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拔旗易帜”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拔旗易帜”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什么旗下的的成语、拔旗易帜是何意?出自于哪?、张良、韩信、萧何对于刘邦来说,谁更重要?、有哪些含有“易”字的成语?越多越好、韩信将兵为何可以多多益善?他以何方式管理庞大的部队?、烽火战国 为什么我是中立国怎么转国籍等

什么什么旗下的的成语

没找到
旗成语 :
偃旗息鼓
斩将搴旗
大张旗鼓
旗鼓相当
旗开得胜
摇旗呐喊
旗开马到
收旗卷伞、
旌旗卷舒、
旌旗蔽空、
旗旆成阴、
搴旗斩馘、
旗开取胜、
搴旗虏将、
扯鼓夺旗
红旗报捷
黄旗紫盖
辙乱旗靡
卧鼓偃旗、
旗鼓相望、
正正之旗、
红旗招展、
仆旗息鼓
旗布星峙
拉大旗作虎皮
旗帜鲜明
旌旗蔽天
鼓馁旗靡、
星旗电戟
扯顺风旗
扯旗放炮
拔旗易帜

拔旗易帜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后人用“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楚汉相争时,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双方交战前,韩信在赵军营垒附近预先埋伏两千名轻骑兵。交战时,汉军假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这时预先埋伏的汉军乘机占据赵军营垒,拔掉赵军军旗,插上汉军旗。赵军回来,以为汉军已经把赵军的兵将全部俘虏,顿时全军溃乱。

张良、韩信、萧何对于刘邦来说,谁更重要?

对于刘邦来说,作为“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谁更重要,似乎不用比较,因为缺一不可,少一不行,没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刘邦都不可能统一天下。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秦始皇灭了韩国后,张良立志反秦,曾在博浪沙冒天下之大不韪,刺杀秦始皇。秦末天下大乱,张良也聚集一伙人反秦,后来投奔了刘邦。刘邦西征攻秦,取宛城、收峣关、招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这一路节节胜利,时时处处可见张良的智谋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最厉害、让刘邦受益最大的计谋,就是“约法三章”,这让刘邦不仅在诸侯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赢得了民心;还有,在项羽要攻打刘邦之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张良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刘邦出谋划策,最终使刘邦在鸿门宴安全脱险。后来,渡陈仓、定三秦、反攻楚国,最终,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厥功甚伟。
在楚河汉界的疆场上,他一身传奇;在北伐东进的征途中,他战功无数。修栈道、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韩信用智慧、用神勇、用鲜血创造出来的,他率领千军万马,破魏、平代、伐赵、降燕、定齐,最后全歼楚军,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刘邦才由衷感叹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打仗打的是后勤,这是谁也懂得的寻常道理。刘邦还定三秦大战中,萧何留守汉中,主持后方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几年,萧何坐镇栎阳,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努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及时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功不可没。这就是萧何的厉害之处,也是我最佩服的。韩信再厉害不是也有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说明萧何更厉害,要不然,也不会做丞相了。

有哪些含有“易”字的成语?越多越好

拔赵帜易汉帜 帜:旗帜;易:换。比喻偷换别人的胜利成果 避难就易 避:躲开,回避。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 不易之论 易:变更。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不可移易 移:转移;易:变换。不能动摇和改变。形容不可动摇 冯唐易老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公平交易 公平合理的买卖 马鹿易形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安危相易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拔帜易帜 帜:旗帜;易:换。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 变古易常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 变名易姓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变色易容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不易之典 不变的法则。 彩云易散 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 长安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从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改操易节 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 改容易貌 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 改弦易辙 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改辕易辙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革图易虑 改变计谋策略。 革风易俗 改变风气和习俗。 冠履倒易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临敌易将 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 来处不易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来之不易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流光易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慢易生忧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名贸实易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暗箭难防的解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 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时移俗易 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深耕易耨 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谈何容易 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通功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显而易见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峣峣易缺 峣峣:高直的样子;缺:损坏。比喻刚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者一字不改地照别人的文章。 移天易日 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 以羊易牛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易子而食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移风易俗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一定不易 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至当不易 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易地而处 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易如反掌 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知易行难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众擎易举 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本性难移的解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禀性难移的解释'>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东西易面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拔赵易汉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悲歌易水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避难趋易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变风易俗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变故易常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变古易俗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习俗。 变俗易教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变心易虑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出陈易新吐故纳新。去掉旧的换成新的。 改柯易叶 谓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改曲易调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改弦易调改张易调。 改弦易张 犹改弦更张。 改姓易代 谓朝代改换。泛指政更替。 改张易调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革心易行 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更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交能易作 谓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 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难进易退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平心易气 见“平心静气”。 平易近民 见“平易近人”。 平原易野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器小易盈 原指酒量小。比喻才能小,容易自满。 弃易求难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强得易贫 谓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时移世易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移势易 指时代、情势等都已发生变化。 通工易事 见“通功易事”。 万世不易 易:改变。永远不改变。亦作“万代不易”。 析骸易子 拆尸骨为炊,交换孩子而食。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参见“析骸以爨”。 贤贤易色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小器易盈 盈:满。器物小,容易满。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狭小,容易自满。 行易知难 孙中山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易口以食易子而食。口,丁口。 易如翻掌 见“易如反掌”。 易如破竹 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易俗移风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易同反掌 见“易如反掌”。 易于反掌易如反掌。 易于拾遗 犹易如反掌。 易辙改弦 变更车道,改换琴弦。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易子而教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易子析骸 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 运移时易 谓运数终尽,时势变易。 左建外易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变革法度。 百世不易 〖解释〗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冰山易倒 〖解释〗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 〖释义〗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改节易操 〖解释〗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多指丧失应当坚守的节操;也指去恶为善。同“改操易节”。 改柯易节 〖解释〗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同“改柯易叶” 改名易姓 〖解释〗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改途易辙 〖解释〗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同“改辙易途”。 改辙易途 〖解释〗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 明枪容易躲,暗剑最难防 〖解释〗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同“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解释〗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同“暗箭难防的解释'>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解释〗指将才难得。 本性难移的解释'>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解释〗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时易世变 〖解释〗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始终不易 〖解释〗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铁板不易 〖解释〗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 移风易尚 〖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移易迁变 〖解释〗指迁移变化。 易如拾芥 〖解释〗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样。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成。 易于反手 〖解释〗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拔旗易帜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韩信将兵为何可以多多益善?他以何方式管理庞大的部队?

井陉之战 暴秦初亡,诸侯纷争,豪杰并起,天下大乱,华夏大地狼烟滚滚,战火连绵不断,各路诸侯势力此长彼消,逐渐演化成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霸战,史称楚汉战争。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摇摆不定的各国诸侯,趁势纷纷背汉就楚。刘邦被迫退守荥阳,一时陷入窘境,处境十分艰难。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刘邦采取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 的建议,决定对楚实施战略包围。刘邦继续坚守荥阳正面战场;彭越在项羽大军的必经之路,开展南线右翼敌后游击战;韩信则率军北上,开辟中原北线左翼外围新战场,消灭黄河以北各路诸侯后,迂回敌后,包、夹击项羽军团。 肩负北上重任的韩信,果然不辱使命,一路凯歌,捷报频传。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八月,韩信北上的第一仗——攻魏之战打响,韩信采取声东击西,避实攻虚之计,先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作正面渡河佯攻之势,暗地却以木罂作临时渡河之器,从上游夏阳渡河,奇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擒获魏王豹。平定魏国,改魏国为河东郡。 北上第一役,旗开得胜兵贵神速,九月,韩信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胜挥兵东攻阏与,又一举击败代军,杀代国主将相国夏说,赵国的传统友好邻邦——代国,被韩信攻克,斩断赵国一臂! 韩信连续征服魏、代两国,一时汉军全线军心大振,楚汉战争的局势出现向刘邦方面逆转的端倪。如果韩信再接再厉,乘胜攻下赵国,项羽集团就会被置于危险境地。 二 然而,就在韩信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节节逼近赵国的西大门——井陉关之际,刘邦的荥阳主战场却遭到项羽一波又一波的凌厉围剿。刘邦寄以厚望的英布军,连连告急,兵力吃紧。刘邦无奈,只得紧急抽调韩信攻赵的大部分精兵,投入荥阳主战场,仅为韩信留下不到三万新招的士兵。 历史上素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著称的韩信,此时面对以逸待劳的二十万赵军,顿感兵微将寡捉襟见肘。作为北线汉军统帅,韩信对这三万新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忧心忡忡,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来描述倒是很恰如其分。正如韩信后来亲口所言,指挥这些新兵,简直就是“驱市人而战之”。一旦战斗打响,士兵如何有效地组织指挥,军心如何及时地稳定安抚,士气如何充分地激发鼓动,都成为韩信不得不思索的棘手难题。 何况韩信即将要面对的赵国,也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此时的赵国虽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赵武灵王时期的东方霸主,但也是秦灭亡后的天下诸侯大国,是继楚之后六国中第一个复国的诸侯,昔日陈胜王为天下领袖时,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复国。章邯就是因为破赵不成,反而使项羽成名。赵国实力远远超过魏、代两国,其将帅也绝非魏、代之国的平庸之辈。赵王歇和主帅陈余短时间就紧急动员了二十万大军,集结井陉口,深沟壁垒严阵以待,等韩信来犯。 赵军主帅成安君陈余,有贤人之称,纵横家之誉,曾为陈胜、吴广麾下大将,赵王武臣时的赵国大将军,击败过赵国叛将李良。与张耳曾经珠联璧合,横扫河北燕赵诸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尤其是陈余军中的谋略家李左车,赵国长老派军团将领,智勇双全,长期镇守井陉关,对井陉关的军事地理了如指掌,有丰富的军团实战及关隘防御经验,是战国名将武安君李牧之后,号称广武君,用兵如神,大有李牧遗风。 再者,汉军中线战场此时刚刚受挫,天时不利;韩信劳师远征赵国本土,人和难有,必然面临孤军作战、人缘失和、后勤补给困难等诸多不利局面。 尤其是横亘在韩信大军面前的这道太行天险——井陉关,牢牢控制在赵军之手。对韩信而言,赵军的地利之便,就是汉军的天险雄关。 巍巍太行山脉,从南到北绵延起伏八百里,横亘于河北大地的西部边缘,崇山峻岭绵延不绝,险不可攀,构成了赵国西部的天然军事屏障。八百里太行仅有八处断开叫做“陉”的谷地,可以东西相通,称为太行八陉。这“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形)”的井陉,位于今天的石家庄以西约四十公里处,是太行北部的重要军事关隘。《述征记》把井陉列为“太行八陉”之五;《吕氏春秋 ·有始览》把井陉列“天下九塞”之六。 井陉不仅是沟通燕赵晋秦的交通要塞,更是军事地理上的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生死攸关”,成为历代军事名家们排兵布阵、雌雄对决的断魂谷、生死关、名利场。秦将王翦当年过关灭赵;后来的北魏拓跋圭闯关驱中山;唐朝郭子仪、李光弼,破关围常山,攻博陵。清末的庚子之役、民初的晋奉之战,抗战时的八路军百团大战,都在井陉关的深谷峭壁上,留下过枪眼弹痕。 “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太史公司马迁在记载这次战役时,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两千多年前井陉古道的崎岖和险恶。此时的大将军韩信和他的区区三万新兵,要跨越的正是这有二十万赵军扼守的井陉天险。 虽然代国的覆灭,解除了韩信来自北面的侧翼牵制和威胁,但邬城还在赵国别将戚将军手中控制。如果韩信贸然东进,必然受到邬城方面戚将军的侧翼夹击。 无论从整个楚汉战争的全局考虑,还是从韩信自身面临的危机出发,对于这次攻关之战,韩信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速战速决。不战则已,一战必须全胜,击溃赵国主力,站稳脚跟,使其无法再对汉军构成威胁。持久战和消耗战是汉军长途奔的大忌。否则,如果项羽击败英布,抽出兵力,同赵国合击,韩信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后来的战局发展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韩信在平定赵国之后不久,果然遭到项羽的奇兵渡河偷。 天时、地利、人和,汉军能胜算几分?利弊得失衡,韩信该如何量裁?大战在即,此役该如何运筹?井陉关前的韩信,眉头紧锁,勒马望关沉思。 然而,韩信不愧为韩信,在这天堑雄关面前,在咄咄逼人的赵军面前,韩信没有让四面楚歌、屡败屡战的刘邦失望,更没有让月下苦苦追赶挽留他的萧何丢脸。刘邦不枉为他设坛拜将,韩信也无浪得“汉初三杰”之虚名。 命运多桀的韩信明白,自己既非出身名门望族,也非来自名将官宦世家,而从小就父母双亡,一介布衣,家徒四壁,潦倒浪荡。只有建功立业才能功成名就。韩信不能忘记,早年曾被亭长之妻慢待,受过漂母的嗟来之食,忍受过屠夫的胯下之辱。这曾经耻辱的一幕幕,一直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激励他发愤读书,熟演兵法,立志安邦定国,一展鸿鹄之志。 然而,自韩信杖剑从军以来,一直名不经传,先做项羽的郎中,后又当刘邦的连敖(粮库的小官),还差点儿被刘邦的下治罪杀掉。劫后逃生,也仅被滕公夏侯婴推荐为汉军中的一名治粟都尉。怀才不遇,抱负难展,郁郁寡欢的他,后来甚至加入了逃兵的行列。后人感慨萧何的慧眼识珠,月下穷追不舍,苦苦挽留,向刘邦力荐,设坛拜将,才使韩信有了今天于自己来之不易的一席用武之地。 初拜大将军的韩信,就锋芒毕露,与刘邦当面纵论楚汉优劣利弊,纵横捭阖天下大势,力陈东征方略以定天下。高屋建瓴,令刘邦茅塞顿开,顿感相见恨晚。随后率军出师汉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败章邯,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争得了关中八百里秦川沃野。第二年,再引兵出函谷关,兵锋直逼楚都彭城…… 韩信一路走得并不轻松。此次北伐,开辟北线新战场,又该是他马衔环,刀出鞘,箭上弦,建功立业,展现英雄本色的大好时机。困难于懦夫,不于百折不挠的布衣英雄韩信。 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兵马未动,战斗的风云已在韩信的脑海中滚滚翻腾,作战的蓝图画卷开始在他的胸中徐徐展开。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己的韩信,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刘邦于此次大战前门派给他的常山王张耳;要想知彼,韩信想到的还应该是张耳。虽然司马迁对此次大战的情报间谍战和张耳的活动,着墨甚微;虽然后人一提起这次千古绝响的大战,就大肆赞叹韩信背水列阵的神奇无限,但我们还是能够从韩信知己知彼的透彻程度上,推断出张耳在这次大战中别人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因为,对于赵国的山川地理,一草一木,张耳烂熟于心;对赵军将帅的脾气秉性、用兵特点,尤其对赵军主帅陈余的了解,张耳更是了如指掌。同时张耳与赵国、赵军上层人物有着很深的私人交情和广泛的人缘,刺探赵军军事机密,更是非张耳莫。 张耳自陈胜揭竿而起后不久,就与陈余共同追随陈胜部将武臣,转战河北,一直盘踞赵国多年,且位高重,先后辅佐武臣、赵歇两任赵王。张耳与陈余既是同事,又是同乡,都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而且两家交往甚密,早年陈余之父,同张耳共事,后来张耳之子,又在陈余手下谋职,二人早在大梁时就已是刎颈之交。 二人共事,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珠联璧合,曾同时任陈胜的张楚政左右校尉,共同策划并支持武臣脱离陈胜,于邯郸复国自立为赵王,张耳时任右丞相,陈余时任大将军。张耳的智谋、陈余的用兵,二人组合配合默契,在河北势如破竹,无人能挡,平定了河北各派势力。后来又共同携手,平息赵将李良叛乱,迎立赵歇为赵王,把赵国都城从邯郸迁至信都(今邢台东北)。就连太史公写《史记》时,也无法把他俩分开,只好把他们俩同时写进了那篇叫《张耳陈余列传》中。 更有资料显示,张耳在赵国时,光在赵国军队中就有数百个最要好的朋友,常常独自与他们于河上泽中打鱼狩猎,交往甚密,私人关系非同一般。 巨鹿大战之后,二人相互猜忌怨恨,反目为仇,势不两立。陈余联合齐王田荣,击败张耳。张耳于是投靠汉王刘邦。陈余收复赵地,重又迎立赵歇为赵王。 曾经是刎颈之交的二人,此时又各为其主,聚首井陉关口,兵戎相见。国恨私仇,双方都恨不得立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由友而仇,由爱而恨的置换,不仅令后人扼腕感叹,更是天助韩信消灭陈余,征服赵国。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正是由于张耳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关系,韩信才能够很快得知,李左车建议的深沟高垒、坚壁不出、后方迂回、夺其辎重、断其粮道、伺机决战的奇谋良策,被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而拒绝的赵军最高军事机密。韩信很可能也正是基于张耳的情报和策划,才得出赵军倾巢出动、老营无人留守的判断,从而才敢大胆采取背水列阵,引赵军决战于平野,派小股骑兵偷赵军营垒、拔旗易帜的作战部署。甚至我们还大胆推测,张耳有策反赵军部分将领、与韩信的两千偷骑兵里应外合的可能,否则,在赵军二十万对三万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并不愚蠢的陈余怎么会倾巢出动,后营无人把守,连两千小股兵力都抵挡不住呢?看看后来的孙可望投清后,李定国顿陷窘境,就可见张耳作用的一斑了。 所以,韩信与陈余在两军尚未交手之前,由于张耳的存在,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汉军倾斜了大半。 而对于赵军而言,广武君李左车的先防后攻之计,可谓天衣无缝,老道毒辣,正好击中汉军的软肋。他敏锐而准确地判断,汉军“去国远斗”,势必“其锋不可当”;千里运粮、后勤补给必然困难。向陈余力主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以奇兵迂回汉军背后,夺其辎重,断其粮道,置汉军于“前不得斗,退不得还”的困境,然后伺机决战,赵军必能获胜,否则,他们二人必被韩信所擒。这其实与韩信后来实施的背水列阵、拔旗易帜的作战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叹的是,李左车的主帅是有大儒之称、文人出身的古董派军人陈余,有爱面子,讲排场,崇尚按部就班正面攻击的弱点。在兵不厌诈的残酷战争面前,简直又一个宋襄公再世,摆出一副泱泱君子之态,而且兼有一股政治家义正词严凛然正气,把自己看作是抵抗侵略的仁义之师,坚持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何况韩信的来犯之敌,在他看来,经千里奔,早已疲惫之极;虽号称数万,其实也不过区区数千乌合之众。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倍则战”,凭借自己二十万浩荡大军,对这小股来犯之敌,就避而不击。如果再遇到强敌入侵,又该如何是好?岂不令天下诸侯蔑视耻笑。此先例一开,以后势必人人都敢来欺负赵国! 陈余的弱点此时极度放大、膨胀,骄兵轻敌,在他看来今天的韩信,就是他手里一个很好捏的软柿子,根本没有把钻过别人裤裆的韩信放在眼里。自觉有信心、有能力,不仅要把这场不成比例的仗打赢,而且还要赢得堂堂正正名正言顺,漂亮出彩! 不知这是君子的悲哀,还是对战争和兵家的诅咒?战争就是如此残酷无情,毫无仁义可言,以至于后世真正的君子和儒者,渐渐成了珍稀动物。作为兵家的李左车,也只有仰天空叹的份儿了!而同样作为兵家的韩信,探到这一情报后,肯定如同陈余看到他背水列阵时一样,窃窃地晒笑了。双方都在晒笑对方,可谁能笑到最后? 昔日,宋襄公在泓水大战中遇到了楚成王;法罗在古罗马的坎尼碰上了汉尼拔;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十月里,儒者陈余与他不屑一顾的诈谋奇计家——韩信,在井陉关狭路相逢,一场精彩而残酷的恶战,不可避免一触即发。 早已成竹在胸的韩信,并未直奔井陉关攻营拔寨,而是先派大将曹参一举攻下邬城,斩杀赵国守城别将戚将军,扫除汉军东进井陉的左翼威胁。然后率大军距井陉关口三十里安营扎寨,全军休整。 夜半时分,井陉关前的群山峡谷寂静如常,而汉军大营中一片肃穆,韩信开始了他运筹已久的调兵遣将,派兵布阵。 韩信下达的第一道将令是,派轻骑二千,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趁夜色迅速从小路绕到抱犊山(今获鹿西北)隐蔽,窥视赵军,只待赵军倾巢出动与汉军交战之际,立即冲入赵营,抢占壁垒,拨掉赵帜,遍插汉军红旗。 韩信的第二道将令是,“今日破赵会食!” 打完仗请大家会大餐,似乎是一道依例行事的战前动员令。当时在场的汉军将士们没有几个人当真,大家更担心自己还能否再吃上下顿的家常便饭。更令诸将大惑不解的是韩信的第三道将令,派一万先头部队,背靠绵蔓河、井陉水列阵迎敌,自断退路,与赵军决一死战。兵书明明写着,布阵原则“右背山陵,左对水泽”,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令他们背水列阵,岂不自绝后路!更没人敢想今天的大餐了。但军令如山,茫茫夜色中的韩信各路大军,悄无声息地到达各指定位置,枕戈待旦。而陈余和他的赵军,此时正在其大营高垒内的温柔乡里,做着他们的黄粱美梦。 晨曦微露,韩信、张耳顶盔贯甲,率汉军剩余将士,旗幡招展,旌旗飘扬,众将跃马挺枪,浩浩荡荡直扑赵军大营而来。而此时的陈余不慌不忙,依然一副儒者风度,看到汉军竟然背水列阵,汉大将军的帅旗和仪仗迎风猎猎,韩信、张耳竟然亲自来战。陈余心中不禁掠过阵阵窃喜,晒笑韩信不懂兵法布阵,自断后路,自投罗网;仇敌张耳,手下败将,不自量力,自己找上门来送死。此时不战,更待何时。立即命令赵军全体出击,彻底消灭韩信来犯之军。陈余哪里知道,他的此举正中了韩信的诱敌出营之计,自动放弃了深沟壁垒的地利优势。 顷刻间,井陉关的峡谷中战鼓雷动,号角齐鸣,旌旗遮天蔽日,战马啾啾嘶鸣,刀枪剑戟铿锵撞击,士兵厮打喊杀,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回荡在悠悠的井陉峡谷,滔滔的绵蔓河畔。 似乎正如陈余所料,汉军果然不堪一击,双方交战不到一个时辰,汉军一个个丢盔弃甲,纷纷溃退,军旗战鼓丢弃遍野。韩信和张耳也被乱军裹挟,落荒而逃。陈余大喜过望,消灭韩信,擒拿仇人张耳的时机就在眼前。他令旗狂舞,亲自指挥并率领赵军倾巢追击,企图一举全歼汉军于绵蔓河东岸。 韩信也在窃喜,果然不出他所料,陈余被他的佯败之计所惑,被倾巢诱进了他蓄谋已久的背水大阵之中。这下陈余和他的赵军,算是彻底领教了韩信背水阵的奥妙和厉害。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科学合理的布阵,对战争的胜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排兵布阵是每一位古代将领的军事必修课。此次井陉之战,使韩信的背水阵一举千古留名,完美真实地体现了韩信寻乎异常的布阵功底和军事学养。历代军事家们无不拍案称奇言妙,以至于后来的竞相模仿者不计其数,但真正能达到韩信今天井陉之战奇效的,却聊聊无几,有的甚至战败身死,声名倒地,为后世徒留笑柄。背水阵的奥妙不仅在于韩信知己知彼的出***报间谍工作,还体现在韩信对井陉关军事地理超乎常人的神奇利用。 这是我们在探讨背水一战时永远也无法绕过的命题。井陉关口有两条河流——绵蔓河与井陉水,一条南北流向,一条东西流向,在井陉关前近似直角交汇,在这两河之间自然形成一片状如半岛的平坦地带,其正面正好朝向赵军营垒所在的东南方向。 赵军深沟壁垒居高临下,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如果把赵军引至两河之间的半岛平坦地带交战,赵军就会完全丧失地利上的绝对优势,这是韩信梦寐以求的理想战场所在地。所以韩信才大张旗鼓地暴露主帅身份,诱敌重兵下山;又佯败后撤,遍丢旌旗战鼓,再诱敌深入至半岛地带决战。赵军一步步地钻进了韩信为其设下的陷阱——背水阵。 其实,韩信故意在半岛地带背水列阵,还有其更为深刻的用意。他不仅仅是对赵军示蠢,诱敌深入。更重要的是,把他所率领的如驱“市人”的新兵,置之于死地,使这些没有作战经验、战斗力不强的新兵,无路可退,无处可逃,只有死战方可活命。“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这是战后韩信亲口所言,他把王侯之间争霸天下的战争,简化为极其简单的士兵保命哲学。这就是残酷的战争现实,但解决了韩信对新兵指挥的所有难题,也成就了韩信永世的名将之名。 同时,由于这两条河流的存在,无形中就消除了韩信可能来自侧翼和后方的威胁。这样,本来兵力就不足的汉军,就可以把原用于侧后翼警戒的兵力,全部部署在正面攻防上。从数量来看,汉军的绝对数量并未增加,但是能够直接投入作战的兵力,却因此相对地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汉军由此得以抽调出两千决定战局的迂回骑兵。 战端未开,单在地形利用和排兵布阵上,陈余已连输韩信两招。战局就这样在韩信神奇莫测的巧妙地理优势变换中,双方的战斗力就已经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相互转化,胜利的天平再次向韩信倾斜。 当陈余倾巢出动追韩信和张耳之后不久,就渐渐地、真实地尝到了韩信背水之阵和背水之兵的真正厉害。除了背水之兵个个誓死拼命,人人顽强死战,坚不可摧的战斗力之外,陈余几倍于韩信的二十万大军,在韩信预设的半岛狭窄战场上,自己首先陷入了相互拥挤的混乱局面。由于双方能够直接接触的战线宽度非常有限,使得真正直接投入战斗进攻的赵军,就同汉军正面的防守兵力旗鼓相当了。后面剩余的绝大多数赵军,也只有呐喊助威的工作可做了。这就使得陈余从兵书学到的“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完全失效,处于绝对优势兵力的赵军,由于两条河流的限制,根本无法形成对汉军的实际包围圈。 这又是韩信背水阵的又一大惊人奥妙,韩信将战场的地利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使得原本众寡悬殊的两军,在“汉军防线”这一实际交战地域上,双方兵力达到了相对的平衡。 这时陈余一举歼灭汉军的激情和冲动,渐渐被眼前久攻不下的混战僵局淹没了。主帅尚且如此,何况一线浴血奋战疲惫不堪的赵军将士了!处于绝对优势的赵军,士气顿时大大受挫。此时的陈余,也许想到了李左车坚壁不出、后方迂回作战的好处,决定收兵回营,再图破敌良策。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倾巢出动后,他空虚无备的大本营,就立即被韩信预先埋设在抱犊山上的两千轻骑兵,偷占领了。当他回马遥望曾经于他的赵军老营时,已是遍插汉军红旗,迎风林立,猎猎飘舞,遮天蔽日。他根本无法判断其中有多少汉军,顿时热血膨胀,两眼发黑,勒马僵立,久久无语。 而他的士兵们比他反应更快,立即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汉军的两面夹击包围之中。前方不能突破背水阵,后方老巢又被端掉,战胜汉军已成泡影,大势已去。顿时赵军军心大乱,四散奔逃。同样可以看出,赵军的士兵素质并不比韩信的新兵强多少,也不是什么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当陈余回过神来,再来控制调度他的军队时,为时已完,无论如何斩杀逃亡士兵,也毫无效果。兵败如山倒,无奈他的二十万大军全面崩溃。陈余自己也不得不自顾逃命而去。 http://blog.hexun.com/lwh888/default.aspx 六 这使我们在盛赞背水阵顽强抵抗力的同时,也惊叹于拔旗易帜的奇巧妙。奇正用兵,交相辉映,正是韩信用兵的一大显著特色。 如果没有轻骑兵迂回偷、拔旗易帜的成功,整个战役的最终结局仍然不会改变。赵军完全可以依仗数量上的兵力优势,逐次投入战斗,最后也会把汉军消耗殆尽。退一步,赵军还可以退守老营,采取李左车之计,至少还可以坚壁不出,把韩信大军拖住,直至拖垮。同样,如果没有背水阵的誓死顽强抵抗,拔旗易帜的迂回骑兵,也仅仅是起到小股骚扰作用。如果主力部队都被歼灭,还能指望这区区两千骑兵和他们的红旗,扭转乾坤不成! 背水阵的坚守和轻骑兵的迂回,可以说是韩信取得井陉大捷缺一不可的双拳。双拳互动,双管齐下珠联璧合,打得陈余呆如木鸡,显示出韩信这套组合拳出神入化势不可挡的无限威力。当陈余落荒而逃时,韩信彻底地晒笑了。这时轮着他倾巢出动了。背水阵全线反击,轻骑兵冲下壁垒,韩信一举彻底击溃赵军的时刻到了。 也许一些头脑反应快的汉军将士,此时已明白了韩信下达的第二道军令——“今日破赵会食!”原来并非大将军的虚言,而是早已胜券在握。汉军军心大振,士气高昂,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可叹陈余的二十万大军,在汉军的两面凌厉夹击下,如江河决堤,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可叹的是,一直恨不得杀掉张耳的陈余,最后被张耳的同僚张苍追杀于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河畔,曾经的刎颈之交终成刎颈;本不该遭此败绩的李左车,被绑在了陈余的战车上,空怀一腔智慧,厄运难逃,最终被韩信悬赏千金活捉;一百多年来祖祖辈辈世赵国王位的赵歇,亲眼目睹了赵国最后覆灭的一幕后,被汉军生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赵国从此划入汉王刘邦的图。 更令我们感慨的是,这背水一战,并非是韩信的首创和独门绝技,而应该是前不久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的项羽。按韩信的行踪推断,那时他应该在项羽军中任郎中,亲身参加过巨鹿之战!想必破釜沉舟的妙处,韩信深有体会,所以在井陉之战中及时拿来活学活用,足见其用心与高明;而另一个同样也亲身经历巨鹿之战的陈余,对此却麻木不仁,没有任何的丝毫警觉,反而耻笑韩信不会用兵,不屑一顾。二人军事素养的天壤之别,由此可见一斑。陈余如此不知长进,焉有不败之理! 韩信自己把胜利的原因仅仅总结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无疑是此战取胜的一个关键,但是远远不是全部,真正的关键之处,其实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经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把它与出奇制胜的战术,巧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张驰有度,准确把握好战斗进行的节拍,韩信就谱写好了这曲铿锵辉煌的胜利交响乐章。 背水之阵不在于有多神秘,而在于韩信充分掌握敌我情报、明察用兵地理,对症下药拔旗易帜不在于奇兵与正兵配合得如何默契和“哲学”,而在于韩信有端掉敌军大营的十足把握!井陉之胜还在于不但一方有个“汉尼拔”——韩信,而另一方还有了一个“法罗”——陈余。

烽火战国 为什么我是中立国怎么转国籍

楼主 你好你可以去市场购买一个道具“拔旗易帜”可以转换国籍的这道具不贵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aqiyizh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