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以德报怨”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德报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报怨以德的出处、以德报怨文言文翻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什么道理、“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呢?等

报怨以德的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所谓“为无为”,不是不做,而是“无争”。是不要刻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去做,而是顺其自然而去做。
如是,“事无事,味无味”便很好理解了。事无事者,当为不要庸人自扰的另一种说法(庸人自扰的解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更同意不要自己滋事的解读。味无味者,应理解为不要贪图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忠告。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的欲望,就是远离对市井俗念的追求,不被灯红酒绿的奢华所诱惑。不会趋从于“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去追捧那些足以玩物丧志的“奇珍异宝”,时刻保持一种不惑的心态对待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学习的最高境界,当是能够“学”(品悟)到书本、和前人学说之外的学问,看待一切人和事,都能够站在世人(当事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复原其动机或者原因。还人事至最自然的原始状态,而不敢妄自揣测,把夹杂个人的好恶的主观评判强加于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所谓“大小多少”,是言不要看不起“小”与“少”,要能够把小看的不小,把少看得不少。或者,用“大其小,多其少”来描述更容易理解。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有如何看待,还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如能大其小、多其少,就会有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善行。就会不至于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嫌贫爱富见死不救。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大其小,多其少”,还包含抑富济贫,消除两极分化,化解敌对情绪,实现和谐同存理想。有了这种思想境界,才能够以德报怨。其实用以德消怨更容易理解本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面对一件难事儿,要学会从最容易处入手,而不要一下子被难倒而放弃。做大事也需要从细微处着眼,“决策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效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好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只是人们人为地把它弄得太难而已。实质上,不在于事难,而在于自己的“心难”。或言“心态难”、“心理难度加大”更好理解。 “大事”者,与之雷同。比如一个农妇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真命天子”开创一个王朝的壮举何其伟大?其实说到底,那些事儿与自己放牧200只牛羊的能力相去不远。只不过你把羊群驯服了,他把人群驯服了。
说句题外话,国王与村夫的本质差别在于:村夫每日里都在试图从别人(或者庄主)那里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辈子被利用来替别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国王经常把名义上都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分封给臣民,从而换取他们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业越来越稳固。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靠整天夸夸其谈地表达宏大志向才成其为圣人的(一定不要把圣人与伟人混淆。他也不趋同于英雄、豪杰那一类的人物。倒是很类同于“真人”的概念) ,相反,是靠对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的处理让世人肃然起敬有口皆碑奉为楷模的。 如果一个人把践诺看得很轻,一定不会有很高的信誉。轻率对人、轻率作事的,必然遭受众多挫折。正因为圣人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不用心去做的事,所以才能够不被挫折所阻挠。

以德报怨文言文翻译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直,正直,美好的品德与行为。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扩展资料
本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参考资料论语·宪问_百度百科

如何做到以德报怨?

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朋友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样才会适应这个社会。

以德报怨什么道理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不排除拿起板砖飞过去的意思! 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以直报怨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其还以颜色,就是“以直报怨”。我说,这种认识是小人的认识,不是圣贤的观点。
以怨抱怨“以怨报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含有以仇视、怨怒对待仇视、怨怒的意思,实为不可取。其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debaoyu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