiào
[teach by word of mouth;give verbal directions] 用语言进行说教
言教
yánjiào
[precept] 教训;说教
言教不如身教
言近旨远
yánjìn-zhǐyuǎn
[be simple in language but profound in meaning] 言词简单浅近而意旨宏大深远
言路
yánlù
(1) [channels through which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may be communicated ]∶向政府提出批评或建议的途径
(2) [opportunities for airing views]∶发表意见的机会
广开言路
言论
yánlùn
[speech;expression of political views;opinion on political views] 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
提倡言论自由
常好言论。——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以快言论。——清·刘开《问说》
言情
yánqíng
[describe loving stories (books);romance fiction] 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
言情小说
言人人殊
yánrénrénshū
[each person offers a different version;different people give different views] 每人说的话都不一样。指各有自己的见解
言甚详明
yánshènxiángmíng
[explain in detail;go(enter) into details;be given in detail] 论述很详尽明了
言谈
yántán
[ way one speaks or what he says] 谈话;谈论
言谈大有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谈举止
yántán-jǔzhǐ
[ speech and deportment] 指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观其言谈举止,倒是像个文人
言听计用
yántīng-jìyòng
(1) [take sb.at his words;readily accept sb’s ideas] 说的话都听,出的主意都被。形容非常信任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2) 亦作“言听计从
言外之意
yánwàizhīyì
[implication;meaning underneath the words;read between the lines;what is actually meant] 含蓄而没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言为心声
yánwéixīnshēng
[words are the voice of the mind;what the heart thinks the tongue speaks]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意指言语是表达心意的声音,即言语反映思想
言笑
yánxiào
[talk and laugh;talk cheerfully] 说笑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庄重)
言笑自若
yánxiào-zìruò
[natural and calm] 自若:如常。有说有笑,如同平日。形容在异常的情况下,仍能不变神色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关羽传》
言行
yán-xíng
[words and deeds;opinion expressed and action taken]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若一
yán-xíng ruòyī
(1) [live up to one’s words] 说的与做的一个样。形容能说到做到
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汉·刘向《刘田稷母》
(2) ——亦作“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
yán-xíng yīzhì
[act as one speaks;as good as one’s words;match words with deeds;suit one’s action to one’s words] 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标‘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测起来,这也正像他的话。——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言犹在耳
yányóuzài’ěr
[the words are still ringing in one’s ears;ring in one’s heart] 话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
言语
yányǔ
[spoken language;speech] 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一个词
言语
yányu
[speak out] [方]∶招呼;回答;开口
回答呀,别不言语
言语
yányu
[speech;answer;speak;talk] 说话
与人罕言语。——明·魏禧《大铁椎传》
市人之言语。——唐·杜牧《阿房宫赋》
言责
yánzé
(1) [responsibility]∶指君主时代臣下对君主进谏的责任
(2) [responsible for one’s words]∶指对自己的言论所负的责任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解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zhě wú zuì,wénzhě zú jiè
[Blame not the speaker but be warned by his words] 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批评的人并没有罪,被批评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大可以拿听到话来警惕自己
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言之不预
yánzhī-bùyù
[no speaking in advance] 没有把话说在头里
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
言之成理
yánzhī-chénglǐ
[there’s a point there;plausible] 话说得有道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
[non-elegant words will not become popular] 言:言辞。文:文采。行:流传,流行。谓语言若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
言之无物
yánzhī-wúwù
[speech deviod of substance;empty verbiage] 指文章或言论空洞,没有内容
言之有据
yánzhī-yǒujù
[be quite justifiable;speak on good grounds] 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言之有理
yánzhī-yǒulǐ
[there’s a point there;plausible] 说话有道理
抓住哲学争论的界线使其言之有理
言之凿凿
yánzhī-záozáo
[say sth. with certainty] 凿凿:确实。讲得非常确实
言之凿凿,确可信据。——《聊斋志异·段氏》
言重
yánzhòng
[be flattered by sb’s favourable remark] 话说得过重
汉译英
--------------------------------------------------------------------------------

character say speech talk word
相关词语
--------------------------------------------------------------------------------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溜溜的屁事,占据的篇幅要多

“燕然勒石记功”,那个石还在吗?字呢?

昨天 2017.8.14已经找到了石刻,在蒙古国杭爱山上!http://news.qq.com/a/20170815/000686.htm?t=1502730404256#p=1

青田石与篆刻艺术是什么?

青田石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制作为墓葬用的小石猪等实用品。宋代,青田石被大量用作印材。“古人于图画、书籍皆有印记某人图书。今人遂以其印呼为《图书》”(明?陆文量)。故民间至今仍称青田石为图书岩。元明时期,经文人赵孟頫、王冕、文彭、何震等的试用、倡导、推广,引发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使印章从实用艺术变为观赏艺术,开创了文人篆刻艺术的石章新时代。
雕师轶事: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大家,在中国印史上功绩巨大。他创造了“元朱文”,开创边款,摹辑我国早期印谱——《印史》,倡导“汉魏而下典型质朴”的印风。同时还开创了文人用石治印的先河。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赵魏公私刻‘水晶宫道人’。”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曰:“赵松雪,篆玉箸,刻朱文,颇流动有神气。”清代高积厚亦谓:“迨赵吴兴工书而精于刻,力追汉人。”赵孟頫在大德十年给王利用的信中提到:“名印当刻去奉进。”可见赵孟頫是能自篆自刻的印学家,而他所用的印材正是青田灯光冻。经考证,宋太祖八世孙赵希怿寓居青田,希怿之孙赵孟奎、赵孟牛、赵孟至、赵孟圻皆进士,与孟頫同宗同辈,应有交往,使赵孟頫有了解、获取青田石的机遇,并使他可能成为最早使用青田石刻印的著名文人。清光绪《青田县志》收录的韩锡昨《滑凝集?诸葛寅安铜章印谱序》中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韩锡胙(1716~1776年),青田人,乾隆举人,官至苏松督粮道,工书画,诗文尤为峻拔绝欲,时人称他为刘基之后“青田第二异人”。他对印学深有研究,为《阴骘文印谱》、《湖州吴氏印谱》、《石缘印谱》等作过序,故他在《滑疑集》中的记载当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长期以来,印学界认为“篆石为印,肇煮石山农(王冕)”,这是不正确的,因民间宋代之前已用石制印,而在著名文人中亦并非王冕最早用石治印。王冕刻印用石有“花药石”、“花乳石”、“花蕊石”之称。据宋代官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载:“花蕊石或名花乳石,出河南阌乡县”,故可能是3个名称同一种石头。至于王冕所用之印石是本义上的“花乳石”还是引申后的某地雕刻石,由于缺乏史料与实物,实难定论。不过王冕的印材中也十分可能有青田石,因他与青田刘基关系甚密。刘基(1311~1375年)为王冕的《竹斋诗集》作序,王冕则在《题青田山房》诗中道:“青田刘处土,潇洒好山房……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表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
雕师轶事:文彭文彭(1498~1573年),史称为印学开山鼻祖。这除了他是南京国子监博士,身为书画名家文征明长子,秉承家学,才华出众外,还得益于他与青田石的一次偶遇。清人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记载了文彭在西桥畔意外获得四筐青田灯光石的故事。文彭“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而自篆自刻,“无石不印”。由于他与何震等人的大力倡导,使青田冻石之名广传四方,从而逐步创立了石印新时代。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载:“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青田石成了文人篆刻的主要印材。明代潘云杰编辑2600余方的大型印谱《集古印范》时,“其未备者,购青田石,请苏(宣)、杨(当时)二名家,手为摹勒,不惟大小方圆,仿佛旧制。”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太仓张灏的《承清馆印谱》中共见印664方,冻石有498方,占四分之三。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收录了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的印作344方,除经火的38方,其余306方中青田石216方,占70%。可见,青田石在我国制印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青田石成为文人篆刻艺术的理想载体。历代篆刻家对青田石推崇备至。明代篆刻家、印学家沈野《印谈》载:“石之贵重者曰灯光,其次鱼冻。灯光之价,直凌玉上,色泽温润,真是可爱。”篆刻家吴日章认为:“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刀,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甘畅《印章集说》载:“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其文俱润泽有光,别有一种笔意丰神,即金玉难优劣之也。”清代篆刻家黄易认为青田石“柔润脱砂,仿秦汉各法,奏刀易得心应手。”谢坤认为“图书之石,青田县所产称最。”正如清代陈莱孝论印诗所曰:“冶金刻玉古时章,花乳青田质最良。”青田石是备受历代篆刻家推崇的印材。
文人治印的春风吹进威严的紫禁城,帝王们除拥有象征力、高贵无比的玉玺、金印外,又多了许多石质印章。清康熙帝之后,历代帝王都用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刻制了大批“闲章”,且品类繁多,有名号印、斋堂印、收藏印、鉴赏印、成语印、吉语印、箴言印等。青田石印在雍正(1723~1735年)时开始进入宫廷。乾隆二十年(1765年),大臣钱陈群进献乾隆帝的两枚印章,《和风甘雨》(图8.16)、《瑞日祥云》青田石印各为9.1 cm×4.3cm。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1790年),由大臣金简、和珅从乾隆御制诗文中选取有“福”、“寿”字样句子各60句,采用上等青田石,由苏州织造镌制两套印章各60枚作为贡品,分别是《宝典福书》与《元音寿牒》。这两套印章,分别装在有上、下两层的紫檀木雕龙纹图案宝匣内,至今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antonglesh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