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乌焉成马”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乌焉成马”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成语涵义的演变:从内涵复杂到表意浅显、“作”和“做”有什么区别?、“作”与“做”的区别、有谁知道'乌焉成马'这个成语的近义词?谢谢各位的答复、做和作字用法和意思上各有什么区别?各什么意思?、十二生肖的成语等

汉语成语涵义的演变:从内涵复杂到表意浅显

近来,电视上热播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参与。而且,由于比赛中听写的诸如瓮牖绳枢斫轮老手龙骧虎峙俟河之清等成语连许多成年人都提笔忘字,因而也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危机”话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还有很多词语,历经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乌焉成马,与原来的字词已有天差地别。
乌焉成马”源自古语中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意即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文字经过多次转,很容易传写出错。比喻事经辗转,易出讹谬。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词语被“乌焉成马”、改变了原有的味道?
蛛丝马迹”与“马”没有丝毫关系
成语“蛛丝马迹”,很多人耳熟能详,其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意思是说,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可是,却有不少人望文生义,将其误解为人们所骑之马,认为 “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1987年上海辞书出社出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也称“马迹”为“马蹄的痕迹”。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 “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灶马!
“灶马”学名“突灶螽”,昆虫纲,直翅目,蟋螽科。体粗短,长约20毫米,暗褐色或污白色且有麻点暗纹,后足发达,能跳跃。穴居,常群居暗湿处,是屋内灶前常见的昆虫。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促织”即蟋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也有关于灶马的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这些都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是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又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辨识,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为“蛛丝马迹”。
蛛丝马迹”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王家贲的《别雅序》中:“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由于灶马是一种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做“蛛丝虫迹”,如清代夏敬渠所著《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此外,灶马还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呆若木鸡”原本是指最“牛”斗鸡
呆若木鸡”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或痴痴发愣的样子,呆即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可是按照庄子的本意,这个成语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着一种最高深的境界。因为在斗鸡中,外表活蹦乱跳锋芒毕露、强悍伶俐的鸡并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内蕴真气、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最“牛”的斗鸡。
这个成语典出《庄子·达生》,原本是个寓言,说的是纪渻子为齐宣王训鸡的故事。战国时期,斗鸡是贵族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热衷于斗鸡的齐宣王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请了一个叫纪渻子的人门负责训练斗鸡。刚刚训了十天,齐宣王就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齐宣王急于求成,十天时,他就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又来询问斗鸡训练得如何,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纪渻子仍然告诉他还是不行,因为这只鸡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这只斗鸡已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做的鸡一样。果然,齐宣王的鸡只要一进斗鸡场,别的鸡掉头就逃。
由此可见,“呆若木鸡”并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能让其他斗鸡望风而逃
衣冠禽兽”最早代指“文官武将”
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因为,衣是指穿衣,冠是指戴帽。这个成语顾名思义,是指禽兽披着人的衣服戴着人的帽子。在很多成语词典里,都将其解释为“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上海辞书出社1979年出的《辞海》中,其解释更为直接: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但是,若溯其源,不难发现衣冠禽兽一词最早却是个褒义词,它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为了衬托皇上“龙”之形象的尊贵,朝廷大臣的官袍则要绣上禽、兽。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的官服上绣飞禽,武将的官服上绘走兽。“衣冠禽兽”在当时遂成为文官武将的代名词,原本是代指“当官的”。
明代官员分为九品,在官袍上绣出飞禽走兽的补子,官阶大小一目了然。因此,古代官员穿的袍子也叫“补服”。清代沿明制,文武官员袍子上的补子虽然都为文禽武兽,但具体是哪些禽兽略有差异。明代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将一品和二品都是狮子,三品老虎,四品豹子,五品熊,六品和七品都是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文官的补子八品换成了鹌鹑,九品换为练雀。武官一品改为麒麟,三品改为豹,四品改为虎。
其实,古代有一个成语叫“衣冠枭獍”,门比喻品行败坏、忘恩负义,就像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枭獍,音读“消竞”,相传枭是食母的恶鸟,獍是食母的恶兽。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里曾有“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铁石心肠”并非“无情无义
成语铁石心肠亦做铁肠石心铁打心肠心如铁石。如今,人们常将其作为贬义,比喻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无情无义。唐·皮日休《桃花赋序》:“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其实,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误解。“心如铁石”的原义本为“心如铁石坚”,是一个褒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中郎将,被派出使匈奴。抵达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他被幽禁在地窖中,后又被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牧羝羊。羁留匈奴19年后,苏武终于归国。史籍中的“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如铁石坚”正是赞颂苏武意志坚定,“留胡节不辱”,始终没向匈奴投降。此后,很多史籍中的“铁石心肠”或“心如铁石”一词也都是“推崇、褒扬”之义。《三国志·魏武帝纪》:“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领长史王必这个人是我艰难创业时的人,他忠诚,有能力,勤于工作,意志坚定,是国家清廉贤能的官员。这里的“心如铁石”无疑是夸王必“意志如铁石般坚定不移”。《南史》卷六十三:“侃则临危不挠,鸦仁则守义以殒。古人所谓‘心同铁石’,此之谓乎。”
由此可见,“铁石心肠”虽是比喻心肠像铁和石头那样坚硬,但却是用于褒义。因为,这个成语的侧重点在于其“不为感情所动”,而不是指心肠硬得像冰冷的铁和石头那样“无情无义”。
狗屁不通”本应为“狗皮不通”
狗屁不通”的释义是“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难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但是,这个成语最初原本与“屁”无关,而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炎炎夏日,狗必须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身上的这一特点,正是“狗皮不通”的由来。
由于“皮”与“屁”谐音,而屁又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所以,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 “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与“狗屁不通”相近的成语有“一窍不通”等。窍:心窍,人有七窍,“一窍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无知、一点不懂。但“狗屁不通”和“一窍不通”这两个成语词性不同,前者多用做贬义,有些不懂装懂的意味;后者则为中性成语。
稳操左券”不等于“稳操胜算
古代契约被称为券或契券,用竹木制成,分左右两片,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其中,左片即左契,亦称“左券”,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人保存;右片叫右契,亦称“右券”刻着债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因此,由债人收执的“左券”,是用来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就叫“操左券”,并用“稳操左券”比喻有充分的把握。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契约文书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古代买卖行为一般要订立契券。据《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小宰负责职掌 “听称责(债)以傅别”,“听取予以书契”,所谓“傅别”、“书契”即契券。傅指“傅著约束于文书”,别指“一别为两,双方当事人各执其一”。
稳操胜算尽管也是有把握取得胜利,但“胜算”二字更侧重于能够制胜的计谋。稳操左券稳操胜算只是两个近义词而已,在内涵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三个臭“皮匠”本为三个“裨将”
“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形容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但谚语中的“皮匠”原本是“裨将”。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演变才变成了“皮匠”。
在古代,制鞋或修补鞋的工匠称“补鞋匠”,也被俗称为“皮匠”。清代梁章钜《称谓录·百工》:“徐博世为皮匠,能为一缝裘。”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满腹谋略被后人视为“足智多谋”的化身。修鞋补鞋的皮匠,有多少个恐怕也顶不上一个诸葛孔明。这里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
那么,何为“裨将”?裨将是古代最低一级的将军,也叫副将,通常由校尉或都尉升迁。作为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裨将往往都有参与军中帐议。《汉书·项籍传》:“梁,为会稽将,籍,为裨将。”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明史·杨璟传》:“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
可见,这个民间谚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作”和“做”有什么区别?

“做”和“作”在语音上没有区别,两者都含有“制造”这一意思,但又不能混用,区别有三点: 一、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工”、 “做衣暇”、 “做作业”等。 “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 “作”则一般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等。 二、从感情色彩上看, “做”所连接的多数都是中性事物。如做客、做梦,都无所谓好坏。 “作”所连接的事物多数是贬义的,如作恶、作弊、作假等。 三、 “做”是一个“全动词”,就是说它能独立地作为一个动词,在运用中体现完整的动作童思。而“作”是“半动词”,它往往跟别的动同连起来使用,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意思,如:叫作、制作、作战等。

“作”与“做”的区别

一般认为,“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虽然心下有一个疑惑,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如果遇到具体、抽象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最近使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的《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才发现混淆的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在老队长家里做客(148页)
老队长的老伴田大娘和女儿小华,正在家里作饭,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149页)
按说,“做客”比“作饭”抽象,“作饭”比“做客”具体,可是,课文的写法刚好是颠倒的。还有的时候书里的写法好像是随机的:
我要是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大夫、买药,作这作那让我吃。(107页)
丁大娘说:“要是我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做那让我吃。”(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一个个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称赞地说:“作得多好啊!……”(151页)
一会儿请大家尝一尝我们做的中国饺子。(167页)
有的人吃过,说外边是面做的皮儿,里边是肉和菜做的馅儿,很好吃;(167页)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做”和“作”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李荣的《文字问题》。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名家。 钱先生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于世;吕先生细腻缜密,清通如水,为人钦敬;李先生殚精竭思,求人求己都很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考察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也都不能完全区分这两个字。
钱先生偏于使用“作”字。这从一打开《七缀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本前言”就可以知道:
此书出以来,我作了些修订。我感谢魏同贤同志,给它机会面世。辛广伟同志辛勤帮助这本书的出,我向他致谢。附带一提,《集》中三篇文章已被法国学者郁白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作了精审的移译,我在译本《后序》里,也表达了“内销”转为“出口”的惊喜了。
书里也一般使用“作”字:
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计。(1页)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太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26页)
一位画家作了这样的插图:(46页)
这种种都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或赞赏。(93页)
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103页)
一个明末的孤臣烈士和一个清初的文学侍从尝试地作了相同的心理解答。(127页)
但也能看到用“做”的例子,虽然极少: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81页)
假如她有腔无调地“讴歌”起来,那显然是在做戏,……(86页)
那个平常的称谓在这里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意义:不指“德国巨商”,而指和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91页)
而且居然也可以找到同样条件下“作”“做”混用的例子:
……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71页)
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本店祖传的货色。(74页)
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的影响,……(21页)
只有一个地方,钱先生连用了3次“做”:
假如有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当然没人做过,也许是无需做的。(105页)
仿佛钱先生也认为“试验”是具体的,应该用“做”。
吕叔湘先生与钱先生正相反,偏于使用“做”字。我们引书的前面几节里的一些句子以见一斑。(吕先生的书每小节前有节号,我们用节号标示出处,也便持不同本的人查验。):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检讨,…(1节)
当然,最好是用字母做代号,……(3节)
一般地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做语法分析的依据:……(4节)
也可以拿‘语素’做最小单位,……(9节)
请注意后面的3例,多数人都习惯用“作”,而吕先生用“做”。特别是“动词+作(做)”的形式,吕先生写“做”:“叫做(2节)”“分做(38节)”“算做(41节)”“当做(47节)”“看做(72节)”“译做(注9)”等。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字混用的现象,例如:
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做谓语,如:(120页)
同一节就有:
有些介词可以带上宾语作谓语,因而才有……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是一次用“作”,一次用“做”。其他如:
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44节)
形容词作谓语跟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不另作一类。(62节)
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75节)
如果有人把一番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79页)
钱先生和吕先生各有所好,也似乎各有所执,但都不能避免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字。
李荣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一样,也偏于使用“作”字。这里举3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文字学都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1页)
正文连题目,“庄”字见三十九次,都作姓用。(20页)
异体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里只就功用宽窄等略作说明。(21页)
这本书是讲文字学的,所以有很多“某字作某”“某字本作某”的说法,这些也许是文字学的固定说法,不足为证。但全书的“V~”形式都写“V作”,书里有“用作(21页)”“读作(22页)”“改作(24页)”“写作(9页)”“误作(10页)”“描润作(50页)”等。可是我们也从中检出五处写“做”的例子,其中一处是“叫做”:
我采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全面的有系统的,那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时间太长。(2页)
这么做一方面贻误一般读者,推广这种错觉。(13页)
“夹手”是把手夹住,所以“夹”字写成从手的“挟”。上句又有“扶”字做仿效加手旁的依据。(45页)
后人写古书或刻印古书,有时无心写错字,这叫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74页)
差使跟做事有关,写成“差事”好像也有讲。(93页)
第3个例子可以比较:
有意的改写,常常拿无意的创新作根据,……(76页)
精审如李先生,犹不能避免两字混用,可见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①

既然两个字不能分开,那么能不能干脆合并呢?
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作”并入“做”,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可能让“工作”“作文”“作风”“作品”这些已经固定的写法改变面貌。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做”为“作”。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全书只有“作”没有“做”。《骆驼祥子》是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估计,要取消“做”只用“作”,希望文字典雅的人那里会通不过。所以,另一个照顾目前情况的办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要修改目前所认为的分用标准。抽象、具体的标准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一是我们没法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具体两大类,二是即使分了这样的类,也只能开成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守,而无法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好象本世纪初废“底”归“的”,用语法标准来分配“的”“地”“得”三字一样。
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作谓语的动词都写“做”,固定的词都写“作”。这样可以保证现有的词都保持目前的写法,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作风、作用、作为(名词)、作为(动词)、作者、作品、作对、作废、作乐、作罢、作息、作伪、作孽、作战、作东、作主、作案、作法(=方法)……
而下面的写法就无须犹豫了:
做饭、做菜、做饺子、做针线、做作业、做作文、做工作、做解释、做报告、做计划、做方案、做这做那、做东做西、做法(道士做法)……
另外,“动词 + 作(做)”一律写“作”。这一类的形式都表示一种观念上的、或者动作结果的意义而不是加在宾语上的具体动作。这样写也和目前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相合。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分不清是词还是词组的情况,比如:
作诗~做诗 作人~做人 作事~做事
也许还要硬性规定一下。(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因而主张写成后面的形式。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好在数量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成了如果尚雅,就按我们提议的办法办;如果从俗,就按老舍的办法办,全部写“作”。②

不过,要指出,雅俗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古代有“作”而无“做”。这里举一则金文的例子,两则《诗经》的例子和两则《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典范。
《虢季子白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
宝盘。
《诗经·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广韵》不收“做”字,直到《集韵》才在“作”字下指出:“俗作‘做’,非是。”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候,“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入字书,而且被认为不对。如果认为“古典的”才是“高雅的”的话,一律写“作”倒是弃俗而就雅。
【注】
①我们当然不排除几位先生的著作在经过排字房的时候产生误植的情况。但几位先生所持不同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 + 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是排字房的注意。此外,吕先生的这部著作也收入后来出的一些先生的文集中,个别措辞有修改,但“作”、“做”的使用情况没有改变,可见两字的交替使用在吕先生那里也不是绝对排斥的。
②只有一个词会给一律写“作”带来困扰,这就是“做作”一词,但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碰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准备了一个语言中难得一见的完全同义词“造作”。

有谁知道'乌焉成马'这个成语的近义词?谢谢各位的答复

乌焉成马【释义】: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所以同意思的近义词:以讹转讹

做和作字用法和意思上各有什么区别?各什么意思?

做:1、动词。干,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例如:做活,做工。2、制造。例如:做衣服。3、写作。例如:做文章。4、当,担任。例如:做领导。5、用作于……例如:一些垃圾可以做原料。作:多音词。zuo(阴平):作坊。zuo(去声)1、做(作为名词意思)例如:精耕细作。2、 起。例如:振作。3、写作,作品(名词)。例如:著作。4、假装。例如:作态,装作。5、当作,作为。例如:过期作废。6、进行。例如:同什么什么作斗争。

十二生肖的成语

十二生肖成语   一、鼠   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九牛二虎之力   三、虎   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调虎离山 谈虎色变 骑虎难下 暴虎冯河 绣虎雕龙 饿虎扑羊 抱虎枕蛟 羊入虎口 熊据虎跱 鲸吞虎噬 燕颔虎颈 狼吞虎咽 狐假虎威 三人成虎 投畀豺虎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乳狗噬虎 虎毒不食儿 坐山观虎斗   四、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五、龙   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跃凤鸣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章凤姿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来龙去脉 画龙点睛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活龙活现 屠龙之技 群龙无首 攀龙附凤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鱼龙变化 云龙风虎 元龙高卧 笔走龙蛇 骥子龙文 鱼质龙文 老态龙钟 云起龙骧 叶公好龙 药店飞龙 望子成龙 麟凤龟龙 痛饮黄龙 直捣黄龙 炮凤烹龙   六、蛇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车殆马烦 兵荒马乱 蛛丝马迹 千军万马 风樯阵马 乌焉成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八、羊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九、猴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十、鸡   鸡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味如鸡肋 陶犬瓦鸡 呆若木鸡 杀鸡取卵 杀鸡为黍   十一、狗   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血喷头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头军师 乳狗噬虎 蝇营狗苟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盗鼠窃 行同狗彘 飞鹰走狗 斗鸡走狗落水狗 狗马之心 白云苍拘   十二、猪   牧猪奴戏 冷水烫猪 猪仔国会 猪仔议员 猪朋狗友 猪头三牲 泥猪瓦狗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uyanchengma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