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买王得羊”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买王得羊”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是什么意思?、有十二生肖的成语么?差不多110个左右·不需要解释、买王得羊 打12生肖之一 请说明理由、表示逼真的成语、什么成语带得字、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王献之述评等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是什么意思?

得王献之子敬亲授笔法,沈约谓之善隶书,子敬之后,当为独步。时有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有十二生肖的成语么?差不多110个左右·不需要解释

一、有关「鼠」的成语: 1.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2.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3. 【梧鼠技穷】比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一。 4.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5.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6.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麼了不起。 7.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如獐之头、鼠之目。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二、有关「牛」的成语: 1.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2.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3.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4.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5.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6.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7.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8.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9.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10.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11.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12.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13.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14.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15.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6.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17.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18.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19.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20.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21.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关「虎」的成语: 1.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2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6.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27. 【纵虎归山】喻放过恶人,使其再度危害社会。 四、有关「兔」的成语: 1. 【玉兔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2.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3.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4.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5.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6.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7.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五、有关「龙」的成语: 1.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2.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4.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5.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6.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7.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8. 【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9.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10.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11.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12.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1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1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15.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16.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17.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19.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20.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1.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22. 【龙行虎步】指威仪庄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 23. 【龙骧虎步】比喻威武轩昂的气概。 24. 【龙骧虎视】形容规模宏远。 25. 【攀龙附凤】喻巴结、投靠有贵的人向上钻营。 26.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英雄末路,或无用武之地。 六、有关「蛇」的成语: 1. 【打草惊蛇】比喻作事不密,以致使对方有所防备。 2. 【杯弓蛇影】疑心太重将虚幻的事当成真。 3.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4. 【蛇无头不行】指乌合之众和为祸的盗贼没有首领就无法行动。 5. 【画蛇添足】比喻无中生有。 6. 【虚与委蛇】勉强应酬。 7.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七、有关「马」的成语: 1.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2.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3.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4.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5.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6.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7.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8.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9. 【快马加鞭】比喻加快速度。 10. 【求马唐肆】唐肆:空的市集。比喻所求的方法途径不对,必无所获。 【走马上任】待日后补充。 11. 【走马平川】待日后补充。 12.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13.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14. 【招兵买马】徵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15.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16.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17. 【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东西。 18.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19. 【害群之马】喻为害大家的人。 20.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21. 【厉兵秣马】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22. 【马不停蹄】比喻没有休息,不停留。 23.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24.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25. 【马革裏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26.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27.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28. 【单枪匹马】独自冒险直进,不依靠别人。 29. 【蛛丝马迹】喻细小而不明显的迹象,由此可推求真相。 30.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31. 【万马奔腾】待日后补充。 32.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33.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34.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35.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36. 【露出马脚】比喻露出真相。 37. 【牝牡骊黄】本谓相骏马不重其外表形象,进一步意谓外表的差异不足计较,应重视其内在实质。 八、有关「羊」的成语: 1. 【亡羊补牢】比喻事后的补救。 2. 【代罪羔羊】比喻代替他人罪错的责任。 3.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4. 【羊肠小径】山中盘曲狭小的小路。 5. 【羊质虎皮】比喻外表雄武威猛,而内心怯弱。 6. 【羝羊触藩】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不得。 7. 【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为羊身上所长,比喻所获之利,其实是出自己身所有者。 8. 【歧路亡羊】喻本同末异,求学者易入迷途。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羚羊挂角】传说羚羊夜眠时,将角挂在树上,脚不著地,以免留足迹而遭人捕杀。因而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著痕迹。 11. 【顺手牵羊】喻偷窃的行为。 12. 【饿虎扑羊】比喻贪馋。 九、有关「猴」的成语: 1. 【杀鸡警猴】喻严惩某人,以儆戒他人。 十、有关「鸡」的成语: ※请参考有关「飞禽」的成语 十一、有关「狗」的成语: 1. 【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化万端。 2.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3. 【狗仗人势】倚仗强者的势力欺侮弱者。 4. 【狗血淋头】旧俗谓以狗血浇头,可使妖魔现出原形。后多指使人难堪。 5. 【狗尾续貂】喻不计才能优劣而滥设官爵。 6. 【狗头生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通常都用以拒绝他人的藉口,与「乌白头,马生角」意同。 7. 【狗头军师】形容爱献小计的小人。 8. 【狗苟营利】形容到处钻营而不择手段的小人行径。 9. 【狗眼看人低】通常用以讥责一个人随意轻视别人。与「门缝里瞧人」、「有眼无珠」类似。 10. 【狗嘴吐不出象牙】用以讥责别人嘴巴不乾净或修养不够,胡言乱语,说不出美好良善的话。 11.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通常用在「好心没好报」时所说的气话。 12. 【狼心狗肺】喻像禽兽般恶毒残暴的人,或不讲道理、忘恩负义的人。 13. 【偷鸡摸狗】比喻行苟且之事。 14.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 15. 【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16. 【鸡飞狗跳】形容杂乱乱遭遭之情形。 17. 【鸡零狗碎】琐碎零星的物品。 18. 【鸡鸣狗盗】喻卑不足道的技能。 19. 【猪朋狗友】比喻损友。 20. 【土鸡瓦犬】泥捏的鸡,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实为无用之物。 21. 【犬牙相错】(1)形容两物交界处,参差不齐,互相衔入的形状。(2)犬牙相制用来形容两种以上的势力,彼此互相牵制。 【犬羊之质】比喻怯弱无能之性情。 22. 【犬马之心】下用以谦称对长上尽忠效诚之心意。 23. 【犬马之命】谦称自己的生命。 24. 【犬马之疾】谦称自己的疾病。 25.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26. 【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 27. 【丧家之犬】讥诮不得志的人,逃走得十分狼狈。 28. 【蜀犬吠日】喻少见多怪。 29.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30. 【鸡犬不留赶尽杀绝,不留活口。 31. 【鸡犬不宁】比喻骚扰得很厉害。 32.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著得势。 十二、有关「猪」的成语: 1. 【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2. 【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3. 【猪朋狗友】比喻损友。 4. 【豚蹄穰田】比喻以小牺牲而希望得到大报酬。 5. 【豕突狼奔】比喻急遽奔跑的景象。通常用以形容两军对阵,败军奔逃流窜的情状。

买王得羊 打12生肖之一 请说明理由

是 羊.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其中之“羊”,是指羊欣。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12岁时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羊欣(370一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黄城)人。南朝宋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守。羊欣是献之的忠实继承者,然未创出自己之风格,故梁武帝批评其书足“如婢作夫人”,一派顺从之姿。然而,当时能入王氏堂室者,唯有此人。

表示逼真的成语

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释义] 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人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语出] 清·吴趼人《发财秘诀》:“那个人做得才和枣核般大;头便像一颗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正音] 栩;不能读作“yǔ”。[辨形] 生;不能写作“升”。[近义] 呼之欲出 活灵活现[反义] 奄奄一息 半死不活 死气沉沉[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雕塑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大型泥塑《收租院》中;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农民形象被塑造得~。[英译] like real life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今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医家,谙长生养老术。他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南朝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羊欣很小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而《宋书.列传》上记载一段趣事,说的是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父亲在乌程为令,羊欣年方十二,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有一天,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看看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却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袍正在睡午觉。王献之一向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羊欣的新衣上全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一问家人,才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羊欣的书法真迹已无流传。北宋《淳化阁帖》中有一《笔精帖》传为他所书。另外,传世的王献之书迹中,可能混有他的作品,今已难辨。羊欣还撰有《续笔阵图》,已失传。又有《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是中国早期的书家简史传著作。著录秦至晋代能书者69人,指出各家擅长的书体,对部分能书者有简要的评语,还辑录了部分书家的佚事异闻。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今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医家,谙长生养老术。他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南朝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羊欣很小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而《宋书.列传》上记载一段趣事,说的是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父亲在乌程为令,羊欣年方十二,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有一天,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看看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却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袍正在睡午觉。王献之一向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羊欣的新衣上全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一问家人,才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羊欣的书法真迹已无流传。北宋《淳化阁帖》中有一《笔精帖》传为他所书。另外,传世的王献之书迹中,可能混有他的作品,今已难辨。羊欣还撰有《续笔阵图》,已失传。又有《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是中国早期的书家简史传著作。著录秦至晋代能书者69人,指出各家擅长的书体,对部分能书者有简要的评语,还辑录了部分书家的佚事异闻。

王献之述评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扌厌)”、“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扌厌)”也能“外拓”,当是“内(扌厌)”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扌厌)”,当是“外拓”为主“内(扌厌)”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扌厌)’,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aiwangdeyang.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