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大酺三日”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大酺三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接龙游戏、武媚娘传奇中媚娘举剑对着李承乾在哪集????、第三个字带三的四字成语!、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是什么意思、??三?.成语、武媚娘传奇中媚娘举剑对着李承乾在哪集????等

成语接龙游戏

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富尊荣荣华富贵贵而贱目目无余子子虚乌有有目共睹睹物思人人中骐骥骥子龙文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士饱马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此以往往返徒劳劳而无功功成不居+居官守法+法外施仁仁浆义粟粟红贯朽朽木死灰灰飞烟灭灭绝人性性命交关关门大吉+吉祥止止+止于至善+善贾而沽沽名钓誉誉不绝口口蜜腹剑剑戟森森森罗万象象箸玉杯杯弓蛇影影影绰绰绰约多姿姿意妄为为人作嫁嫁祸于人人情冷暖暖衣饱食食不果腹腹背之毛毛手毛脚脚踏实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经纬万端+端倪可察+察言观色色若死灰灰头土面面有菜色+色授魂与+与民更始始乱终弃+弃瑕录用+用舍行藏+藏垢纳污污泥浊水水乳交融融会贯通通宵达旦+旦种暮成+成人之美美人迟暮暮云春树树大招风风中之烛烛照数计计日程功功德无量量才录用+用行舍藏+藏头露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急如焚焚琴煮鹤鹤发童颜颜面扫地地上天官官逼民反反裘负刍刍荛之见见微知著著作等身身强力壮壮志凌云云消雨散散兵游勇勇猛精进+进退失据+据理力争争长论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顾顾影自怜怜香惜玉玉液琼浆浆酒霍肉肉薄骨并并行不悖+悖入悖出+出奇制胜胜任愉快快马加鞭鞭辟入里里出外进+进寸退尺+尺寸可取+取巧图便便宜行事事与愿违违心之论论功行赏赏心悦目目光如豆豆蔻年华华而不实实事求是是古非今+今愁古恨+恨之入骨骨腾肉飞飞沿走壁壁垒森严严阵以待待理不理理屈词穷+穷原竟委+委曲求全全力以赴赴汤蹈火火烧火燎燎原烈火火烧眉毛毛羽零落落井下石石破天惊惊惶失措措置裕如如运诸掌掌上明珠珠沉玉碎碎琼乱玉玉碎珠沉沉滓泛起起早贪黑黑更半夜夜雨对床床头金尽+尽态极妍+妍姿艳质质疑问难难以为继继往开来来龙去脉脉脉含情+情见势屈+屈打成招招摇过市市井之徒徒劳往返返老还童童牛角马马首是瞻瞻前顾后后顾之忧+忧国奉公+公子王孙孙康映雪雪上加霜霜露之病病病歪歪歪打正着着手成春春蚓秋蛇蛇口蜂针针锋相对对薄公堂堂堂正正正中下怀怀璧其罪罪大恶极极天际地地丑德齐齐心协力力不胜任任重道远远见卓识识文断字字斟句酌+酌盈剂虚+虚舟飘瓦+瓦釜雷鸣鸣锣开道道不拾遗+遗大投艰+艰苦朴素素丝羔羊羊肠小道道听途说说长道短短兵相接接踵而至至死不变变本加厉厉行节约约定俗成成仁取义义形于色色色俱全全军覆灭灭此朝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施鬼设+设身处地地平天成成年累月月白风清清净无为为期不远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备多力分分寸之末末学肤受受宠若惊惊涛骇浪浪子回头头疼脑热热火朝天天高地厚厚貌深情情同骨肉肉眼惠眉眉来眼去去伪存真真脏实犯犯上作乱乱头粗服+服低做小+小试锋芒芒刺在背背井离乡+乡壁虚造+造化小儿+儿女情长长歌当哭哭天抹泪泪干肠断断鹤续凫凫趋雀跃跃然纸上上树拔梯梯山航海海枯石烂烂若披锦锦绣前程程门立雪雪虐风饕饕餮之徒徒劳无功功败垂成成千上万万象森罗罗雀掘鼠鼠窃狗盗+盗憎主人+人莫予毒毒手尊前前因后果果于自信+信赏必罚+罚不当罪罪恶昭彰+彰善瘅恶+恶贯满盈盈科后进进退两难难分难解解甲归田田月桑时时和年丰丰取刻与+与世偃仰+仰人鼻息息息相通+通达变+变化无穷穷途末路路不拾遗遗臭万年年深日久+久悬不决+决一死战战天斗地地利人和和而不唱唱筹量沙沙里淘金金屋藏娇娇生惯养养精畜锐锐不可当当头棒喝喝西北风风雨同舟舟中敌国国色天香香火因缘缘木求鱼鱼龙混杂杂七杂八八拜之交交头接耳耳鬓斯磨磨砖成镜镜花水月月旦春秋秋高气爽爽然若失+失惊打怪+怪诞不经经久不息息事宁人人言啧啧啧有烦言言必有中中庸之道道路以目目瞪口呆呆头呆脑脑满肠肥肥马轻裘裘弊金尽尽力而为为富不仁仁至义尽尽心竭力力透纸背背道而驰驰名中外外合里差差强人意意在言外外圆内方方底圆盖盖世无双双管齐下下车伊始始终如一一蹶不振振臂一呼呼风唤雨雨沐风餐餐风露宿宿弊一清清心寡欲欲取姑予+予取予求+求神问卜+卜昼卜夜+夜不闭户户枢不蠹蠹众木折+折槁振落+落落大方方寸已乱+乱琼碎玉+玉洁冰清清风明月月盈则食食言而肥肥遁鸣高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席卷天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明扼要要价还价价值连城城狐社鼠鼠腹鸡肠肠肥脑满满腔热枕枕石漱流流离转徙+徙宅忘妻+妻儿老小小本经营营私舞弊弊绝风清清尘浊水水磨工夫夫唱妇随+随才器使+使贪使愚+愚昧无知知书达礼礼尚往来来者不拒拒谏饰非非异人任任人唯亲亲密无间+间不容发+发指眦裂裂土分茅茅塞顿开开路先锋锋芒所向向隅而泣泣下如雨雨丝风片片言折狱+狱货非宝+宝山空回回光返照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价百倍倍日并行行动坐卧卧薪尝胆胆破心寒寒木春华+华不再扬+扬长而去去粗取精精诚团结结党营私私心杂念念兹在兹兹事体大大势所趋趋炎附势势不两立立此存照照猫画虎虎背熊腰腰缠万贯+贯朽粟陈+陈词滥调调嘴学舌舌剑唇枪枪林弹雨雨过天青青出于蓝蓝田生玉+玉卮无当+当场出彩彩凤随鸦鸦雀无闻闻风而起起死回生生拉硬扯+扯篷拉纤+纤芥之疾疾风迅雷雷打不动动辄得咎咎由自取

武媚娘传奇中媚娘举剑对着李承乾在哪集????

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过“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嫡孙亲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又赐帛各有差。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 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于是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第三个字带三的四字成语!

三沐三熏
三浴三熏
三衅三沐
三熏三沐
三熏三浴
三衅三浴
三十三天
三起三落
三仕三已
三吐三握
三战三北
三杀三宥
三盈三虚
孟母三迁
狡兔三窟
一国三公
韦编三绝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退避三舍
二意三心
其口三缄
如隔三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一
半夜三更
草庐三顾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火冒三丈
韦编三绝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屡次三番
两面三刀
六韬三略
连中三元
入木三分
刮目相待的解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稳吃三注
五大三粗
无风三尺浪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约法三章
勇冠三军
一日三省
一问三不知
一隅三反
再衰三竭
立时三刻
两语三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一
茅庐三顾
孟母三迁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火冒三丈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屡次三番
两面三刀
六韬三略
连中三元
入木三分
刮目相待的解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半夜三更
狡兔三窟
孟母三迁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经三史
九烈三贞
九流三教
连中三元
两面三刀
拼命三郎
绕梁三日
士别三日
日图三餐
岁友三寒
一波三折
一板三眼
一时三刻
一日三秋
一岁三迁
一日三省
狡兔三窟
一国三公
韦编三绝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退避三舍
二意三心
其口三缄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半夜三更
冰冻三尺
红日三竿
约法三章
两面三刀
垂涎三尺
退避三舍
狡兔三窟
绕梁三日
读书三余
屡次三番
八难三灾
退避三舍
半夜三更
不成三瓦
亡秦三户
长生三老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孟母三迁
狡兔三窟
五大三粗
立时三刻
两语三言
一国三公
韦编三绝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二意三心
其口三缄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经三史
九烈三贞
九流三教
连中三元
两面三刀
拼命三郎
绕梁三日
士别三日
日图三餐
岁友三寒
一波三折
一板三眼
一时三刻
一日三秋
一岁三迁
一日三省
长年三老
再衰三竭
约法三章
游戏三昧
勇冠三军
一隅三反
一问三不知
一日三省
一日三秋
一口三舌
一国三公
一唱三叹
一波三折
一板三眼
一时三刻
一岁三迁
八难三灾
退避三舍
半夜三更
不成三瓦
亡秦三户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孟母三迁
狡兔三窟
五大三粗
立时三刻
两语三言
一国三公
韦编三绝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二意三心
其口三缄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经三史
九烈三贞
九流三教
连中三元
两面三刀
拼命三郎
绕梁三日
士别三日
日图三餐
岁寒三友
韦编三绝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屡次三番
两面三刀
六韬三略
连中三元
入木三分
刮目相待的解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稳吃三注
五大三粗
无风三尺浪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约法三章
勇冠三军
一日三省
一问三不知
一隅三反
再衰三竭

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 张祜【杂曲歌辞·大酺乐】“ 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双鬟前说楼前鼓,两伎争轮好结花。”大酺是指节日或者集会,太平年间,每到“大酺”时,各地的名优就会到洛阳献技,久而久之慕名而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武媚娘传奇中媚娘举剑对着李承乾在哪集????

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过“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嫡孙亲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又赐帛各有差。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 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于是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pusanri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