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罪人不孥”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罪人不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孟子 梁惠王下翻译、翻译:古者罪人不孥,况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令释之。、孟子的文章里出现的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引用的修辞的话有什么、不组成什么成语、“孥人”的意思?谢大家、《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罪魁祸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相关成语(含“人”字的成语)等

孟子 梁惠王下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一)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与?”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注释]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王:指齐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⑦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注释] ①汤事葛:汤,即商朝的创建者成汤。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汤事葛”,其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第五章。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国名。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xiǎn yǔn),秦汉时称匈奴。④勾(gōu)践:春秋时越国君主。前494年,越被吴打败,勾践屈辱事吴,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周颂•我将》。⑥莒:殷末国名(此从赵岐说),非西周分封、前431年为楚所灭的莒国。⑦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⑧以上六句为《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⑨一人:指殷纣王。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道:‘我想去游览转附、朝儛两座山,然后沿着海边往南,一直游览到琅邪;我要怎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守的情况。都没有无事外出的。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种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的人。夏代的民谚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视察,我们哪会得到补助?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现在却不是这样,出巡时兴师动众,征集粮食,使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累的人不得休息。人人侧目而视,个个怨声不绝,百姓就会作乱造反。(这样的巡游)背逆天意,祸害百姓,吃喝浪费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了诸侯的忧患。从上游顺流玩到下游,乐而忘返,这叫流;从下游逆水玩到上游,乐而忘返,这叫连;打猎不知尽兴,这叫荒;喝酒不知满足,这叫亡。先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径。只看您怎么做了。’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⑥。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在都城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离开宫室搬到郊外住。接着就开仓救济穷人。又召来乐官,吩咐道:‘给我作一首君臣同乐的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首吧。其中有句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齐国著名贤臣晏婴。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④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⑤慝(tè):恶。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乐曲名。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毁掉它了。”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③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王曰:“善哉言乎!” 宣王说:“说得好啊!”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孟子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④,《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⑥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说:“从前公刘爱钱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团结安定声威扬。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启程奔前方。’这就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远行。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⑦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注释] ①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②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陕西甸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同“可”。④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⑤橐、囊:盛东西的口袋。⑥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⑦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王曰:“弃之。” 宣王说:“抛弃他!”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说:“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王曰:“已之。” 宣王说:“罢免他。”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臣弑其君,可乎?”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九)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十)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注释]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②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①,迁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注释] ①毁其宗庙: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②迁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③旄倪: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倪,儿童。
  (十二)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哄(hòng),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翻译:古者罪人不孥,况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令释之。

这些话应该翻译成:“古时候惩罚有罪的人不会牵连他的妻子儿女,更何况是他的母亲呢!我不忍心因为儿子犯罪的缘故而拘禁他的母亲。”命令释放了她。

孟子的文章里出现的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引用的修辞的话有什么

  都有,在下面的举例中,基本是挂一漏万的,可以自行查看。
  ==========
  引用是有的,比如引用《诗经》《尚书》,孔子的话,他人的话。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里面的诗曰和汤誓曰就是分别引用诗经和尚书的。
  ========
  有排比,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有比喻,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个比喻出现在对齐宣王的问对当中
  ===============
  至于夸张,由于《孟子》一书是语录体,所以我暂时还没有办法确定哪个是完全的修辞学上的夸张,但是个人认为其中关于仁道的作用基本都是夸张。比如《孟子·梁惠王下》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不组成什么成语

百不一爽 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百败不折 折:屈服。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意志。拔不出腿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拔不出脚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扒拉不开 扒拉:用手指头快速移动。不能如意安排或运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无子嗣最重大。常用来劝告已过适婚年龄而还未结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不知不识 “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猪狗不如 猪狗 :zhū ɡǒu 1.猪与狗。 2.詈词。谓人下贱如牲畜。鸥鸟不下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耳闻不如眼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耳不忍闻 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耳不旁听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心致志的神态耳不离腮 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儿大不由爷 由:听从,顺从。儿女长大成人,由不得父母做主儿大不由娘 由:听从,顺从。儿女长大成人,由不得父母做主地头蛇的解释'>恶龙不斗地头蛇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凹凸不平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昂昂不动 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爱理不理 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爱答不理 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没礼貌罪人不孥 〖解释〗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不胜诛 〖解释〗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自救不暇 〖解释〗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自负不凡 〖解释〗自恃高明,不同寻常。终始不渝 〖解释〗自始至终,一直不变。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解释〗犹言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质而不野 〖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情不举 〖解释〗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政令不一 〖解释〗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正言不讳 〖解释〗说话爽直,毫无忌讳。真人不露相 〖解释〗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真金不怕火 〖解释〗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解释'>糟糠之妻不下堂 〖解释〗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赞声不绝 〖解释〗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远水救不得近火 〖解释〗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远不间亲 〖解释〗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郁郁不得志 〖解释〗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雍容不迫 〖解释〗形容态度大方,从容不迫。一渊不两蛟 〖解释〗比喻两雄不能并立。一言不发 〖解释〗一句话也不说。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解释〗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一代不如一代 〖解释〗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夜不成寐 〖解释〗寐:睡着。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咬人狗儿不露齿 〖解释〗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行不符 〖解释〗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朽棘不雕 〖解释〗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解释〗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心不由主 〖解释〗为情感所激动,指神智不能由自己控制。笑而不答 〖解释〗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笑不可仰 〖解释〗笑得直不起腰来。孝思不匮 〖解释〗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下愚不移 〖解释〗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下落不明 〖解释〗下落:着落,去处。指不知道要寻找的人或物在什么地方。喜怒不形于色 〖解释〗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无所不尽其极 〖解释〗犹言竭尽其所有。无巧不成话 〖解释〗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同“无巧不成书”。卧床不起 〖解释〗病卧床上,不能起来。铁板不易 〖解释〗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跳在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跳进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天理不容 〖解释〗天理:天道;容:容忍、宽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天机不可泄露 〖解释〗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露。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同“天机不可泄漏”。天机不可泄漏 〖解释〗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漏。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天不怕,地不怕 〖解释〗形容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解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滔滔不尽 〖解释〗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同“滔滔不竭”。损有余补不足 〖解释〗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损人不利己 〖解释〗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岁月不居 〖解释〗居:停留。指时光流逝。岁比不登 〖解释〗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同“比年不登”。死不旋踵 〖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水洩不通 〖解释〗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树欲息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欲静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欲静而风不宁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手不停毫 〖解释〗手不停顿地书写。形容不停地写作。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解释〗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解释〗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事无三不成 〖解释〗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市不二价 〖解释〗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士可杀不可辱 〖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始终不易 〖解释〗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始愿不及此 〖解释〗始愿:当初的愿望。指事势的变化发展,并非起初所料想到的。生不遇时 〖解释〗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神鬼不测 〖解释〗神灵鬼怪都不能揣度。极言事情的隐秘奇异。亦作“神鬼难测”。神不知鬼不晓 〖解释〗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同“神不知鬼不觉”。三句话不离本行 〖解释〗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三句不离本行 〖解释〗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若不胜衣 〖解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柔而不犯 〖解释〗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稔恶不悛 〖解释〗长期作恶而不悔改。人生面不熟 〖解释〗人的面貌陌生,素不相识人不自安 〖解释〗人心惶惶,动摇不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解释〗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人不可貌相 〖解释〗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解释〗犯:侵犯。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缺一不可 〖解释〗少一样也不行。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请将不如激将 〖解释〗指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愀然不乐 〖解释〗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解释〗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解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一狐之腋的解释'>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解释〗比喻众愚不如一贤。千闻不如一见 〖解释〗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器宇不凡 〖解释〗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解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骑曹不记马 〖解释〗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破甑不顾 〖解释〗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破烂不堪 〖解释〗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贫贱不移 〖解释〗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皮笑肉不笑 〖解释〗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女大不中留 〖解释〗指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牛头不对马面 〖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解释〗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磨不磷,涅不缁 〖解释〗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民心不壹 〖解释〗人民的心意不一致。民不畏死 〖解释〗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迷惑不解 〖解释〗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瞒上不瞒下 〖解释〗瞒:也作“漫”,欺骗,蒙蔽。瞒着上面,不瞒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级知道。麻痹不仁 〖解释〗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驴头不对马嘴 〖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留连不舍 〖解释〗依恋着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同“留恋不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解释〗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户枢不蝼的解释'>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解释〗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同“户枢不蠹的解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两雄不并立 〖解释〗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良莠不一 〖解释〗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同“良莠不齐”。力学不倦 〖解释〗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浪子回头金不换 〖解释〗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居不重茵 〖解释〗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同“居不重席”。久久不忘 〖解释〗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捷雷不及掩耳 〖解释〗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江水不犯河水 〖解释〗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解释〗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家丑不可外谈 〖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疾霆不暇掩目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疾雷不暇掩耳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疾雷不及塞耳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积重不返 〖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积重不反 〖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魂不著体 〖解释〗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画龙不成反为狗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虎不成反类犬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皇天不负苦心人 〖解释〗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河水不犯井水 〖解释〗比喻互不干犯。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解释〗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解释〗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解释〗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圭角不露 〖解释〗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狗猪不食其余 〖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释〗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高不辏低不就 〖解释〗犹言高不成低不就。纲目不疏 〖解释〗比喻法令细密。敢怨而不敢言 〖解释〗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风马不接 〖解释〗犹言风马牛不相及。法不传六耳 〖解释〗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二者不可得兼 〖解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二话不说 〖解释〗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解释〗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动荡不定 〖解释〗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东方不亮西方亮 〖解释〗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貂不足,狗尾续 〖解释〗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脆而不坚 〖解释〗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解释〗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解释〗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解释'>初生之犊不畏虎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初生之犊不惧虎的解释'>初生之犊不惧虎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缠夹不清 〖解释〗缠夹:纠缠夹杂。杂七杂八搅在一起,弄不清楚。惨然不乐 〖解释〗表情凄楚的样子。采椽不斫 〖解释〗采:柞木。比喻生活简朴。参差不一 〖解释〗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人生何处不相逢 〖释义〗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一山不藏二虎 【出处】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解释】比喻两人不能相容【示例】【故事】盛水不漏 【出处】郭沫若《盲肠炎·穷汉的穷谈》:“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真好,真正是盛水不漏,真正把共产主义运动说穿了。”【解释】比喻说理严密【示例】【故事】纯一不杂 【出处】鲁迅《“题未定”草》:“东林党也有小人,古今来无纯一不杂的君子群。”【解释】纯:纯粹;一:单一;杂:驳杂,不纯洁。形容纯粹、单一,没有杂质【示例】【故事】乘其不意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乘其不意,急击之,此兵之诡道也。”【解释】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示例】我们要~打击敌人【故事】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 【出处】【解释】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示例】【故事】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 【出处】【解释】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示例】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是。(《水浒》第二十八回)【故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解释】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示例】~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解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示例】【故事】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 【出处】【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示例】【故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 【出处】【解释】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示例】【故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出处】《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解释】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示例】【故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示例】【故事】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示例】【故事】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 【出处】【解释】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示例】【故事】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 【出处】【解释】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示例】【故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释】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示例】【故事】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薄技在身的解释'>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示例】【故事】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 【出处】《景德传灯录》:“僧问绍宗:‘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解释】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示例】自古道:“~。”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晓得了。(《金瓶梅词话》第四回)【故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解释】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示例】俗话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故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 【出处】【解释】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示例】自古道:“~。”你好生记着我的话。(《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故事】不脩边幅 〖解释〗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亦作“不修边幅”。不习水土 〖解释〗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不世之业 〖解释〗不世:非常、非凡。稀世罕有的功业。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解释〗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不念僧面念佛面 〖解释〗不看僧面看佛面不揪不采 〖解释〗指不理睬。不紧不慢 〖解释〗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不遑启处 〖解释〗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不遑宁息 〖解释〗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同“不遑宁处”。不怀好意 〖解释〗怀:包藏。没安好心。不龟手药 〖解释〗①使手不冻裂的药。②比喻微才薄技。兵在精而不在多 〖解释〗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必不得已 〖解释〗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比岁不登 〖解释〗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比年不登 〖解释〗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解释〗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不僵 〖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折不移 〖解释〗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百折不屈 〖解释〗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百折不摧 〖解释〗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不冷不热 〖解释〗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解释〗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百世不易 〖解释〗千秋万代永不改变。百动不如一静 〖解释〗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百不一遇 〖解释〗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百不一贷 〖解释〗犹言无一宽免。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解释〗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白头不终 〖解释〗指夫妇不能偕老。按兵不举 〖解释〗犹按兵不动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风牛马不相及 〖解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孜孜不辍 同“孜孜不已”。锱铢不爽 犹言分毫不差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捉摸不定 估量不透。捉摸:猜测,预料。卓荦不羁 谓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壮心不已 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逐物不还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祝不胜诅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骤不及防 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忠不避危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置之不顾 置:放着;之:代词;顾:照管。放在那儿不管。执意不从 执:坚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他人。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至死不渝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直认不讳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回避隐瞒。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只骑不反 见“只轮不反”。执迷不醒执迷不悟执迷不误 形容坚持而不觉悟执迷不返 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执法不阿 阿:迎合。执行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势。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贞不绝俗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招架不住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朝不保暮 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诈奸不及 犹言十分奸诈。诈痴不颠 谓假装痴呆。曾不惨然 竟不觉得惨痛。

“孥人”的意思?谢大家


孥nú
(形声。从子,奴声。本义:儿子)
同本义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宋·秦观《赠张潜道》
妻子与儿女的统称
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
通“奴”。以为奴婢
予则孥戮汝。――《书·甘誓》
⒈儿子:妻~。
⒉妻子和儿子:以其~适西山(适:到、去)。
⒊〈古〉通’奴’奴婢,奴仆。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   ●一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三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四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五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七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八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九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十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十一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十二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十三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十四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十五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十六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词目 罪魁祸首 发音 zuì kuí huò shǒu 释义 魁:为首的;首:头目。作恶犯罪的头子。 出处 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示例 这场空难事故的~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元凶巨恶, 祸首罪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相关成语(含“人”字的成语)

饱人不知饿人饥;
害人不浅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诲人不倦
明人不做暗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求人不如求己;
杀人不见血;
人不知,鬼不觉
杀人不眨眼
遇人不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可貌相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自安
损人不利己;
真人不露相;
罪人不孥
乘人不备
吃人不吐骨头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uirenbun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