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布帛菽粟”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布帛菽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布的解释、抑且粟米布帛 什么意思、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菽”是指什么?、成语解释、什么叫“银贵钱贱”?、外国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等

布的解释

基本字义
1.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匹。~帛。~衣。
2.
古代的一种钱币。
3.
宣告,对众陈述:宣~。发~。~告。开诚~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4.
分散到各处:散~。遍~。星罗棋~。
5.
流传,散播:~道。~施。
6.
做出安排:~置。~景。~局。
7.
姓。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2.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hemp cloth]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3.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发)
4.
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 [cloth]
足缠白布。——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索(布制的绳);布衣交(贫贱之交);布裙荆钗(指民家的女子);布头笺(用碎片制成而品质优良的笺纸);布掸子(用布条札成的掸帚)
6.
古代钱币 [coin]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礼·天官·外府》
7.
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
〈动〉
1.
铺开 [be fully underway;spread]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
禹鲧是始布土。——《山海经·海内经》
敢私布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布币行礼。——《国语·鲁语上》
2.
引申为散开,分布 [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国志·吴主传》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布陈(敷布陈设);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迹散布,而不相重叠);布锦(铺展锦绣)
4.
布列 [distribute and display]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布阵(布列阵势);布兵(布戎。布甲。布列军队);布伍(部署军队)
6.
布施;施行 [carry out]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7.
又如:布德(广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8.
公布,颁布 [promulgate]
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9.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史的总称);布露(公布,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布告晓喻);布教(颁布教令)
10.
伸开 [stretch]。如:布指(伸开手指);布展(伸展;扩展)
11.
传布 [disseminate]
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汉书·叙传》
12.
又如:布旨(传布旨意);布种(撒籽栽种);布怨(播怨,结怨)
13.
陈述 [state]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与陈伯之书》
14.
又如:布达(陈述表达);布述(书信用语。陈述)
15.
布置,安排 [arrange]。如:布席(铺设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摆(安排)
常用词组
1.
布帛 bùbó
[cloth and silk textiles] 棉纺品和丝、麻织品的总称
2.
布帛菽粟 bùbó-shūsù
[daily necessities as food and clothing] 菽:豆类总称。粟:谷子。比喻虽然平常但是日常不可缺少的事物
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知德者尤尊崇之。——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3.
布菜 bùcài
[distribute food among the guests] 把菜肴分给座上的客人
4.
布达拉宫 Bùdálā Gōng
[the Potala Palace] 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角的布达拉山上,传说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建的宫殿,后世不断修筑,成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5.
布达佩斯 Bùdápèisī
[Budapest] 匈牙利首都和多瑙河中游的重要港市,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209万(1978)
6.
布道 bùdào
[preach the gospel] 指基督教传教
7.
布丁 bùdīng
[pudding] 一种煮熟或烤熟的不甜的软质食品,通常以一种禾谷为基础,其结构似牛奶蛋糊,可当一道主菜或副菜
8.
布防 bùfáng
[station troops on garrison ty;organize a defence] 布署防卫
交战双方都在加紧布防
9.
布告 bùgào
(1)
[notice;bulletin]∶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2)
[announcement]∶正式声明
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
(3)
[publish]∶当众宣布
布告周知
10.
布谷 bùgǔ
[cuckoo] 杜鹃(鸟名)
11.
布褐 bùhè
(1)
[coarse clothes]∶粗布衣服
(2)
[commoners]∶借指平民
12.
布景 bùjǐng
(1)
[setting]∶舞台或摄影场上所布置的景物
(2)
[composition of painting]∶绘画时按画幅大小在画面上安排景物
13.
布局 bùjú
(1)
[distribution;layout] 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新市区的布局
(2)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essay,etc.]∶[绘画、文学作品的] 设计。文学上为了戏剧效果而引入的方法或人为状态(如超自然的力重)
(3)
[position of pieces on a chessboard]∶指棋子分布的态势
14.
布拉柴维尔 Bùlācháiwéiěr
[Brazzaville] 刚果首都。在刚果河北岸,与扎伊尔首都金沙萨隔河相望
15.
布拉格 Bùlāgé
[Prague] 捷克首都。跨拉贝河支流伏尔塔瓦河两岸,面积496平方公里,人口118 万(1976)
16.
布拉吉 bùlāji
[a woman’s dress] 连衣裙
17.
布囊其口 bùnángqíkǒu
[cover one’s mouth with cloth] 用布蒙住他的口。囊,口袋。这里用作动词;堵住
18.
布雷 bùléi
[mine;lay mines] 布置水雷或地雷
19.
布鲁塞尔 Bùlǔsài’ěr
[Brussels] 比利时王国首都。人口133万(1990)
20.
布匹 bùpǐ
[cloth;piece goods] 布(总称)
21.
布琼布拉 Bùqióngbùlā
[Bujumbura] 布隆迪首都。人口20万
22.
布哨 bùshào
[sentinel] 派给哨兵
23.
布设 bùshè
[lay] 分散设置;布置
布设地雷
布设声纳
布设圈套
24.
布施 bùshī
[alms giving] 将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
依例布施
25.
布头,布头儿 bùtóu,bùtóur
(1)
[odd bits of cloth;leftover of a bolt of cloth]
(2)
成匹的布上剪剩下来的不成整料的部分(多在五六尺以内)
(3)
剪裁后剩下的零碎布块儿
26.
布线 bùxiàn
[wiring] 电器线路连接导线的布置
布线图
27.
布洋娃娃 bùyángwáwá
[rag doll] 用碎布,通常是用彩色花布做的玩具娃娃
28.
布衣 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有布衣毕升。——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29.
布衣韦带 bùyī-wéidài
[scholars] 韦: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
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汉书·贾山传》
30.
布衣之交 bùyīzhījiāo
(1)
[friends in days of simple living]∶贫贱之交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association between official and scholar]∶指显贵与无官职者的交往
寡人闻君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东周列国志》
31.
布宜诺斯艾利斯 Bùyínuòsī àilìsī
[Buenos Aires] 阿根廷共和国首都,政治、文化、工商中心和主要港口,人口290万(1990),连郊区1138万(1990)
32.
布阵 bùzhèn
[rank;array;array troops for battle] 排列阵势
33.
布置 bùzhì
(1)
[fix up;arrange]∶陈设
布置展品
(2)
[make arrangements for;assign]∶根据某种需要对场所、活动、人员等做出安排
布置一周的业务学习和文体活动
(3)
[furnish]∶给住所配置家具或器具
布置一个房间
34.
布子 bùzǐ
(1)
[paper with silkworm eggs]

(2)
蚕纸

抑且粟米布帛 什么意思

以此开头的词粟裕 粟米 粟红贯朽 粟子 粟秩 粟文 粟土 粟特 粟斯 粟眉 粟粒 粟栗 粟金 粟饭 粟错 粟陈贯朽 以此居中的词贯朽粟陈 斗粟尺布 握粟出卜 天粟马角 论贵粟疏 厉兵粟马 历兵粟马 金粟纸 金粟影 金粟如来 金粟莲台 金粟兰 金粟笺 金粟堆 金粟尺 寒粟子 鬼哭粟飞 贯朽粟红 贯朽粟腐 肤粟股栗 打粟干 以此结尾的词罂粟 沧海一粟 一粟 布帛菽粟 不食周粟 太仓一粟 寸丝半粟 毛发丝粟 飞刍挽粟 尺布斗粟 仁浆义粟 一丝半粟 赠粟 玉粟 游廪食粟 莺粟 银粟 邑粟 义浆仁粟 摇枝粟 闲粟 籼粟 纤粟 五粟 五斗粟 屋粟 握粟 挽粟 脱粟 稌粟 天雨粟 丝粟 税粟 霜粟 输粟 菽粟 蛇粟 僧只粟 入粟 乳粟 请粟 钱粟 起粟 糯粟 纳粟 免粟 米粟 毛粟 芒粟 禄粟 芦粟 龙爪粟 刘晏粟 廪粟 金粟 嘉粟 家粟 积粟 肌粟 红粟 禾粟 毫发丝粟 寒粟 国粟 贵粟 官粟 故粟 谷粟 公粟 给粟 槀粟 赋粟 夫粟 奉粟 凤冠粟 蜚刍挽粟 飞粟 飞蒭挽粟 斗粟 丁氏粟 钿粟 甸粟 登粟 稻粟 丹粟 锄粟 刍粟 尺缕斗粟 柴粟 漕粟 仓粟 财粟 不辨菽粟 边粟 敝绨恶粟 敝绨恶粟 杯水粒粟 包粟 白粱粟

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菽”是指什么?

菽为豆类的总称。
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扩展资料: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菽

成语解释

如鱼得水】(1)原谓君臣相待,今多以形容朋友或夫妻情感融洽。(2)用以比喻所处环境,能称心如意
池鱼之殃】比喻无故而受祸。
殃及池鱼】无端受累。
【鱼水相逢】(1)比喻夫妇和乐。(2)比喻君臣相得。
鱼沉雁渺】比喻音信全无。
鱼目混珠】比喻用假货充真货。
鱼米之乡】指靠近水边的肥沃地方。
【鱼肉乡民】土豪劣绅,仗势欺侮自己的乡人。
【鱼沉落雁】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鱼贯而入】排成一列依次前进。
【鱼雁往返】指书信往返。
鲁鱼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传写错误。
浑水摸鱼】在混乱的局势中得小便宜。
漏网之鱼】喻罪犯没有被逮捕归案。
缘木求鱼】喻劳而无功,绝不可得。
鲍鱼之肆】比喻恶劣之环境或小人聚集之所。
临渊羡鱼】比喻空自想望,而没有实际行动。
鱼游沸鼎】比喻情势之危急
有关“鸟”的成语
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件事获得两个效果。
小鸟依人】形容女子或小孩怯弱的样子,惹人怜爱。
【倦鸟知返】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倦鸟归巢】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笨鸟先飞】(1)形容愚笨的人,事前欠缺考虑,常鲁莽行事。(2)或用以表示愚笨的人行动应比别人早,以免手忙脚乱
鸟尽弓藏】比喻天下既定,功臣遭遗弃。与“兔死狗烹”意同。惟“鸟尽弓藏”语意较轻。
鸟语花香】描写春天的景色。
鸟面鹄形】用以形容久饥消瘦之状,又作“鸠形鹄面”。
鸟为食亡】比喻人因贪财而死。
【鸟兽不可与同群】指人毕竟仍须生活在人群社会中,不能隐居逃世。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比喻人快要死时,多会良心发现,讲出善良的话来。
惊弓之鸟】比喻曾遭祸患,因而心怀惊惧者。
有关“鹤”的成语
杳如黄鹤】比喻人物一去无踪。
风声鹤唳】形容人心惶惶自相惊扰
焚琴煮鹤】指不解风雅,大杀风景的行为。
闲云野鹤】形容超然脱俗,与世无争,可以用在隐士,或是退休在家,生活闲逸无忧的人。
鸡皮鹤发】粗皮肤和白头发,形容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
鹤立鸡群】比喻才能出众。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别高大。
鹤发童颜】比喻年老而健康。
鹤长凫短】形容异类难谐。
有关“雁、鹅”的成语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鱼沈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雁足传书】比喻互相联络,音信不断。
【雁行失序】悼兄弟之丧。
【雁行折翼】失去兄弟。
【鱼雁往返】指书信往返。
千里鹅毛】远道送礼物,礼轻情意重。
有关“其余鸟类”的成语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所有。
鹑衣百结】比喻衣服破旧,满是补钉。
【鹪鹩一枝】(1)用以劝人寡欲,今多说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2)或比喻栖身之所,多用于托人求职时。
鸾翔凤集】比喻贤才之聚集。
凤毛麟角】形容世间少有。
凤凰于飞】比喻夫妇唱和相乐;多用为婚礼之祝词。
鸢飞鱼跃】比喻放任于自然之乐。
鸦雀无声】比喻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鸿鹄之志】比喻志向远大,与“青云之志”义同。
鹏程万里】祝福别人前程远大,如鹏飞万里。
莺声燕语】用以形容鸟鸣。或比喻女子声音宛转流利。
【莺莺燕燕】比喻女郎众多。
【鹣鲽情深】比喻夫妇恩爱逾恒,与“伉俪情深”义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两相争持,第三者得利。
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上
一、有关“鼠”的成语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梧鼠技穷】比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一。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么了不起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如獐之头、鼠之目。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二、有关“牛”的成语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于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关“虎”的成语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着,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于大势而不能中止。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纵虎归山】喻放过恶人,使其再度危害社会。
四、有关“兔”的成语
【玉兔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五、有关“龙”的成语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征兆,多用于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龙行虎步】指威仪庄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
龙骧虎步】比喻威武轩昂的气概。
龙骧虎视】形容规模宏远。
攀龙附凤】喻巴结、投靠有贵的人向上钻营。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英雄末路,或无用武之地
六、有关“蛇”的成语
打草惊蛇】比喻作事不密,以致使对方有所防备。
杯弓蛇影】疑心太重将虚幻的事当成真。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蛇无头不行】指乌合之众和为祸的盗贼没有首领就无法行动。
画蛇添足】比喻无中生有
虚与委蛇】勉强应酬。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七、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快马加鞭】比喻加快速度。
求马唐肆】唐肆:空的市集。比喻所求的方法途径不对,必无所获。
走马上任】待日后补充。
【走马平川】待日后补充。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东西。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害群之马】喻为害大家的人。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厉兵秣马】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不停蹄】比喻没有休息,不停留。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单枪匹马】独自冒险直进,不依靠别人。
蛛丝马迹】喻细小而不明显的迹象,由此可推求真相。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万马奔腾】待日后补充。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露出马脚】比喻露出真相。
牝牡骊黄】本谓相骏马不重其外表形象,进一步意谓外表的差异不足计较,应重视其内在实质。
八、有关“羊”的成语:
亡羊补牢】比喻事后的补救。
【代罪羔羊】比喻代替他人罪错的责任。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羊肠小径】山中盘曲狭小的小路。
羊质虎皮】比喻外表雄武威猛,而内心怯弱。
羝羊触藩】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不得。
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为羊身上所长,比喻所获之利,其实是出自己身所有者。
歧路亡羊】喻本同末异,求学者易入迷途。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羚羊挂角】传说羚羊夜眠时,将角挂在树上,脚不着地,以免留足迹而遭人捕杀。因而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痕迹。
顺手牵羊】喻偷窃的行为。
饿虎扑羊】比喻贪馋。
九、有关“猴”的成语:
【杀鸡警猴】喻严惩某人,以儆戒他人。
十、有关“鸡”的成语:
请参考【土鸡瓦犬】泥捏的鸡,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实为无用之物。
牝鸡司晨】比喻妇人。
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而发楞的样子。
偷鸡摸狗】比喻行苟且之事。
偷鸡不着蚀把米】比喻投机份子图事不成,反自遭损失。
杀鸡取卵】(1)指统治者横征暴敛,甚至断绝人民之生产,亦所不顾。(2)形容贪心过甚,不知满足,欲获大利,难耐小利,乃进而斩断求利之根基。
【杀鸡警猴】喻严惩某人,以儆戒他人。
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处理小事,不需用大力长材。
【嫁鸡随鸡】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
【宁为鸡首】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处大者之末。
闻鸡起舞】指胸怀大志者,能时时警惕,及时奋励的精神。
缚鸡之力】比喻一个人文弱无力。
鸡毛蒜皮】比喻轻微琐细之事。
鸡犬不留赶尽杀绝,不留活口。
鸡犬不宁】比喻骚扰得很厉害。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皮疙瘩】皮肤因寒冷引起的突出物,通常指人说话恶心。
鸡皮鹤发】粗皮肤和白头发,形容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
鸡飞狗跳】比喻受到骚扰而不安。
鸡零狗碎】琐碎零星的物品。
鸡鸣狗盗】指没有大才,只会旁门左道的人。
鹤立鸡群】比喻才能出众。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别高大。

什么叫“银贵钱贱”?

代货币,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国家地丁课程俸切捐赎,无不以银起数”〔1〕,“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2〕。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民以谷帛易钱,以钱购物,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色兑银缴纳。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一、银贵钱贱之缘起
清代,银与钱的比价,清初定为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流通于市场。这一规定虽然只在清初短期内如此,但无形中却成为整个清代银与钱比价的标准,即是以此作为判断银钱贵贱的尺度。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到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银贵钱贱从而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和危害劳动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之状况
鸦片战争前,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在鸦片战争前夕,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3〕,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鸦片战争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贸易的扩大,对白银的需求增加,也对银钱比价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为惊人。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4〕,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 3900—4700多万银元。而1847—1848年间,据估计中国每年须以白银支付的贸易逆差约为1000万银元〔5〕。由此可知,从1843—1848年,中国白银净出数为六七千万元之多(不包括战争赔款)。合计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2亿两以上。这巨大漏卮,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银贵钱贱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天朝的白银几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情况日趋严重,到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7〕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南方银一两皆以二千为准,北方闻更甚于此。”〔9〕至于1847至1850年间的情况,彭泽益根据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记录,以战前的1821—1836年银钱比价为指数(100)进行推算,此数年银与制钱的兑换额分别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况。道光末年,银钱比价已是嘉庆初年与鸦片战争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银贵钱贱对国计民生危害之巨
银钱比价的急剧变动,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阵阵痉挛,给国民生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金融信用行业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钱铺、钱店、钱局)、银号、票号等通融银钱的信用机构,在全国各省已普遍存在,它们或经营银钱兑换或款项存放或发行钱票,其活动相当活跃,在银贵钱贱的情况下,信用行业的经营者们有的虽借银价日昂之机,进行投机活动,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数却难以逃脱因银贵钱贱、投机失利的命运,因为“民恐钱票化为废纸,必争就钱庄取钱,旬日之间,远近麇至,钱庄大者犹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应”〔10〕,结果只能“关门逃匿”。如北京向为商贾云集之地,钱票尤其盛行,鸦片战争前计有钱铺千余家,但因经营失利而“关闭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无从追讨”〔11〕,以至经营信用的庄主、票主等因不能维持信用而纷纷破产,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对我国近代信贷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对商业的影响。由于民间各种贸易,往往大宗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致商贾利薄,裹足不前”〔12〕。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降低,“银贵钱贱,民之生计既艰,商之货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14〕。至于小商小贩,因其规模小、资金少,主要经营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价格差额和销售量获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贸迁,百物随银腾贵”〔15〕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差额愈来愈小,而一般购买力的萎缩又使销售量很难保证,这样,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贩不能不陷入贫困。骆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认:“向之商贾,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16〕商业贸易因而发生了严重的萧条。
3.对手工业的影响。由于手工业者的经营特点是将自己的全部产品作为商品出售,然后购进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以从事再生产,这决定了他们对市场具有特别的依赖性。市场上银钱比价的巨大波动,使他们在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取制钱,购进较大宗的原料用银两支付的过程中,备受银贵钱贱之苦。正如吴嘉宾所说“凡布帛菽粟佣工技艺以钱市易者,无不受其亏损”〔17〕,从而导致了手工业者因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大批失业。
4.对农民和农业的冲击。面对银贵钱贱所引起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和经济利益,总是把危机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他们所受冲击最为猛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银贵钱贱客观上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大大地贬低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的经济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开始解体。农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市场之波动、货币价值之涨落,与他们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他们自然也就无法逃脱银贵钱贱的打击。因为在白银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制钱的价值大大下降了。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所换取的是价值日贱的制钱,这就意味着农民劳动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发生了大幅度的跌落,无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18〕的现象,农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见。
其二,银贵钱贱加剧,封建官府和地主为转嫁负担,肆意盘剥农民。由于“银价昂贵,每届征收钱粮,比照先年银价,已及三倍,而官复以钱易地倾泻火耗”,加上解运周折,“繁难特甚”〔19〕。官府征办钱粮的负担的确较以前增加不少。同时,政府规定交纳赋税必须用银,银价的上涨也必然加重作为田赋征收对象的土地占有者——业主的负担。直隶宁津县大柳镇市场主要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零售价与白银购买力的比较表中表明,同样数目的银两,在1821—1836年间能买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购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购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说,由于需要用农产品出售换钱兑银以交纳田赋,即使赋税征额没有增加,在1843—1850年间,随着银价的上涨,赋税承担者的实际负担已增加了34%—56%,更何况官府并非自守岁取之常。如丁履恒《钱币议》中载:“官吏虑其如此(指市侩抬高银价所致之亏累),当夫定价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数以备折阅,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称浮折。”〔20〕因此,地主和自耕农完纳赋税力不能支。据曾国藩奏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钱一千。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21〕,以致业主“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一年之额”〔22〕。地少产薄的自耕农已是“倍形竭蹶”,他们不堪银贵钱贱的打击和官府的科派,纷纷“以田易命”〔23〕,失业而沦为佃农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于是由此发生连锁反应:银贵钱贱的加剧,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威胁,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赔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亏折又将增加的负担诛求于佃户,使银贵钱贱所带来的灾难最终落在农民头上。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各省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的一个总趋势。
5.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银贵钱贱的加剧,使清政府的财政税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度支日继。税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银贵钱贱使各直省不能将地丁钱粮遵额解送部库,拖欠之风盛行。清政府规定,各地征收赋税,在上交给户部时,必须以锭银解进,而老百姓交纳钱粮,多用制钱折色,这样官府就得将钱按市价兑换成银再铸成银锭,然后解运。但在银价日昂的情况下,每当官府批解钱粮时,市侩趁机抬高银价,“往往有今日批解钱粮而明日银价骤下”〔24〕的现象,加上火耗及解运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赔累。据黄爵滋奏称:“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25〕。由于解送钱粮的赔垫,加上水旱兵革,岁不绝闻,开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财政状况已极为窘困。因此,往往“将例解银两藉词任意迁延”,或“请留款待用,或请免拨他省,或请归还原垫”,以致“入册报拨款,甚寥寥”〔26〕。据户部报告,1843年以前统计全国各省积欠地丁等项共合银593.48万两,从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银为206.48万两,到1847年底,各省续欠地丁银总额达106.53万两,共计银906.49万两,截止1848年底,各省陆续完报并豁免的地丁银共280万两,还欠626万两之多〔27〕。这一数字接近于战后国库每年贮存的银数。其次,是关税税源的枯竭。由于“银价日昂,商贾畏累不前,百计偷越”〔28〕,不仅商业活动大为减少,而且偷税漏税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关税收入亦渐形亏短。再者,从盐课方面看,由于银价昂贵,而“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29〕。盐商亏累甚重,不能照常经营,私盐则趁隙充斥市场,使得盐务俱形疲弊,盐课因之大大缺额。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见,银贵钱贱使清政府国库的主要财源几近枯涸,不能向国库输送足够的银两,从而使国家的财政处于极度窘迫的状态。在鸦片战争前收支两抵尚余551万余两〔30〕,而战后每年的财政结余却明显地减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万两,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几十万两(1843年35.9万余两,1849年55.6万余两)〔31〕 。
总之,由于“银贵钱贱”的日益加剧,各业因之衰败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的危险境地。饱受剥削压迫,财尽苦极,走投无路的广大农民,被迫铤而走险,道光末年全国各地抗捐抗租斗争和会党起义此起彼伏,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斗争即将到来。因此,可以说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所引起的严重杜会问题,是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外国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意大利利玛窦:穿儒服,戴儒冠,自称儒者。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令人向往的东方窗户。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和公民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利之事的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庄士敦,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他认为:“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四书五经之于中国教育,犹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教育,所谓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须臾离者也。”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庞德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boshus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