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婢学夫人”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婢学夫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婢虫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原配夫人叫做"结发妻"?、唐太宗四夫人最爱是谁、清朝后宫礼仪、有人的成语、婢学夫人,什么生,等

婢虫是什么样的

是“蜱虫”而非“婢虫”。蜱虫 pí chóng  蜱螨类蜱总科的许多节肢动物,比近缘的螨类大得多,附着在温血脊椎动物体上吸血,是人类和较低等的动物很多传染病(能传染脑炎、回归热、恙虫病等)的重要媒介。也叫“壁虱”详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86331.htm?fr=ala0_1_1

为什么把原配夫人叫做"结发妻"?

结发夫妻指的是原配夫妻。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只是在古时候的女子们听不到今天唱的这首名为《短发》歌: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长长短短,短短长长,一寸一寸在挣扎……

唐太宗四夫人最爱是谁

唐太宗的后宫四妃包括生前册封与死后追赠的共有如下几位:韦贵妃、杨贵妃、阴妃、燕德妃、郑贤妃、杨妃、徐惠。但史书对这几位妃嫔除了因为生子而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着墨。不过除了史书,我们还可以通过昭陵现今已发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志铭,以辅助对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先看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名珪,字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珪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限,只是有些参与,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贵妃孙氏……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壼肃雍,上下咸无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的解释'>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是最差的,而临川公主出嫁后就随着丈夫一同离开了京城远赴边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着时就离开长安的公主。韦贵妃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奖赏,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这才褒奖了他。
至于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李氏,与母亲一起籍没进宫,但都20岁左右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将定襄认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县主,墓志上也不会明确记载定襄不过是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而应该像弘化公主那样,只说是“陇西成纪人”“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
何况定襄县主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若是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韦珪作为贵妃却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欢韦珪,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
首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些后宫女人的态度,那就是韦珪、阴氏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没资格给自己生孩子。
《魏郑公谏录》: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公对曰:“人多惑嬖色,乃致败乱。周幽惑褒姒,晋献惑骊姬,耽于宠欲,废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丧西周;献公身虽护没,祸延数代。嫔御之间,所宜深慎。”
唐太宗本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对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着天然的鄙夷歧视之意——虽然这不代表他就要把这些女人当阶级敌人来看。
再加上韦珪阴氏等人是唐太宗当秦王时宫里发配来伺候的宫婢,而身为亲王时的李世民对后院这些小妾的出身没有多少自由挑选的余地。但出于贵族的偏见,唐太宗显然不认为这些女人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会稀疏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让后代不够优秀。
只不过孩子是欲望的产物,唐太宗又没有练过什么神功,只能让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历史上为皇帝生育了子女却照样无宠的嫔妃也比比皆是。所以虽然韦珪、阴氏这些嫔妃虽然给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旧免不了打从心底鄙视出身不好的她们,更遑论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感情呢?
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墓葬不明,只能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推断出这位杨贵妃的封号。但在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赠。不过杨贵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应当早在贞观元年就和韦贵妃、阴妃、燕贤妃等人一起被封为四妃,更有可能便是淑妃这一徽号,这样才能在死后被追赠为贵妃。毕竟杨贵妃既不像充容徐惠那样是主动殉葬而死,又不像皇甫德仪那样唯一的儿子被冤杀,所以不会被随意越级追封为四妃,更不会是贵妃。
贞观十三年,杨贵妃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子一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在患有眼疾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放过燕妃的子孙,不仅残忍地下令将李贞父子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很有可能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同样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各类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十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十三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为二品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充容。相对于其他嫔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徐惠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史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的赏识,《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疏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言过其实了。毕竟徐惠的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逝世后充容徐惠作为无子无女的嫔妃,按例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一年多后留下了一生中最为谦卑的愿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侍奉于陛下的陵庙,这是我唯一的心愿。”病逝在这座守陵的宫殿里。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惠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将徐充容此举视为殉葬,并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

清朝后宫礼仪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
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四人),
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
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
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慢慢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
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局)有一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母也。慈禧虽在宫中数年,性情毫未改变,谈笑一如昔日,毫无骄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问,尤以其妹读书为怀。人人见慈禧之度量广大,性情温和,莫不称赞。慈禧问答各事,尽一日之欢。惟冬日昼短,瞬即暮。大监请妃回宫,恋恋不舍,云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言毕,赏赐家人,遂返宫中。此后未曾归省。后其母时时入宫视其女云。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宣布,汉族官吏的女)“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则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个皇后之一(魏后)。据《清实录》,她在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被儿子特谕于五碟内改书“魏佳氏”,这好像特地掩饰当今圣上已有一半血统是汉族。
--------------------------------------------------------------------------------
现在的清宫剧泛滥荧屏,在剧里经常看见一些民间女子想进宫就进宫当宫女甚至皇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想进宫就进宫的,要经过八旗选,下面是选秀的具体介绍
清朝选秀女很复杂。由内务府主持,涉及到各旗都统衙门及户部等。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
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这里有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非但如此,少女们爱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也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和他们的大臣们翻云覆雨护身符,因而这一标准总在若即若离讳莫如深扑朔迷离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县学生员拦下御驾,恳请乾隆皇帝就削减皇后乌拉那拉氏丧仪之事下罪己诏,致使龙颜大怒,但仍未忘记陈述那拉氏册后“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总之绝不肯承认自己好色。清统治者公开的两条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妃入选时,她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是恭亲王奕欣的连襟,因此他他拉姐妹双双入选为珍、瑾二嫔。

有人的成语

矮人观场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爱人好士
爱人利物
爱人以德
暗锤打人
暗箭伤人
暗箭中人
巴人下里
白领丽人
百年树人
百世一人
百载树人
傍人篱壁
傍人篱落
傍人门户
傍若无人
暴不肖人
悲天悯人
北道主人
逼人太甚
彼何人斯
婢学夫人
婢作夫人
避人耳目
避人眼目
别有人间
薄寒中人
薄命佳人
不步人脚
不齿于人
不当人子
不得人心
不懂人事
不乏其人
不甘后人
不敢后人
不尽人意
不近人情
不可告人
不落人后
不省人事
不识人间
不恤人言
不餍人望
不一其人
不以人废
不因人热
不知人间
步人后尘
才乏兼人
才兼万人
才气过人
才人行短
才识过人
才秀人微
才子佳人
惨绝人寰
惨无人道
惨无人理
仓卒主人
沧浪老人
草菅人命
草芥人命
察己知人
差强人意
差慰人意
长娇美人
长势喜人
超人一等
朝里无人
趁人之危
成败论人
成人不自
成人之美
成人之善
乘人不备
乘人之厄
乘人之危
痴人说梦
持人长短
侈人观听
齿颊挂人
耻居人下
耻言人过
仇人见面
仇人相见
稠人广众
稠人广坐
稠人广座
出口伤人
出人头地
出人望外
出人意表
出人意料
出人意外
出入人罪
楚楚动人
楚楚可人
楚人戎言
穿井得人
春风风人
春归人老
春满人间
春色撩人
春色恼人
醇酒妇人
醇酒美人
词人才子
词人墨客
从井救人
聪明过人
聪颖过人
催人泪下
寸马豆人
寸铁杀人
达官贵人
达官要人
达人立人
达人雅志
达人知命
达士通人
打人骂狗
大得人心
大快人心
大人不曲
大人虎变
大人君子
大人无己
大人先生
大失人望
大言欺人
大有人在
代人受过
代人说项
代人捉刀
待人接物
单人独马
单人匹马
胆略兼人
胆识过人
党外人士
刀下留人
蹈人旧辙
蹈前人
盗怨主人
盗憎主人
道在人为
得饶人处
得人死力
得人为枭
得人者昌
得失在人
得兽失人
等闲人家
等闲人物
等闲之人
低人一等
地广人希
地广人稀
地广人众
地旷人稀
地利人和
地灵人杰
地狭人稠
第一夫人
丢人现眼
东道主
东方圣人
东风人面
东野巴人
动人心脾
动人心魄
动人心弦
斗南一人
斗筲小人
斗筲之人
独异于人
赌物思人
睹物怀人
睹物思人
绝人事的解释'>杜绝人事
度外之人
端人正士
咄咄逼人
夺人所好
夺人之爱
恶语伤人
二八佳人
二人同心
发人深省
发人深思
伐罪吊人
泛泛之人
方外之人
飞鸟依人
非人不传
非异人任
匪异人任
风流人物
风派人物
风俗人情
风土人情
风云人物
锋芒逼人
逢人说项
夫人裙带
伏地圣人
斧钺之人
俯仰随人
俯仰由人
俯仰于人
妇道人家
妇人醇酒
妇人女子
妇人孺子
妇人之见
妇人之仁
附人骥尾
富贵逼人
富贵骄人
甘居人后
肝胆过人
肝胆照人
感人肺腑
感人肺肝
感人心脾
感人至深
高明妇人
高人胜士
高人雅士
高人雅志
高人雅致
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高人一着
高人逸士
个人崇拜
个人主义
个中之人
各人自扫
各色人等
更阑人静
更深人静
功狗功人
拱手让人
狗傍人势
狗眼看人
狗仗人势
姑射神人
孤家寡人
蛊惑人心
鼓舞人心
故出人罪
故人之情
故人之意
故入人罪
寡人之疾
观场矮人
光彩射人
光彩照人
光可鉴人
鬼怕恶人
贵极人臣
贵人多忘
贵人贱己
贵人善忘
贵人眼高
骇人视听
骇人听闻
骇人闻见
骇人闻听
害人不浅
含血喷人
含血潠人
含血噀人
汉人煮箦
好为人师
何许人也
和蔼近人
河清人寿
后发制人
后继乏人
后继无人
后继有人
户告人晓
户给人足
花边人物
坏人坏事
坏人心术
荒无人烟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黄羊任人
诲人不倦
诲人不惓
慧业才人
慧业文人
豁人耳目
活人手段
祸福惟人
祸福由人
畸人侔天
激动人心
吉人天相
吉人自有
急人所急
急人之困
急人之难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瘠己肥人
瘠人肥己
纪纲人伦
纪纲人论
济人利物
济世安人
济世救人
寂若无人
寄人篱下
寄人门下
寄人檐下
祭天金人
加人一等
夹袋人物
佳人薄命
佳人才子
家败人亡
家传人诵
家给人足
家骥人璧
家破人离
家破人亡
家人父子
家散人亡
家衍人给
家殷人足
家至人说
假力于人
假人辞色
假人假义
假手旁人
假手于人
嫁祸于人
奸人之雄
兼人好胜
兼人之材
兼人之量
兼人之勇
蒹葭伊人
蹇人上天
蹇人升天
见弃于人
见制于人
江湖艺人
降人以心
揭人之短
节用爱人
洁己爱人
解人难得
解衣衣人
借刀杀人
借剑杀人
金人缄口
金人三缄
金人之缄
金人之箴
金针度人
尽人皆知
尽如人意
经师人师
荆人涉澭
惊人之举
精彩逼人
精力过人
敬授人时
迥不犹人
九流人物
久居人下
酒阑人散
救人救彻
居停主人
局外之人
巨人长德
拒人千里
距人千里
钜人长德
撅竖小人
绝代佳人
绝色佳人
绝世佳人
觉人觉世
嚼饭喂人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说话
看人下菜
看人行事
慷他人之
可人风味
空头人情
扣人心弦
块人独处
快人快事
快人快性
快人快语
脍炙人口
宽以待人
旷古一人
愧天怍人
拉人下水
乐成人美
乐于助人
乐育人材
冷语冰人
黎丘丈人
礼轻人意
礼顺人情
立人达人
利己损人
脸无人色
两世为人
邻女詈人
令人吃惊
令人齿冷
令人发竖
令人发指
令人寒心
令人满意
令人莫测
令人喷饭
令人捧腹
令人起敬
令人切齿
令人钦佩
令人神往
令人生畏
令人痛心
令人羡慕
令人瞩目
令人注目
令人作呕
流脍人口
笼络人心
露人眼目
鲁人回日
路断人稀
路绝人稀
路人皆知
路人睚眦
率兽食人
乱人耳目
掠人之美
论世知人
落花媒人
马翻人仰
马肥人壮
马疲人倦
马仰人翻
马壮人强
埋没人才
卖恶于人
盲人把烛
盲人扪烛
盲人摸象
盲人骑瞎
盲人说象
盲人瞎马
貌不惊人
美人迟暮
美人香草
美行加人
门户人家
甿隶之人
迷人眼目
腼颜人面
腼颜人世
面无人色
面折人过
渺无人迹
渺无人烟
渺无人踪
妙绝人寰
妙绝时人
妙语惊人
灭绝人性
泯灭人心
泯灭人性
泯然众人
名从主人
名公巨人
名公钜人
名教罪人
墨客骚人
谋及妇人
谋及庶人
谋事在人
木人石心
目中无人
耐人咀嚼
耐人玩味
耐人寻味
能人巧匠
泥足巨人
宁体便人
虐人害物
判若两人
旁若无人
赔了夫人
圮上老人
贫贱骄人
平易近人
破鼓乱人
欺人太甚
欺人忒甚
欺人眼目
欺人以方
欺人之论
欺人之谈
欺人自欺
欺天罔人
齐人攫金
齐世庸人
杞人忧天
杞人之忧
起死人而
起死人肉
千古罪人
千秋人物
千人所指
千人一面
千人一状
迁客骚人
迁怒于人
前无古人
倩人捉刀
强加于人
强人所难
强作解人
强做解人
墙倒众人
悄无人声
沁人肺腑
沁人心肺
沁人心腑
沁人心脾
请人捉刀
穷鸟归人
穷鸟投人
秋草人情
秋水伊人
求备一人
曲尽人情
屈己待人
趋人之急
取信于人
阒其无人
阒若无人
阒无人声
阒无一人
全科人儿
全无人性
攘人之美
惹人注目
人百其身
人不犯我
人不可貌
人不聊生
人不为己
人不自安
人才辈出
人才出众
人才济济
人才难得
人材出众
人财两空
人财两失
人稠物穰
人存政举
人单势孤
人道主义
人地两生
人地生疏
人丁兴旺
人定胜天
人多成王
人多口杂
人多阙少
人多势众
人多手乱
人多手杂
人多语乱
人多智广
人多嘴杂
人而无信
人烦马殆
人非草木
人非木石
人非圣贤
人非土木
人非物是
人逢喜事
人扶人兴
人浮于食
人浮于事
人各有志
人给家足
人贵知心
人贵自立
人海战术
人喊马叫
人喊马嘶
人何以堪
人欢马叫
人荒马乱
人迹罕至
人极计生
人急计生
人急偎亲
人急智生
人己一视
人间地狱
人间天上
人间天堂
人间重晚
人皆掩鼻
人杰地灵
人尽其才
人镜芙蓉
人君犹盂
人困马乏
人来客去
人来客往
人来人往
人老珠黄
人离家散
人离乡贱
人伦并处
人马平安
人满为患
人满之患
人面狗心
人面鬼心
人面鸟咮
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
人民城郭
人命关天
人命危浅
人模狗样
人模人样
人莫若故
人莫予毒
人谋不臧
人怕出名
人贫志短
人贫智短
人平不语
人弃我取
人千人万
人前背后
人强马壮
人强胜天
人琴俱逝
人琴俱亡
人琴两亡
人情冷暖
人情练达
人情世故
人情世态
人情物理
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人情之常
人穷反本
人穷气短
人穷志短
人穷智短
人穷嘴碎
人取我与
人去楼空
人人得而
人人皆知
人人有分
人人自危
人如潮涌
人杀鬼杀
人山人海
人涉卬否
人神共愤
人神共嫉
人神同愤
人神同嫉
人生朝露
人生何处
人生路不
人生面不
人生七十
人生如朝
人生如寄
人生如梦
人生若寄
人生在勤
人生在世
人生自古
人声鼎沸
人师难遇
人世沧桑
人事不省
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人事代谢
人事无常
人手一册
人寿几何
人寿年丰
人殊意异
人孰无过
人鼠之叹
人死留名
人似秋鸿
人所共知
人天永隔
人同此心
人头畜鸣
人亡邦瘁
人亡家破
人亡物在
人亡政息
人望所归
人微轻
人微望轻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人为财死
人为刀俎
人文荟萃
人我是非
人无完人
人无远虑
人五人六
人遐室迩
人小鬼大
人心不古
人心不足
人心大快
人心隔肚
人心归向
人心涣漓
人心涣散
人心皇皇
人心惶惶
人心莫测
人心难测
人心叵测
人心如秤
人心如镜
人心如面
人心丧尽
人心世道
人心思治
人心所归
人心所向
人心惟危
人心无尽
人心向背
人心汹汹
人烟稠密
人烟凑集
人烟辐辏
人烟阜盛
人烟浩穰
人烟稀少
人言籍籍
人言藉藉
人言可畏
人言凿凿
人言啧啧
人眼是秤
人仰马翻
人妖颠倒
人一己百
人以群分
人语马嘶
人欲横流
人怨神怒
人怨天怒
人约黄昏
人云亦云
人赃并获
人赃俱获
人之常情
人之将死
人之水镜
人之云亡
人中豪杰
人中龙虎
人中骐骥
人中狮子
人中之龙
人众胜天
人自为斗
人自为战
人自为政
人足家给
仁人君子
仁人义士
仁人志士
任人摆布
任人摆弄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任人宰割
日久见人
如见其人
如人饮水
如入无人
儒林丈人
汝成人耶
撒手人寰
三人成虎
三人成众
三人为众
骚人词客
骚人墨客
骚人墨士
骚人雅士
骚人逸客
杀人放火
杀人劫财
杀人灭口
杀人如藨
杀人如草
杀人如蒿
杀人如芥
杀人如麻
杀人如爇
杀人如艺
杀人如蓺
杀人盈野
杀人越货
扇惑人心
善解人意
善马熟人
善气迎人
善人义士
善与人交
善与人同
舍己成人
舍己从人
舍己救人
舍己就人
舍己为人
舍己芸人
舍命救人
射人先射
深得人心
深入人心
神怒人弃
神怒人怨
神人共愤
神人共悦
神人鉴知
神仙中人
审己度人
生人涂炭
胜人一筹
省事宁人
圣人忘情
盛气临人
盛气凌人
失身匪人
诗礼人家
十人九慕
石人石马
拾人涕唾
拾人唾涕
拾人唾余
拾人牙后
拾人牙慧
世道人情
世道人心
世故人情
世人皆知
世态人情
市井小人
事在人为
视人如伤
视人如子
视人犹芥
视若路人
视同路人
室迩人遐
室迩人遥
室迩人远
室人交谪
是非人我
收揽人心
收买人心
受制于人
兽心人面
授柄于人
授人口实
授人以柄
书香人家
淑人君子
熟人熟事
恕己及人
顺风人情
顺人应天
顺手人情
顺水人情
顺天从人
顺天应人
四海他人
耸人听闻
素口骂人
随人俯仰
随人作计
损己利人
损人安己
损人不利
损人肥己
损人害己
损人利己
损人益己
贪人败类
桃花人面
替古人担
替古人耽
天不绝人
天从人原
天从人愿
天道人事
天工人代
天理人情
天怒人怨
天人感应
天人共鉴
天人路隔
天人胜处
天人相感
天人相应
天人之际
天上人间
天随人原
天随人愿
天遂人愿
天违人愿
天无绝人
天相吉人
天与人归
天灾人祸
田横笑人
铁腕人物
听人穿鼻
通人达才
头面人物
徒乱人意
推己及人
推贤任人
退人坠渊
拖人落水
拖人下水
玩人丧德
万人空巷
万人一心
万人异心
万人之敌
亡人自存
王公大人
王公贵人
枉道事人
枉己正人
为官择人
为人师表
为人说项
为人为彻
为人择官
为人捉刀
为人作嫁
违天悖人
委过于人
委罪于人
诿过于人
痿人念起
未亡之人
位极人臣
畏天悯人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人雅士
文如其人
文似其人
窝停主人
无赖小人
无人不晓
无人不知
无人问津
无人之地
无人之境
物是人非
物在人亡
误人子弟
误杀好人
悮人子弟
息事宁人
羲皇上人
习俗移人
蹈前人
人故伎
人故技
人故智
下里巴人
夏雨雨人
先发制人
先即制人
先人夺人
先人后己
先声夺人
鲜为人知
闲杂人等
贤人君子
显赫人物
香草美人
小户人家
小脚女人
小康人家
小鸟依人
小人得志
小人之雄
笑骂由人
挟人捉将
新人新事
刑余之人
形势逼人
醒骨真人
性情中人
羞面见人
羞人答答
秀才人情
虚己受人
虚誉欺人
学贯天人
学际天人
学究天人
血口喷人
循循诱人
压寨夫人
睚眦杀人
雅人清致
雅人深致
雅人韵士
言人人殊
言人人同
言是人非
掩人不备
掩人耳目
扊扅佳人
雁泊人户
仰人鼻息
仰人眉睫
仰息他人
妖由人兴
杳无人迹
杳无人烟
野人献曝
野人献芹
野人献日
野人奏曝
夜阑人静
夜深人静
一表人才
一表人材
一表人物
一干人犯
一顾倾人
一鸣惊人
一人当百
一人耳目
一人毁誉
一人私言
一人向隅
一人有庆
一人有罪
一人元良
一人之交
一言陷人
一语中人
依人篱下
依人作嫁
贻人口实
贻笑后人
疑人疑鬼
以辞取人
以德服人
以风风人
以己度人
以己律人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以貌取人
以人废言
以人为鉴
以人为镜
以人择官
以容取人
以色从人
以色事人
以势压人
以言举人
以言取人
倚人庐下
倚势凌人
倚势欺人
弋人何篡
异人同辞
益人神智
意度过人
翳桑饿人
因人成事
因人而施
因人而异
因人废言
因人设事
因人制宜
引人入胜
引人胜地
引人注目
饮啖兼人
饮噉兼人
应天从人
应天顺人
英声欺人
英雄欺人
鹰派人物
郢人斤斧
郢人斤斫
郢人运斧
郢人斫垩
颖悟绝人
庸人自扰
庸医杀人
用非其人
用人惟才
忧能伤人
幽人之风
尤物移人
游戏人间
游戏人世
有己无人
有我无人
予人口实
余光分人
杅杅富人
渔人得利
渔人之利
愚弄人民
舆人之诵
与人为善
与人无忤
与人无争
语不惊人
语不择人
玉关人老
玉人吹箫
玉堂人物
御用文人
遇人不淑
远人无目
怨天忧人
怨天尤人
月下老
悦人耳目
阅人成世
阅人多矣
在人矮檐
在人耳目
在人口耳
臧仓小人
臧否人物
造化弄人
择人而事
择人任势
贼人胆虚
贼人心虚
曾参杀人
沾丐后人
仗势欺人
照人肝胆
遮人耳目
遮人眼目
哲人其萎
真人真事
振奋人心
震撼人心
震慑人心
正人君子
郑人买履
郑人实履
郑人争年
政清人和
政通人和
知人待士
知人料事
知人论世
知人善察
知人善任
知人下士
知人则哲
知人之鉴
知人之明
知人之术
直道事人
至人无己
至人无梦
至人无亲
至人无为
志士仁人
治病救人
瘈狗噬人
中馈乏人
中人之姿
钟鼎人家
众人察察
众人广坐
众人国士
众人摸象
众人役役
众人昭昭
众人重利
众人周知
重新做人
诸色人等
人耳目
助人为乐
助人下石
捉将挟人
着人先鞭
自绝于人
自欺欺人
自误误人
自作解人
罪人不孥
尊己卑人
作育人材
做人做世
做人做事
饱当知人饥
饱人不知饿人饥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别有天地非人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不食人间烟火
以人废言
不知何许人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不足为外人道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朝里无人莫做官
朝里有人好做官
朝中有人好做官
吃人不吐骨头
痴心妇人负心汉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丑人多作怪
出人口,入人耳
床头捉刀人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东西南北
恶人先告状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翻脸不认人
方外人
防君子不防小人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肥水不落旁人田
肥水不落外人田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
逢人只说三分话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富贵逼人
富贵他人合
个中人
各人自扫门前雪
工夫不负有心人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总在人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狗眼看人
鼓破众人捶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贵人多忘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国人皆曰可杀
害人先害己
毫不利己,门利人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
花不迷人人自迷
画鬼容易画人难
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吉人自有天相
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夹袋中人物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见金不见人
见物不见人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须用系铃人
解人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尽人事,听天命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酒不醉人人自醉
救人救彻,救火救灭
救人须救彻
拒人于千里之外
绝人事
掘墓人
攫金不见人
君子爱人以德
君子不夺人之好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看人下菜
看人下菜碟儿
慷他人之慨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礼多人不怪
礼轻人意重
礼下于人,将有所求
良工不示人以朴
了了解人意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卖人情
盲人骑瞎马
美人计
明人不说暗话
明人不作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
拟人必以其伦
拟人必于其伦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赔了夫人又折兵
破鼓乱人捶
起死人,肉白骨
起死人而肉白骨
起死人肉白骨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千人唱,万人和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种德后人收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墙倒众人推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亲不亲故乡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
求人不如求己
人比黄花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可貌相
人不人,鬼不鬼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知,鬼不觉
人不知鬼不觉
人恶礼不恶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间行路难
人间重晚晴
人老心不老
人面逐高低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凭志气虎凭威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人怯马弱,不习之过
人亲骨肉香
人穷志不穷
人人得而诛之
人生地不熟
人生观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路不熟
人生面不熟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生如朝露
人生如风灯
人生识字忧患始
人生行乐耳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熟理不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无貌相,水无斗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隔肚皮
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人言不足恤
人有脸,树有皮
人在人情在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日久见人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冷暖自知的解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入无人之地
无人之境的解释'>如入无人之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人成市虎
三人六样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
杀人不见血
杀人不用刀
杀人不眨眼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杀人须见血
善人能受尽言
上天不负苦心人
射人先射马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圣人无常师
百年树人的解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矢人惟恐不伤人
事变知人心
事无不可对人言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说大人则藐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岁月不待人
损人不利己
替古人担忧
替古人耽忧
地利人和的解释'>天时地利人和
天无绝人之路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外君子而中小人
万里未归人
万人敌
万事不求人
万物唯人为贵
未亡人
武人不惜死
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秀才人情半张纸
秀才人情纸半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言人所不言
咬人狗儿不露齿
一人不敌众人智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一人敌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
一人拼命,万夫难当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一人向隅,一堂不欢
一人有福,带挈一屋
一人有福,拖带满屋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人做事一人当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眦睚杀人
艺高人胆大
意中人
英雄难过美人关
拥孺人,抱稚子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有情人终成眷
有心人
有治法,无治人
有治人,无治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语不惊人死不休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原野厌人之肉
责己以周,待人以约
责人以详,待己以廉
丈人行
折节下贤人
真人不露相
真人面前不说假
真人面前不说假
正人先正己
知人知面不知心
只重衣衫不重人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主人翁
自己人

婢学夫人,什么生,

婢学夫人,注音:bì zuò fū rén,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后常用来讥笑书画作品模仿不真,笔法局促。-希望可以帮到你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ixuefuren.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